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毛驴车(散文)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交通运输工具匮乏,一个县城也见不到一两台小汽车。马车、牛车、毛驴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有时候,骑马、骑毛驴的也有。
1969年1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初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去下乡插队。在我们青年点,大队给配置了一挂毛驴车,作为青年点平时拉水、到各生产队拉口粮用。后来,大队又给增加了一头毛驴,两个毛驴的车速度和力量更大一些,就用这挂车去大兴公社所在地购买物资,接送往返的知青。
说起毛驴,我不敢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摸一下都不敢。有几个女生还敢骑毛驴呢,她们轮番骑上毛驴体验一下,一半儿是淘气,一半儿是嬉闹。每个人都要试一试,轮到我了,就躲到老远老远的,我说:“我不敢骑,怕它踢我。”只见几个女生嘻嘻哈哈地开心的不得了。
拉车的小毛驴是青年点的宝贝,大家特别呵护它,有专人饲养。当年,青年点养了十几口猪,成活下来的并不多,除了杀一次猪改善伙食外,其余的卖掉,补充青年点食堂的花销。所以,安排了一位勤劳、肯干的男知青专门负责喂猪、喂驴。小毛驴除了吃草以外,偶尔地还要喂一点儿豆饼,让它膘肥体壮,好为青年点多干活儿。
青年点人最多的时候达到70多人,这么大的一个集体户,吃喝拉撒,哪哪都离不开这挂毛驴车。当年的阿拉新大队,只一个自然屯,屯子大,人口多。首先吃水就是大问题,当时分甜水井和苦水井,屯子里只有一口甜水井(深水井),做饭、洗菜、洗头都得用甜水井的水,每天都要拉上几大桶甜水,放到青年点女同学的宿舍的几口大缸里。每天负责后勤的副点长或管理员,赶着小毛驴车到屯子南头出口处的甜水井拉水,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井边全是冰,小毛驴拉着带着铁桶的车,一哧一滑地往井边靠,用辘轳一下一下提上水来,再灌倒铁桶里,拉一次水,人和毛驴都挺遭罪地。所以那时候,我们都是计划着节省用水。
知青的口粮,除了按人头统一定量购买以外,还要由各生产队按人头给以一定数量的口粮做为补充。阿拉新大队一共十个生产队,八个生产队有知青。负责后勤的副点长和管理员赶着小毛驴车到各生产队去要粮食,有时候得去几次才能把粮食拉回来。
为了解决知青吃菜的问题,大队把苗圃划归青年点,作为菜园子,知青自己种菜,安排一位当地会种菜的农民给我们当技术指导,我们称他为老园头。种的各种蔬菜收获了,我们就赶着小毛驴车到临近的大队去卖菜,为青年点换点儿零花钱。有一次,轮到我和李大哥去时雨大队卖菜,我挺高兴的。正值夏天,我穿着一件半袖衫,坐上毛驴车和李大哥去时雨大队卖菜。小毛驴拉着满车的青菜和我们两个人,颠颠地跑着,偶尔,李大哥摇晃着鞭子哦哦地吆喝几声,小毛驴跑得更快了。迎着夏日的风,路边的树木、大地的庄稼,满眼的绿色,太惬意了。到了时雨大队,车刚停在村头就有人来买菜,李大哥称菜,我收钱,不一会儿就卖了不少青菜。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小雨来了,我们赶紧收拾好,往回走。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一会儿就把我们淋透了。我后悔没带一件外套,薄薄的半袖衫贴在皮肤上又湿又凉。看那小毛驴,身上也湿漉漉的,它一会儿晃晃尾巴,一会儿摇摇耳朵,还打着响鼻儿。只见前面一片黑云压过来,李大哥说:“哎呀,要来大雨啊!”时雨到阿拉新有七八里地,李大哥紧着摇晃着鞭子,小毛驴撒开腿就跑起来,土路不平,下了雨更不好走,颠簸着,一拐一扭地。快到屯子了,大雨倾盆而下,李大哥紧紧地拽着缰绳,对我说:“别怕,马上到家了!”那小毛驴真听话啊,使劲儿地跑着。终于到青年点儿了,我们都浇成了落汤鸡,那小毛驴大口地喘着气,可把它累坏了。我心里说:“小毛驴谢谢你,真辛苦你了!”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回忆知青生活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地想起那头小毛驴和轻快的毛驴车,它带给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温暖。
知青返城后,特别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居住的小城,毛驴车成为了主要交通工具。那时候,没有公交车,没有出租车,人们在城内出行主要靠小毛驴车。一个小毛驴,拉个小车,又灵活又方便。当初,不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商机,一时间满街的毛驴车,成为了一大景观,虽然不雅,却深得人们喜爱。花上两元钱,便可以到达目的地。买点儿秋菜,或买点米面,有了小毛驴车就方便了,不用人背肩扛的了。
有一次,我们要下乡去考察妇联、共青团干部,这个乡不通火车,没有车咋办啊?我突然想到我老伴单位有毛驴车,他就会赶毛驴车,就让他赶着毛驴车送我们到乡下。和我一起下乡的是团县委的一位女副书记,她特别不好意思,笑着说:“咱们就坐毛驴车下乡啊?”我说:“那怕啥,能完成任务就行呗。”我也没在乎乡里领导异样的眼神,完成考核任务,又坐着毛驴车回来了。
更有趣的是,县里一位副县长到基层企业检查工作,县里临时召集县级领导开会,他就坐着毛驴车回来,让赶车的一直把车赶到政府大楼的门口。那时候县政府只有几台车,根本排不开班儿,这位副县长可没少坐毛驴车呢。
毛驴车成为一个县城的主要交通工具,甚至特别盛行。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也显露出来了。火车站,一到有客车到站,就挤满了抢客人的毛驴车,争着挤着拉客人;由于毛驴车太多了,满街道都是驴粪蛋,夏天,清洁工根本清理不过来,刚刚清理了这堆,那里又拉了一堆;冬天,驴粪蛋冻在路面上,疙里疙瘩地,非但行路不方便,更不雅观。县领导面对这样的情形,下决心解决满街毛驴车的问题,便引进了小港田车,作为出租车,规定统一票价两元。逐渐地,毛驴车退出了县城,由清一色的橘黄色的小港田车取代了。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只几年时间,小港田车也退役了,由小汽车代替了。如今,县城里和市区一样,小汽车成为出租车,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明水准。
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县城开通了公交车,出租车随时就可以网约,招手即停,人们出行非常方便。农村也很少看到毛驴车了,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私家车。他们会成帮结队地开着车到县城消费,商店、饭店、歌厅、洗浴一条龙。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新时代的优越福利了。
虽然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了,路上车水马龙,路边停满车辆,但是那小小毛驴车的影子还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成为回忆过去的一个念想,又是见证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一个物证。
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