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探访陈天龙“兵工厂”(散文)

  【东篱】探访陈天龙“兵工厂”(散文)


作者:柳如清风 白丁,1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发表时间:2025-08-05 06:23:37


   这次回老家,我特意提早一个多小时,为的是顺路去高岩村探访一下当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兵工厂”旧址。
   高岩村背倚“北四明第一峰”的金竹尖,因村庄建在“老鹰岩”的高处,故名“高岩”,现由高岩、深坑、陈天龙三个自然村组成,是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村”。村民大多姓褚,系褚畿(四明褚姓一世祖)长子万一公下小房曾九派,明朝万历末年由十二世贵廿九偕三子金五、金七、金十四从山下晓云村迁居于此繁衍生息。至于深坑自然村褚姓村民则属万一公下长房曾四派,十二世太一(又作太乙)以培植山花竹木而筑舍定居。
   我对高岩最早的红色记忆,与一名烈士紧密相连。这位名叫褚德水的烈士,是游击队通讯员,在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期间上四明山送情报,被国民党第三十三师逮捕,1944年5月27日凌晨被枪杀于大岚柿林村金竹岭。乡间流传,褚德水烈士在柿林遇见敌军,没像其他老百姓那样神色慌张,而是十分镇定地停下脚步回头观望,便引起顽军军官怀疑,立即派兵追捕。危急关头,他毅然把情报吞进喉咙,面对敌人拷问宁死不屈,之后同鹿亭的龚守范、赵云表及大岚的鲁仁灿等烈士一起英勇就义。我少年时来高岩走亲戚,路过褚德水烈士家门口,每当看见门框上那块殷红的“光荣烈属”牌,心中总会涌起深深的崇敬之情。
  
   二
   1943年12月,正当国民党顽军大肆进攻浙东抗日根据地之际,狡猾的日军调集宁波、余姚、奉化和嵊县共1500余兵力,乘机向四明山区进行疯狂“扫荡”。其中一股日军从鹿亭上庄朝高岩村进发,目标是搜寻一个叫“陈天龙”的地方。当时游击纵队教导队也在附近活动,得知日军来袭,于9日上午埋伏深坑村(时为游击纵队织工部所在)后山,待下午日军一入伏击圈,立即开火,当场击毙两人,击伤数人,随后撤出战斗。遭受损伤的日军气急败坏地窜上高岩村,在周边山林绕来绕去,始终找不到“陈天龙”,误以为是人的名字,恼怒之下放火烧毁高岩二十余间民房,烧死两名村民,转头扑向南黄村,制造了震惊浙东的“火烧南黄”惨案!
   日军苦苦搜寻的“陈天龙”,位于高岩竹山间的斜坡凹形地。清代时山脚大溪村的方姓山民爬上山坡,在此垦荒植林,定居生活。因此处山垄陡峭,跃然呈冲天之势,遂叫作“冲天垄”(浙东山区常以垄、湾、岗、岙、岭作地名),但久而久之渐渐音转成“陈天龙”。
   陈天龙的大名我虽然早有耳闻,却从未亲身登临过,这也是首次前往。我在高岩“乡村大舞台”前左转,沿天龙路小心行驶。山坡公路又陡又窄,屈曲盘旋,蜗行五六分钟,才下到半山腰竹影憧憧的停车场。停车场外的石坎边立着一块锃亮的不锈钢牌,上有“陈天龙修械所旧址”八个繁体黑字,以及一段“简介”。
   一眼望去,陈天龙畚箕状的地形上居住有十余户人家,石墙泥瓦,一派简素,周围被茂密的竹丛包围,十分隐蔽,在交通与信息不便的年代,倘无熟人带路,极不容易发现。
  
   三
   1943年7月,浙东游击纵队陆续将修械、榴弹装配、子弹翻造等车间搬至陈天龙,且从此固定下来,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浙东根据地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兵工厂,直到1945年5月才迁移到上虞陈溪口。
   兵工厂最多时有三百多人,各车间分散至以陈天龙为中心的四个村庄,陈天龙存放机器设备及开展兵工生产,包括榴弹装药、装配和复装子弹,高岩老庙及数间民房作为炸药配置和枪械修理,长湾村进行翻砂、铸造,水池村设置铁铺、木工铺和弹药试验场。据统计,兵工厂共生产出长短枪一千余支,刺刀五千把,各种小炮八百多门,各种榴弹一万余枚,手榴弹四万多颗,子弹五万余发,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对解决部队补给困难,打击日、伪、顽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兵工厂的设备和原材料来源,主要靠上海和周边地区地下党、爱国商人运用关系采购,有的是根据地发动群众搜集旧铜废铁,组织民工去敌占区扒铁轨、拆铁栏、拔钢管,有的从战斗中缴获。有一次闻悉姚北发现日军封锁杭州湾埋设的水雷,便组织十几名村民翻山越岭抬回来。一个水雷约七八百斤,抬到水池村空地,技术人员冒险拆解,倒出二三百斤炸药,装配了两千多颗手榴弹。但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1944年冬,陈天龙装配车间内由于操作人员缺乏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意外燃爆四十余斤炸药,造成两名同志牺牲,一人受伤。
   那时候不光机器设备、军工材料,乃至食物、生活用品,都需要山外运进来,有的从鄞县、慈溪起运,有的从姚北一带河道翻坝涉水而来,一路还要经过敌占区,避开敌人巡逻队、哨卡的层层盘查,一不小心随时可能被抓、被杀。但当地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站接一站把物资源源不断搬上山来。
   “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抗日的军队要老百姓来帮,军队打仗在前方,老百姓帮忙在后方,军民大家一条心啊,捍卫国土保家乡。”当年高岩、深坑、陈天龙的人们,正是唱着这首歌,和游击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孕育出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鱼水亲情。
   我行走于陈天龙村边的小路,打量那几幢低矮而老旧的木楼房,脑中不断浮现出当年兵工队在此生产、生活的一组组画面,内心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震撼和感动!我拿起手机,拍下了陈天龙在时光静好里的样子。
   抬头四顾,漫山翠竹郁郁葱葱,宛如绿色的海。
  

共 21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次饱含深情的红色寻根之旅。作者专程探访浙东四明山深处的高岩村(含高岩、深坑、陈天龙三个自然村),旨在追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兵工厂”的峥嵘记忆。文章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陈天龙”这一地名之谜——它实为“冲天垄”的音转,其隐秘的畚箕状地形,曾庇护了浙东根据地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兵工厂(1943.7-1945.5)。这里不仅记录着兵工厂的辉煌成就(生产千余枪支、八百门炮、数万弹药),更铭刻着创业的艰辛:设备材料靠地下党和群众冒死输送(如惊险拆运日军水雷获取炸药),生产伴随着牺牲(如车间意外爆炸)。文章深情回溯了褚德水烈士吞情报、宁死不屈的壮烈事迹,以及日军因误解地名而制造“火烧南黄”惨案的历史伤痛。贯穿始终的,是那首动人的歌谣所凝聚的军民鱼水深情——当地群众甘冒生命危险肩挑背扛支援部队,与游击队患难与共、血肉相连。作者行走于今日宁静简朴的旧址,面对漫山翠竹,心中涌动着对先辈智慧、勇气与牺牲精神的无限崇敬与震撼。全文语言纪实与文学交融,细节丰富、史料扎实,地方特色鲜明,情感深沉庄重,在历史烽烟与当下静好的对照中,奏响了一曲对革命先烈、无名英雄和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赞歌,更传递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精神的深远意蕴。这是一篇兼具历史价值、文学感染力与思想教育意义的优秀纪实散文。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创作大丰!【东篱编辑:欣然花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8-05 06:29:48
  文章语言厚重,意蕴深远,很有感染力,拜读学习,问好老师夏安!
随心而有趣的人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10:09:43
  这一类的题材,很少有作者写作。红色的天下,始终和红色的村庄相联系。红色旅游,于今颜色更纯正。这个兵工厂为打天下做出了贡献。作者以简约的笔法,怀念过去,留下时光的最美影像,特别是哪些人物,有着更加流芳的意义。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