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难舍故土(散文)

  【宁静】难舍故土(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0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发表时间:2025-08-05 14:44:14
摘要: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家族与农安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结。从闯关东的祖辈扎根于此,到“我”在南方漂泊时对家乡土、人和生活的思念,再到最终回归农安,经历爷爷离世、重拾土地生活,展现了东北人对故土的眷恋。农安的黑土地、老榆树、炕头、苞米地等元素贯穿始终,串联起家族记忆与地域风情,体现了“根在土中,无论走多远终会回归”的主题,以及异乡经历与故土生活交融后的归属感。

一、土坷垃里的根
   很久以前,我爷爷的爷爷从山东逃荒,闯关东来到吉林农安的……
   农安,这个地方就在松花江边,江水弯弯,围绕着黑土地向东流淌。我家住在县城外的屯子里,村头有一棵老榆树。树干上有个歪歪扭扭的豁口,据说是伪满时候被日本鬼子的马啃的,现在长成了一个树洞,风一吹就“呜呜”地响。靠屯子南边是一片山岗,夹杂着乱石的土地硬邦邦的,种啥都得费点力气。靠北边挨着江,黑泥在冬天也是硬邦邦的,开春化冻时一脚踩下去,能陷进半条腿,拔出来能听见“咕叽”一声。屯子里的路,晴天是“扬灰路”,车一过,黄烟能裹着人走半里地。雨天又成了“水泥路”,黑泥混着碎草,能把胶鞋粘掉。就是这条路,留下了多少代人的痕迹,从布鞋到胶鞋,从独轮车到拖拉机,脚印覆盖脚印,车辙叠着车辙。老辈人说,这地界是黄龙府的底子,早在辽金时候就有了城,人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算起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农安的冬天来得早,十月末就开始飘雪,零零散散一直能下到开春。地里的苞米秆站在雪地里,被风刮得“咔吧咔吧”地响。这时候的炕头最金贵,铺着乌拉草编的垫子,烫得能把棉袄烤出白花花的碱。爷爷总爱在炕头盘着腿,烟袋锅里的火明明灭灭,说他年轻时赶大车,从农安往长春送豆子,雪没到马肚子,车轱辘碾过雪壳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他用烟袋锅敲着炕沿说,“那时候,天上的星星,密得能掉下来砸着头,哪像现在,城里的灯把天都照淡了。”
   农安人认土。谁家盖房子,地基里必埋一捧老宅的土;姑娘出嫁,陪嫁的箱子底总得压块娘家的灶心土。我妈说,她嫁过来那年,姥姥从炕洞里刨了块烧透的黄土,用红布包着塞给她说:“到了婆家,把这土撒灶膛里,日子就能烧得旺。”后来,我在南方看见花盆里的营养土,松松软软像面包渣,便会想起家里灶膛里那块结结实实的黄土,烧了几十年,还带着烟火气。
   我动身去南方的那天是正月十五。农安的灯会上,冰雕的黄龙府牌坊在灯笼下泛着蓝光。奶奶往我包里塞冻豆包,硬得能当武器,说:“到那边蒸着吃,黏糊糊的,能粘住想家的心。”爷爷没说话,从怀里掏出个用红绳系着的小布包,塞我手里,是从老榆树根下挖的土,潮乎乎的,带着股腐叶的腥气。他声音有点哑,说“想不明白事儿的时候,闻闻这个,咱农安人,根扎在土里,走再远,也不能飘。”
   火车开时,我看见站台外的冰灯在往后退,渐渐远去,变得模糊起来。车窗外,农安的黑土地被雪盖着,洁白的一片。
  
   二、热烘烘的异乡
   三亚的太阳,好像是直愣愣往下砸,似乎要把人烤糊。头一个月,我胳膊上脱了三层皮,露出的新肉嫩得像豆腐,碰一下生疼。租的房子没炕,床板硬邦邦的,夜里睡不着,摸黑坐起来,觉得窗户下应该有个炕桌,最好上面还摆着奶奶腌的酱黄瓜。
   在西双版纳的集市上,我也见过卖粘豆包的,黄澄澄的摆在竹筐里。我买了一个,咬下去,黏是黏,可没有农安的豆包瓷实。咱那儿的豆包,面得用新磨的苞米面,豆馅得放红糖,蒸出来能粘住筷子。在海边补渔网时,见过不少东北老乡。有对老两口,天天扛着小马扎坐在礁石上,老头用东北话跟海浪较劲,你再涨,能淹了咱家的炕?老太太就笑着说,别跟水置气了,咱孙子在这儿上幼儿园,说的都是海南话了。
   有一年春节,在三亚的东北饭馆吃年夜饭。老板是农安老乡,见我一个人,拉我拼桌。桌上摆着酸菜白肉锅,咕嘟咕嘟冒着泡,可没有农安的酸菜味,咱那儿的酸菜,得用井水泡,带着点凉丝丝的甜,这边的酸菜,透着股热烘烘的腥。老板掏出瓶二锅头,给我倒满说:“在这儿过年,就当提前过了农安的二月二,龙抬头,咱也该抬头往前看。”酒喝到半截,外面有人放烟花,照亮了椰子树的影子。我突然想起农安的烟花,在雪地上炸开,红的绿的落在白皑皑的地上,好看得很。
  
   三、风里的影子
   在南方待久了,才发现东北人走到哪儿都带着“窝”。三亚的许多小区里,常会看见有人家在楼下种大葱,泡沫箱里栽着香菜,说是炒菜没这味,吃着不香;西双版纳的东北饭馆,墙上挂着玉米棒子和红辣椒,明明潮得能长出毛,还是挂在那里,说是看着就像家里。这些全是东北人,他们把北方的习俗搬到了海南。
   在西双版纳认识个开客栈的大姐,吉林市的,她说她去过农安。她客栈里摆着个火盆,明明用不上,还是天天擦得锃亮。她说冬天烧点炭火,闻着那烟味,就像回了东北。有回我在火盆边烤橘子,橘子皮焦糊的味混着炭火的烟,突然想起爷爷在农安的灶膛边烤土豆,土豆皮裂开,冒出的热气裹着土腥味,那才是正经的香。
   夜里做梦,梦见农安的土路。我光着脚在上面跑,土坷垃硌得脚心疼,可跑着跑着,路变成了黑泥,越陷越深,我喊爷爷,他站在老榆树下,手里举着根红布条,说:“抓住这个,就能上来。”惊醒时,竹楼外的月光把树影投在地上,像无数根绳子,缠得人喘不过气。
   我开始给家里打电话,时不时问些傻傻的问题:“老榆树的树洞还在不?”“江面上的冰化了没?”奶奶说:“你这孩子,心还在屯子里拴着呢。”有次爸爸接电话,说他去县城赶集,看见卖糖葫芦的,还是农安的做法,山里红串得密密麻麻,裹的糖壳子能敲出响。他笑着说:“你小时候总吵着要吃带芝麻的,现在还惦记不?”我握着电话,听见那边有风吹过,“呜呜”的,像老榆树在叹气,突然说不出话了。
  
   四、归途的调子
   返回农安的火车一路向北,越往北开,天空越透亮。过了沈阳,天突然就蓝得扎眼,地里的苞米秆站得整整齐齐,像在等待检阅的士兵。
   快到县城时,看见路边一块牌子上写着:黄龙府欢迎您。字是新刷的,红得发亮。二伯来接我。他头发白了不少,穿着件旧棉袄。奶奶老早就等在院门口,远远地看见我,颤巍巍地迎上来,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说:“可算回来了,炕都给你烧好了,热乎着呢。”
   爷爷的葬礼办得很简单。屯子里的人都来了,男人们都伸把手帮着搭灵棚。女人们则在厨房忙活烧火做饭,炖菜的香味混着烧纸的烟,飘得满屯子都是。有个老爷爷拄着拐杖,摸着爷爷的棺材说:“老哥哥,你还是走在我前头了。那年咱从农安往德惠送粮,雪下得睁不开眼,你把棉袄脱给我,自己裹着麻袋,现在想起来,还热乎呢。”说着说着,“啪嗒”一声,眼泪掉在棺材上。
   守孝的日子,我天天坐在老榆树下。有一天中午,附近一个小孩在老榆树下玩耍,他从树洞里掏出块红布条,系在自己手腕上。小孩的奶奶见状,喊他:“别瞎动,那是人家想家的念想。”小孩问:“想家是啥?”我接茬说道:“想家,就是你饿了,想回家吃奶奶做的饭。”他似懂非懂地点头,跑开时,手腕上的红布条飘啊飘,像只小蝴蝶。
   开春时,去给爷爷上坟。坟地在江边上,能看见远处的黄龙府城墙。我蹲下来,从怀里掏出爷爷给我的那包土,撒了点在上面。我说:“爷,这是咱屯子的土,你闻闻,还是这味儿不?”风一吹,土沫子迷了眼,我揉了揉,看见坟头的草冒出了绿芽,嫩绿像是能淌出水来。
  
   五、土与风的和鸣
   留在农安的第二年,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累是累些,但脚踩在黑土地上,心里踏实。
   仲夏季节,夜里听见“蛐蛐”叫,不由自主地想起西双版纳的虫鸣,密密麻麻的,不像咱农安的虫子,叫得有板有眼。村里老榆树下,老头们在晚饭后,聚在这儿抽着旱烟,说的还是那些老话,当年闯关东,咱农安是第一站,多少人在这儿扎了根。有一回,二伯从南方回来,带了个海南的菠萝蜜,切开时,甜香味飘得老远,屯子里的小孩都跑来看。二婶笑着说:“这玩意儿,比咱农安的香瓜甜多了,可吃多了腻,不如香瓜清爽。”
   秋天收苞米时,我用收割机收的,快是快,就是觉得不如爷爷当年用镰刀割得实在。晚上坐在炕头,剥着苞米,听着窗外“呜呜”的风声。奶奶说:“你听,这风里有你爷的声儿,他在夸咱的苞米长得好呢。”我往灶膛里添了把柴,柴火燃得“噼啪”响,映着墙上爷爷的照片,他好像笑了。
   冬天又下了一场大雪。我扫雪的时候,看见老榆树的树洞里有只麻雀,我往里面塞了点苞米粒,它啄着吃,尾巴一翘一翘的。远处的江面上,有人在凿冰捕鱼,“哐当哐当”的响声,能传出二里地。我站在雪地里,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雪的凉,有柴草的香,还有老榆树的腥气,这才是农安的味,能把心腌透的味。
   有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又在三亚的海边,可脚下的沙子变成了农安的黑土,踩上去“咕叽”地响;又梦见西双版纳的雨林,榕树的气根垂下来,变成了老榆树上的红布条,风一吹,响成一片。惊醒时,炕头烫得正好,奶奶在隔壁屋咳嗽,跟老榆树的“呜呜”声混在一起。我摸了摸枕头底下,压着片西双版纳的茶叶,已经干得发脆。
   窗外“簌簌”地下着雪,落得大地一片洁白。我知道,那些在南方的日子,那些见过的海,那些踏过的雨林,都没走远。它们像撒在农安黑土里的种子,发了芽,长了叶,开出来的花,既有南方的艳,又有北方的憨,就像老榆树上的红布条,新的旧的缠在一起,风一吹,唱的都是家乡的调子。

共 35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描写了 “我”离开农安、在南方漂泊及最终回归故土的经历。散文主题思想深刻,以“土”为核心意象,深情书写了东北农安人对土地的深厚眷恋、对家乡文化的坚守,以及个体在异乡与故土之间的情感羁绊。文章既展现了农安“认土”的传统、质朴的生活细节,也刻画了异乡东北人对家乡味的追寻,最终落脚于“根”的回归——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土地与文化始终是精神的依托,而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在故土与异乡的交融中,生长出兼具南北特质的“新家乡”记忆。语言质朴自然,融入东北方言与农安俗语,充满地域风情与生活气息,将思乡之情融入具体场景与细节中,于细微处见真情,让情感自然流淌,余味悠长。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5 19:12:49
  将思乡之情融入具体场景与细节中,于细微处见真情,让情感自然流淌,余味悠长。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5 19:13:17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