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朵朵豆花开(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朵朵豆花开(散文)


作者:轩洁 童生,973.3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8发表时间:2025-08-01 14:59:38
摘要:整朵蚕豆花,姿态谦逊而内敛。它们不像春花般高扬枝头,而是微微俯首向下,仿佛在亲吻滋养它们的土地,又像在倾听大地的絮语。在清晨的薄雾中,花瓣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午后的阳光下,那淡紫与纯白的花瓣近乎透明,薄翼上纤细的脉络清晰可见;而当微风吹过田野,成串的蚕豆花便在绿叶间轻轻摇曳,那低垂的“小铃铛”仿佛真的发出无声的、关于生长与希望的清脆回响。

每当目光触及朵朵蚕豆花开,往事的光影便倏然重现,温馨画面涌上心头,点滴记忆随之涌上心头。那些交织着美好与欢乐的时光,如今已沉淀为回不去的远方,在岁月的坛中几经发酵,竟越发醇厚绵长,宛如豆花蒸腾出的、那缕萦绕不散的浓郁奶香。
   幼时家贫,鲜有零食解馋。每逢冬春之交,背着竹篓去野外打猪草,田垄间的蚕豆便成我们天然的“零食铺子”。不论谁家种植,刚结籽的青嫩豆荚,抑或熟透到快要炸壳的老豆,总能摘来填满辘辘饥肠。衣兜、裤兜常年鼓鼓囊囊塞满,便是这四季不断的慰藉。栽种蚕豆,村里人代代相承的营生,纵使村人像庄稼般一茬接一茬更迭,但这青翠的豆苗,却从未在土地上缺席。
   蚕豆,又称佛豆、胡豆、南豆等,一种古老的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欧洲地中海沿岸,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兼具粮食、蔬菜、饲料和药用价值,是全球广泛栽培的重要豆类作物。茎直立呈四棱形中空,偶数羽状复叶,蝶形花冠多白色带紫色斑纹,荚果扁平筒形,成熟后表皮黑色,种子扁平椭圆形,皮颜色多样。
   家父一生爱着蚕豆,种植和吃似乎都深入骨髓。许是对过往的祭奠——饿肚子的那份疼痛回忆,帮他计数时的那份欢愉,雨天冬日里的那份口腹之福……纵使入秋最为忙碌,种植烤烟的工序繁琐,才采收烘烤结束,还在处理着销售手续,三七种植紧锣密鼓到来,那功夫更细碎繁琐,最耗费时间和汗水,他都想方设法种上。种在玉米地里、烤烟地里或是辣椒地里,等苗长出才砍去秸秆、除草,还会种在垮落堆积的地坎上,排水沟边坎面上……总之有空地就种上,也如期吃上蚕豆,吃完这块地、吃那块地,从入秋开始吃到下年春末夏初。
   蚕豆具有高效固氮能力,对土地从不挑肥拣瘦,田边地头随手按下几粒种子,不几日苗儿便出土,嫩生生的很招人爱。青霜帮着除草,雨水帮着浇灌,长在肥处还肥不用施,还总是不辜负主家的一番情意。家父许是瞧上它的品质和收成,总是年年乐此不疲地栽种着。
   秋收的忙碌才刚歇口气,村庄便被青霜点染。火红的柿子如灯笼高高挂,院里的青菜萝卜因青霜浸染更好吃,山坡悄悄变色掉,房前屋后的桃李树叶子泛黄飘落……埋进土壤的小麦、油菜种子,还在睡梦中酝酿,蚕豆苗已悄然扎根。它们顶着粉嫩嫩、携一身“婴儿肥”的一对小叶片,在秋风中怯生生地探出头往外观望。令人惊奇的是,它们仿佛被施生长魔法,一天一个模样——抽枝、拔节、长叶,很快便擎起小小的花苞。我总担心娇柔的身姿,敌不过夜晚明晃晃、锋利如刀的霜花。多少次梦中惊醒,恍惚看见朝阳下,那抹翠绿已萎缩成一片枯黄……
   于我们这群不知愁滋味的“小鬼头”而言,蚕豆浑身是宝,连叶子也不曾放过。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鲜嫩的豆叶是难得的蔬菜,清炒或煮汤,都能熨帖寡淡的肠胃。它们还是我们天然的玩具——毽子,把靠近土壤的老叶摘下,用一根细线扎起来捆成一团,当踢毽子踢。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你踢我踢,嬉笑声传出老远。淹没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圈里猪嗷嗷待食声,鸡翻找食物发出的声响……
   豆叶菜还摆上桌,毽子也还没踢够,就瞧见枝叶间垒砌起花苞,总会想起奶奶的嘱咐,打今往后不要再摘蚕豆叶,就给它结蚕豆吧,豆米可比叶子好吃哩。果然光阴不辜负勤劳之人,花骨朵顺着枝叶攀爬,在奶奶的唠叨声中,溢满奶香的花朵开放在晨雾里,一朵又一朵开成片。
   蚕豆花,绿意中悄然绽放的惊喜,看见一路攀爬的花朵,便觉离吃上豆子就更近。想想就让我流口水,口袋也可再饱胀起来,肚子也不会再挨饿。
   细看每一朵蚕豆花,其精巧程度令人屏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旗瓣:它阔大而舒展,宛如一只微型的、质地薄如轻绢的蝶翼,又似一叶精巧扁舟。底色是纯净无瑕的白,或清雅梦幻的淡紫,有时在淡紫的花瓣上,还晕染几道更深邃、如墨线勾勒的深紫色脉络,自花心向外辐射,仿佛流淌着生命的密码。花瓣边缘带着天然的、细腻的褶皱,并非衰败,反添几分娇憨与柔美。旗瓣之下,被温柔包裹着的,是两片翼瓣。它们相对窄小,形态更似一对收拢的翅膀,颜色通常比旗瓣略深,或带着更浓郁的紫晕,仿佛是为中间那神秘的“核心”提供庇护。而真正的瑰宝,藏于这翼瓣之内——那便是结构独特的龙骨瓣。它形如微微弯曲的鸟喙,颜色往往最深,常呈深紫甚至近乎墨色。这龙骨瓣小心翼翼地合拢着,严密护卫着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花蕊。轻轻拨开花瓣,便能窥见内里的乾坤:数枚细长的雄蕊簇拥着中心一枚稍粗的雌蕊。雄蕊顶端那鹅黄的花药,饱满鼓胀,圆圆鼓鼓,沾满极其细碎如金粉的花粒。
   凑近豆花,能嗅到一股极淡、极清幽的香气,并非浓烈的芬芳,而是一种混合着新鲜青草汁液、湿润泥土与一丝若有似无甜意的独特气息。
   整朵蚕豆花,姿态谦逊而内敛。它们不像春花般高扬枝头,而是微微俯首向下,仿佛在亲吻滋养它们的土地,又像在倾听大地的絮语。在清晨的薄雾中,花瓣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午后的阳光下,那淡紫与纯白的花瓣近乎透明,薄翼上纤细的脉络清晰可见;而当微风吹过田野,成串的蚕豆花便在绿叶间轻轻摇曳,那低垂的“小铃铛”仿佛真的发出无声的、关于生长与希望的清脆回响。
   如蝶如娥的花朵,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宁静的宣告:无需姹紫嫣红的绚烂,就在这最朴素的田间地头,以最谦卑的姿态,也能绽放出如此精巧、坚韧、充满内在秩序与生命力量的美丽。凝视着它们,时光仿佛慢下来,心也随之沉静,对这微小生灵的赞叹与对土地深沉的感念。
   深绿的豆叶呈椭圆形,叶面覆着一层柔软的绒毛,像婴儿的胎发。整朵花静默在田埂地头,不张扬,不喧哗,只以最本真的姿态,传递着一种乡野独有的宁静与恬然。
   朴实的豆花,不耀眼、不华丽,连小家碧玉都谈不上,却是乡亲们心中的最美精灵,总是用饱满鼓胀的豆荚,及时回报大地和种植它的人。莫要问枝头成串的花事何时了,所有回答都显得苍白无力,再次相遇就是一条条小尾巴。比画着,测量着,豆荚渐渐膨大,住在里面的种子也渐渐饱满起来,隔着它的壳摸起来都硬弹有力。如奶奶所说,豆子果然比豆叶更滋润有味道,嚼起来也不费劲,连一向挑食的弟弟,都不会嚼出渣子来。他小时候不叫蚕豆,总叫大豌豆,嘴里吧唧吧唧地说着要吃大豌豆,口中的小豌豆才是真正的豌豆。一家人轮流教他多遍,还是如此称呼,家母无奈叹气说,就顺其自然吧。
   蚕豆在我们家煮、炒、炖、烤,变着花样端上餐桌,每餐都吃得欢快。尤爱焖饭,蚕豆融入米香盐味,吃起来更软糯有味,这样的晚餐我们总要多吃一大碗。如此的晚餐也少得可怜,一年也就三两次,还三番五次请求家母,才有的福利待遇。那年头家贫,吃顿肉和鸡蛋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后来我们上中学,家境情况变得好点,吃上肉那也是等周末我们回家,家母才舍得拿出来炒吃。如家父所说,有好吃的菜都是占了我们两姐弟的光,家母平时可不拿炒来吃,一定要等我们回去。他们的爱如豆荚保护里面的种子一样深厚着,总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更不会说一声辛苦,总是倾其所有深爱着。
   我们家乃至整个村,过去吃得最多的青蚕豆是先煮熟,后放猪油大火翻炒。把豆荚摘回家,捡去四周豆筋,清水洗净放到上方蒸白米饭的蒸屉下方煮熟,控干多余水分再炒,这样即省油盐,还很入味。再现老祖宗智慧,如何种如何吃,皆有内在乾坤。如今吃嫩蚕豆,去两层壳,第一层豆荚,即果实的果皮;第二层薄薄的皮,即保护种子的种皮。剥好的豆子清水淘洗干净,在油锅中翻炒几下倒入水煮一下或是直接放入加盐的沸汤中煮熟,这样做出来的蚕豆自然好吃。焖饭那就更讲究,豆瓣、腊肉丁、洋芋丁混合米饭香,更是入味,揭开锅盖喷香四散。我女儿就是蚕豆焖饭的忠实粉丝,每次做都要比其他饭菜多吃。因焖饭中加入蚕豆,她说妈妈你做的焖饭比饭店的好吃,我要多吃一大碗。看她吃得香,家父甚是欣慰,说欣妍爱吃就多吃点,外公种的蚕豆多着呢。我和弟弟的孩子才出生,家父就在房子后面的空地上,栽种桃树、李树、梨树、批把树等水果树,说是给他的孙女们种点,长大好有吃的。院里的青菜、白菜等一季接一季,未曾中断,就等着我们回去吃,说是看着我们爱吃他就高兴。早在他从楼顶摔下来,就劝他说土地别种了,全部交给弟弟打理,可他却舍不得,还种着黄金、白芨等中药材,把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和弟弟只好由着他,尽我们的能力帮着去做活。
   如今生活日渐变好,再不愁吃喝,家父还是年年种蚕豆,就种在地边地头。吃剩下老去的在杆上摘回家晒干,去壳收起来一放就是一整年。过去蚕豆收回家,遇到下雨天或冬天烤火,家父爱拿来火堆边烤吃,一边烤火一边吃,日子就这样有滋有味被打发走。回想起来就仿佛回到其乐融融的童年,和家人一起捡吃烤蚕豆的岁月。有时贪心烤过多,就捡起来给我们揣兜里,上学路上分给伙伴们吃,有时揣去背猪菜、扛柴火吃,还真是耐嚼味香。治愈着缺衣少食的童年。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资匮乏,但却过得开心快乐,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童年趣事。
   在过去插秧可是大事,村里人轮流帮忙,帮忙饭总该给来人吃,其中有道菜就是炸蚕豆。把干的蚕豆用水浸泡饱胀,用剪子开个口子,避免炸的时候爆炸四处乱飞,裹上面粉放入油锅中,捞出控油撒上辣椒面、花椒粉、味精和盐,吃起来嘎嘣脆,连壳都舍不得吐掉。饭后剩下的炸蚕豆,诚然交给我们小朋友,总是能全部耗尽。
   这来自豆花谢后结出的果实,着实让人着迷,虽不像米饭、盐巴天天吃,但每次吃到都很欢喜。尤其是近几年,更是爱上吃蚕豆,许是有家父的味道,包含着家人的慈爱与欢喜,再加上我女儿爱吃,每到当季餐桌上总是出现其身影。
   如今,凝视这小小蚕豆花朵,仿佛感受到父亲粗糙手掌日常种地的温度,衣兜里窸窣作响的豆粒,连同那混合着泥土霜气与豆叶清香的童年,便穿越时光的薄雾,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原来,最醇厚的滋味,早已深植心田,灿烂盛开,永不凋零。
  

共 3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蚕豆花为情感载体,通过三重维度构建主题:‌记忆回溯‌(童年零食、豆叶游戏)、‌家族羁绊‌(父亲种植执念、奶奶的叮嘱)、‌生命哲思‌(豆花谦逊姿态与土地盟约)。写作上采用‌意象叠加法‌,将豆花的形态特征(旗瓣如蝶翼、龙骨瓣护蕊)与生活细节(油炸花苞、月下授粉)交织,赋予植物人格化特质;‌感官通感‌的运用尤为精妙,从视觉(紫白脉络)、嗅觉(清幽奶香)、味觉到触觉,多维唤醒乡土记忆。‌时间蒙太奇‌手法将当下超市货架与往昔田间场景并置,凸显"回不去的远方"这一核心怅惘,最终以"豆荚鼓点"喻指生命轮回,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农耕文明的集体乡愁。佳作,富有感染力,让人共鸣不断,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01 15:21:46
  文章通过蚕豆花的意象串联起三代人的农耕记忆,将植物学知识、民俗风情与生命感悟熔铸成一部微观的乡土史诗。末尾升华主题,揭示农作物承载的文化基因如何超越物质层面,成为精神原乡的象征。佳作,再次拜读学习。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01 15:26:07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编织起一张记忆之网,既有工笔画般的细节雕琢,又有水墨写意般的意境留白,在物象与心象的交融中,完成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感谢老师支持云水,期待更多精彩,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5-08-01 17:01:26
  蚕豆好吃,嫩时可炒,成熟后可做凉粉,用处可大了。文章乡情满满,感动人心,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情。好文章,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