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东钱湖(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东钱湖(散文)


作者:柳如清风 白丁,1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发表时间:2025-08-03 07:02:00


   短短两天的行业培训,地点就在东钱湖畔。说实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来东钱湖,跟着导航行驶九十多公里路,心里很是期待,希望趁此机会可以游赏东钱湖的秀美风光。湖光山色比行业培训更有魅力,我就不是为了提升人生职业能力而来,是为了一片湖景。
   东钱湖古称“钱湖”,以“其湖承钱埭水”而得名;因湖水“灌溉七乡之田几万顷”,“以其为利重”,又号“万金湖”。它是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诸山三面环绕,受七十二溪之流,汇成巨浸”,唐天宝三年由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开掘浚治,后经历代地方官除葑清界、增筑设施,成为综合利用的水域,现系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亦是著名风景名胜区,曾被一代文豪郭沫若赞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
   历史,也是湖的风景。正在湖畔抒怀,将历史过往收纳,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翌日清晨,我早早起来用过早餐,跟同室打声招呼,独自出了酒店,兴致勃勃地沿着湖畔小道漫步。
   晓风习习,轻舔我的脸,清凉中带着丝丝鲜甜的气息,直沁心脾。一路鸟声啁啾,清婉悦耳,似乎向我表示欢迎。湖畔垂柳依依,那飘荡的绿丝绦,仿佛娇俏少女婀娜曼妙的舞姿。
  
   二
   我慢慢走进湖区,骋目望去,翠峰起伏,烟波浩渺,时而若隐若现,时而清丽妩媚,让人恍若置身于灵动的水墨丹青里,倍感赏心悦目。连绵的群山,如列屏耸浮,拥抱盈盈湖水,将自身的黛蓝之色,浓浓投映在粼粼清波里,洇得湖水如翡翠一般清湛幽凝。
   不远处,一痕细长的绿堤映入眼帘,状如玉带横贯,又似青蟒卧波,使一分为二的湖面愈显玲珑婉约,风韵秀彻。长堤名陶公堤,又称湖心堤,堤上遍布名胜古迹,以“小普陀”为核心景区,串联起“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等湖心八景,巧妙地将东钱湖的湖山美景与人文风情融于一体,向世人展现了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每一个景点名字都是可以成就一幅画,一首诗,一阕词。记下我要慢慢地揣摩。
   因时间关系,我没有下堤游览,继续顺着湖岸“走马观花”。长堤相连的湖心小岛,形似一叶浮舟,名为“霞屿岛”,上有南宋名相史浩为母亲建造的补陀洞天和霞屿禅寺,掩映在蓊郁的绿树间,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霞屿禅寺几经毁建,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殿宇嵯峨,飞檐翘角,颇具气势,层层灰墙黛瓦映衬着朱红的门柱窗扇,呈现出一派庄重典雅的风格。我猜想当年王应麟、余有丁等老前辈也是临眺了霞屿岛,才有“霞屿春深锦作屏”、“映水楼台花木深”的真实感受吧?据载余有丁大学士的“余相书楼”也在东钱湖畔,曾是“钱湖十景”之一,不过清代时毁于兵燹,实在可惜。
   我的视线从霞屿岛收回,又投向更远处。此刻,湖面氤氲的雾气正渐渐弥散,青葱的山麓边,显露出形形色色的建筑物,大多为简素的民居,也夹杂有新颖别致的民宿、酒店和旅游设施等,它们依山傍湖,错落有致,与青山秀水相伴相融,又相映成趣,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致。我觉得这便是东钱湖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史浩对东钱湖的赞美,在我心里引起共鸣。
  
   三
   湖对面那座低矮的山该是伏牛山了,山下有个陶公村。相传春秋时期越国上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改名陶朱公,偕美女西施“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悄然隐居东钱湖伏牛山中。他致力商贸经营,却又仗义疏财,三次聚财致富,三次将财物散发周边贫苦百姓。去世后,当地百姓怀念他,遂将伏牛山更名“陶公山”。后世更将其尊为“商圣”“文财神”和“儒商鼻祖”。怪不得宁波人善于经商,又有急公好义的优良传统,原来这是传承了陶朱公的精神和遗风!
   当然,伫立碧波荡漾的东钱湖畔,不能不想起另一位历史名人,即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仅27岁的王安石毅然放弃京试入馆阁的机会,带着家小远赴浙东海隅的鄞县(今鄞州区)出任知县。他甫上任就马不停蹄跑遍鄞县境内“东西十有四乡”,把兴修水利和贷谷与民等作为施政之策,启动了为期三年的“鄞县治理模式”。他重点整治东钱湖,组织民众清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解除湖区水旱之苦,使周边“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同时,他平抑物价,以低息“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还创办县学,邀集名师讲课,开启鄞县官方教育的序幕,为鄞县和宁波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文风。
   王安石“治绩大举,民称其德”,离任后,鄞县百姓将东钱湖一条山岭命名安石岭,并建造了王荆公行祠纪念他。如今近千年过去,鄞州乃至宁波人民对王安石的缅怀和景仰仍一如既往,不但将环东钱湖的大道改名安石路,还在湖畔修建有王安石公园和纪念馆。这说明一个道理,凡是为民造福的人,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
   “孤城回首距几何?记得好处长经过。最思南山春树蔼,更忆东湖秋水波……”这个让王安石“更忆”的湖,也是我心里最美的湖。
   返回酒店之际,我再次凭眺,朝阳下的东钱湖,波光潋滟,舟艇游弋,一湖山水,尽得风流。
  

共 20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行文优美的游记,带领读者漫步于浙江明珠——东钱湖畔。作者以诗意的语言,细腻描绘了清晨湖光山色的灵动:晓风轻甜、鸟鸣婉转、垂柳婀娜、烟波浩渺,翠峰倒映如翡翠,长堤横卧似玉带,将东钱湖的自然风光渲染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灵动水墨丹青”。文章远不止于风景描摹。它巧妙融入了东钱湖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从远古泻湖的形成,到唐代以来的历代浚治;从陶公堤串联的“湖心八景”,到霞屿岛上南宋史浩为母建造的补陀洞天与禅寺;更浓墨重彩地追忆了两位与东钱湖息息相关的历史巨人——功成身退、化名陶朱公(范蠡)在此隐居行商济世,被尊为商圣的传奇;以及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青年时期主政鄞县时,兴修水利、整治东钱湖、贷谷惠民、创办县学,留下不朽德政的“鄞县治理模式”。这些历史钩沉,展现了东钱湖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承载着宁波悠远商脉、勤政爱民精神与璀璨文风的“万金湖”。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东钱湖秀美风光的热爱与赞叹,对湖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的欣赏,更饱含着对历史先贤智慧、功绩与德行的无限敬仰与追思。王安石“为民造福者,民永不忘”的感悟,以及结尾“更忆东湖秋水波”的深情回望,都凝聚着作者对这片山水人文交融之地的深深眷念。领略东钱湖“西湖风光,太湖气魄”,触摸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与不朽精神,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8-03 07:09:41
  文章语言凝练,情意绵绵,风景与历史融合,更显内涵,值得一读再读。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问好夏安,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3 11:21:24
  一湖风景,饱了眼眸;一湖历史,盈满了心。行笔精彩,取景生动。尤其是哪些典故,信手拈来,增加了湖景的内涵。写得很美。点赞。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03 19:25:04
  老师的散文,字字珠玑,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审美,情景交融,自然流淌。敬佩!
回复3 楼        文友:柳如清风        2025-08-03 20:48:41
  谢谢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