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火炕(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火炕(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白丁,7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发表时间:2025-08-02 08:10:17

北方农村的冬天,要说最暖和的地方,那肯定是火炕了。它就像大地伸出来的厚实手掌,把整个冬天的冷都给接住了。我家老房子的火炕,是爷爷年轻时候用黄土掺着麦糠一点点夯起来的,四个角垫着青石块,上面铺着层磨得发亮的青砖,砖缝里嵌着常年累月攒下的黑灰,那黑灰像是被好多人体温焐过,摸着手感还挺温润光滑。这火炕从爷爷结婚时垒起来,到我爸成家,再到我记事,就稳稳当当地躺在老屋的土坯墙里,陪着三代人过日子。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北风就跟个野孩子似的,在院里的老榆树上瞎折腾。我爸会从柴房抱来一大捆玉米秸,那些晒得金黄的秸秆带着太阳的味儿,一进灶房就把寒气赶跑了点儿。他划根火柴往灶膛里一点,一开始火苗怯生生地舔着秸秆根,没多久就壮起胆子,顺着秸秆缝钻来钻去,噼里啪啦地热闹起来。橘红色的火光映在我爸脸上,连他眼角的皱纹都跟着暖和起来。这时候我妈总会掀开灶房的门帘进来添水,看一眼灶膛里的火,轻声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这话我一开始就当是烧火的口诀,后来才慢慢明白,烧火得给火焰留够地方,火才能烧得旺;做人就得踏踏实实,不能耍滑头。
   火炕热起来慢,急不得。先是灶台旁边那一块砖开始有点发烫,然后热气就像刚化的春水,顺着砖缝慢慢散开,一寸寸爬过整个炕面。我们小孩哪能等得了?刚听见灶膛里的火声小了点,就赶紧脱了鞋往炕上跳,在还带着点凉的青砖上踩出一串温热的脚印。奶奶这时候总会放下手里的针线筐,挪到炕边,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我们的脚背,说:“慢点儿,慢点儿,热乎气儿跑不了。”她的声音温温的,却能焐透整个冬天。
   晚饭后的火炕,是一天里最舒服的时候。我爸靠在炕头的被垛上,卷根旱烟,蓝灰色的烟圈慢悠悠地飘向房梁,和煤油灯的光晕缠在一起。我妈坐在炕梢,借着煤油灯的光缝补衣裳,针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和我爸烟袋锅偶尔的“滋滋”声,特别好听。我趴在炕桌上写作业,算不出题就抓耳挠腮,脚却不自觉地往我妈那边挪,直到碰到她暖和的裤腿才停下。
   冬夜里,火炕会慢慢降温,可那余温能持续大半夜。我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听着窗外北风卷着雪粒打在窗纸上,一点也不害怕。有时候半夜醒了,能看见炕边有黑影,是我爸起来往灶膛里添柴火。柴禾落在余烬上的“噼啪”声,还有他轻轻关灶房门的动静,在安静的夜里特别清楚,像摇篮曲一样。
   火炕不光能暖身子,还能把邻里情谊焐热。在北方农村,谁家来了客人,主人家最先说的准是“快上炕暖和暖和”。张婶来借盐时,会脱鞋上炕坐一会儿,说几句庄稼地里的事;李叔来还斧头,也会在炕沿蹭蹭鞋底的雪,掏出烟荷包让我爸抽一袋。
   我爸垒火炕在村里是好手,谁家的火炕不好烧了,烟道堵了,都会来找他。他不管手里正干着啥,只要有人来叫,就拿起瓦刀和泥板跟着走。
   那年大雪天,村东头的刘寡妇冻得直哆嗦来我家求助,她家火炕裂了缝烟倒灌。说实话刘寡妇在村里一直名声不好,不务正业,平时靠走街串巷给人算卦维持生活,荒废了家里的地,村里人都不咋待见她。平时她也很少在家,火炕还是男人在的时候垒砌的,有些年头了,不好烧不说,刘寡妇还懒得要命。即使偶尔回来一次也是睡凉炕对付。母亲看她可怜,让她上炕裹着棉被,还给她热了米汤,父亲也拿了工具不言不语地去了她家。父亲给她家火炕修砌期间,刘寡妇一直住在我家。母亲把热炕头让给她,她家火炕修好她离开那天母亲还劝她说,算卦这个生意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还是把自己家的地种起来吧。刘寡妇听了母亲的劝,开春后不再出去算卦,把自己家荒废很久的地开垦了,种了高粱和玉米。转年秋收时,她特意送来一筐红高粱。没过多久村西头王奶奶家烟囱堵了,我爸通完烟道回来时,眉毛胡茬都结着白霜,脸上却带着笑:“通开了,王奶奶今晚能睡安稳觉了。”那晚我家的火炕格外暖和。
   火炕还是天然的“烘干机”。秋收遇上连阴天,我妈把玉米、黄豆摊在苇席上放炕梢烘,能闻到粮食的清香;受潮的被褥铺在炕面,潮气被吸走,晚上盖着特别舒服。我妈还常把发好的面团放炕梢裹上棉被,蒸出的馒头暄软得像朵云,带着火炕特有的香气。
   火炕有时候也会“发脾气”。柴火太湿或者添得太密,烟就往屋里钻呛人。我爸从不着急,打开门窗往灶膛口扇风,念叨着:“火炕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没多久烟就乖乖溜走了。
   后来我在城里住有暖气的楼房,一开始觉得新鲜,没多久就想念老屋的火炕。暖气片永远是一个温度,冷冰冰的。老屋的火炕不一样,它的温暖有生命,会随着火势涨起来,又随着夜色降下去,还会因为烧了不同的柴火有不同的味道,是暖气片给不了的。
   去年带儿子回老家,小家伙第一次见火炕,穿着袜子在炕面上跑来跑去,夜里像我小时候一样挪来挪去,找最暖和的位置。清晨见他小脸睡得红扑扑的,想来是做了个温暖的梦。
   如今老屋翻新装了地暖,父母却坚持保留着火炕,说冬天偶尔烧一烧“应急用”。我知道,他们舍不得的是那些和火炕连在一起的记忆。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火炕好像成了落后的象征,可我总觉得,那种需要耐心等待的温暖,才是最踏实的幸福。老屋的火炕,就像家的温度计,它的温暖早就顺着血脉,流进了我的生命里。无论走多远,想起那铺火炕,心里就永远是热乎的。

共 21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火炕为核心,勾勒出北方农村冬日里最温暖的记忆。从爷爷夯筑的黄土麦糠炕,到灶膛里噼啪跳动的火焰,火炕的温暖不仅熨帖着三代人的身体,更焐热了邻里情谊与生活哲思。父亲修炕时的不言自明、母亲“火要空心,人要忠心”的叮嘱,还有刘寡妇送来的红高粱、王奶奶安稳的睡眠,都让这铺火炕超越了取暖工具的意义,成为家与情的载体。它会“发脾气”也懂“顺性子”,能烘粮食也能暖人心,那种随柴火变化的温度、需耐心等待的暖意,是城市暖气片无法替代的。如今火炕虽渐成记忆,可它承载的踏实与温情,早已顺着血脉流淌,成为无论走多远都能回望的温暖坐标,提醒着我们:最质朴的守候里,藏着最绵长的幸福。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2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2 08:11:48
  火炕里藏着太多暖!祖孙三代的日子、邻里的情分,都在热乎气里。问候作者,愿这份记忆常暖心头,日子如炕头般踏实,喜乐长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2 08:12:20
  被文中火炕的故事打动,从烟火气到人情味,满是生活真味。问作者好,盼这份温暖常伴,生活如慢炖的暖意般绵长,安康顺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