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 阳朔峰头月半轮(散文)
一
旅游大巴车行驶在桂林如画的山水之间。
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天上的云彩,两岸的青山倒影在水里成了一幅超长的水墨长卷。遇龙河,淡雅清新,像流动的翠玉,在漓江面前,像首自然纯朴的田园诗。十里画廊,秀水、奇峰、田园、光影于一体,美轮美奂,让人陶醉,让人心旷神怡。
车子出了阳朔县城,向南高田乡凤楼村驶去。阳朔的山,全被墨绿蓊郁的树木覆盖。比起矮小的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山,阳朔凤楼的山巍峨了许多,且高矮不一的山像大人牵着孩子的手,小孩拽着大人手起伏连绵起来。
“去凤楼村看什么?”车前排的美女对着导游问。
“看月亮。”导游回答道。
“大白天看月亮你不是在说胡话吧?”美女笑着说。
“不是胡话是真话,等会儿我还要介绍呢。”导游也笑着相对。
车里恢复了平静,沿着山边柏油路向南疾驶。不少游客靠在椅上昏昏入睡。
“喂。不要睡了,打起精神,前面快到月亮山了!”导游拿着话筒高吭一声,听到“月亮山”游客像打了鸡血一般突然亢奋起来,嚷嚷着,眼光齐刷刷地投到窗外,寻找月亮山。接着,导游介绍道:“阳朔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峰出现一个偌大的圆洞,圆洞通天,亮光如乳,就像天上的月亮。以‘一洞千象’的地质魔术和“山水田园”的诗意融合,构成独特的山水奇观,成为阳朔一大盛景,是十里画廊里最亮的景点。吸引无数游客膜拜,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也踏此山径,并连呼‘上帝给与阳朔的太多了’”。游客听了,好生期待,挤到右边车窗,想一睹为快。
二
对我来说,今年可是个旅游年,年后几个月里就游了不少的大美山水。浪漫五月,到湖南张家界,看到了天门山,山峰出现一个长洞,洞口通天,酷似一扇门,固称“天门洞”,欣赏到天门山的锦绣奇观,算是饱了眼福。没想到桂林阳朔还能看到“月亮山”,能在大白天见到“月圆月缺”的旷世奇景,能不让我万分激动?
车子到达阳朔凤楼村地界,右边一座如屏的高峰上果然出现一个偌大的洞。洞顶密布钟乳石,洞下部两块形似“吴刚伐桂”与“玉兔捣药”,阳光透过石洞可见蓝天白云,由于“吴刚伐桂”与“玉兔捣药”遮住了洞下部分,远远望去,像个半月。
坐在车上,月亮走,我也走,奇景发生了,“半月变相”,沿山南的“赏月路线”移动视角,石洞呈现上玄月、半月、圆月、下玄月等。初如银钩,渐成半壁,再幻化为一轮满月,最后又如一叶小舟。圆月一瞬间,最终回到如钩月,堪称鬼斧神工,惊得人张不拢嘴。“月挂高峰,广寒入梦”,日月同框,交辉相映,人如入虚境,奇景不是梦境,是实实在在的,就在阳朔凤楼,让人唏嘘,让人感叹不已。山水万象,还有这等奇观。应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啊!出门走走,真的长见识了。
月亮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秦始皇修灵渠时,阳朔县尉强征老百姓挑沙,连孕妇都不放过。一日,一孕妇挺着肚子,挑着担子被驱赶,不小心跌到产一子,婴儿见风狂长,瞬间长成巨人。“巨娃”力大无穷,能挑千斤重担。于是,巨娃让孕妇们呆在家里,替孕妇们挑沙。巨娃用铁扁担从东海挑沙赴兴安,经过凤楼时。县尉暗中使坏,将箩筐割破漏沙加害于他,巨娃发觉后,将可恶的县尉、兵丁压成肉饼,扁担甩出将山体捣出一个洞,就是现在的“月亮洞”,框子里泼出的沙堆在“月亮洞”附近就成了现在的“月亮山”。
三
看到神奇的月亮,听到精彩的传说,大家强烈要求攀登“月亮山”。导游不扫大家的兴致便满口答应了。拐个一道弯,月亮不见了。车厢里又恢复平静。可半月的影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转悠、晃动。靠在椅上闭目遐想: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今我已到花甲之年,让我明白了一些生活的真谛:月圆,美!月缺,也同样美!只是有些人阅历浅显还没有发现的眼光。“月满则亏”。所以人生不要追求完美,执意地追求,会跌得鼻青脸肿。要学会“接纳残缺”。圆满之处固然成全,而缺处何尝不是恩典?就像断臂维纳斯,以她独有的残缺姿态凝固了时光,却是生命本质的深邃印记,残缺的本身创造了新的审美维度,被智慧之眼赋予迥异却皆深刻的解读。
“月亮山到啦!”我被一句高亢的声音拉回了思绪。下车,头上飘落小雨点,抬头望天,乌云密布。刚才还是阳光灼灼,怎么转眼就变脸了呢?美女们骂骂嘞嘞,咒诅老天爷不念风情,不讲人情。我忽然想到——
“月有圆缺,日有阴晴”。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情绪吧。
“快,天下雨,我们先在月亮山前拍照吧!一号家庭上。”导游拿着话筒指挥、游客背对半月摆弄姿势、摄影师举着相机咔嚓。
咔嚓咔嚓,三十多号人,咔嚓完毕至少要半个多小时,老天爷不买账,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接着,大雨倾盆,雨水淋得人眼都睁不开。巍巍山边,半月之下,游客也任性起来,任凭风吹雨打,就像商量过的一般,无人退却。大雨中,导游挥手嚷嚷,摄影师举机咔咔、游客叉腰摆摆,无视倾盆大雨,依着家庭号,有序上场。此景真的让人感动,可是,天没感动。
拍照结束,雨依然大一阵紧一阵,登山无望了,仰望半月,只能望月兴叹。
天地之间本无圆缺,人心之中自生盈亏。月亮山纳虚空之月,昭示着人世间的至臻之理:真正的永恒,恰在无常的变幻之中,不在乎“圆圆”或“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