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生态油茶的惺惺相惜(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生态油茶的惺惺相惜(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23.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发表时间:2025-08-05 18:09:08

                  
    有公害、非绿色、非生态的东西见得多了,自然而然会对无公害、绿色、生态的一切事物心驰神往。这不,咸阳二十多天持续高温,我胃口欠佳,今天突然生个念头:想亲手做做绿色、生态的油茶喝喝。我喜欢的自然是永寿油茶和恭城油茶。做什么油茶好呢?我拿不定主意。
    陕西永寿与广西恭城,一北一南,隔着千山万水。却因喜欢游历,颇爱品尝各地风味的我,在灵渠泛舟、页梁赏花时头脑充满奇妙的顿悟:虽说都叫油茶,但那滋味各异,风格不同。在我品尝的时候又有了叙写一番的冲动。永寿油茶好像冲出潼关的老秦人性子,粗犷豪放大气凛然;恭城油茶好像灵渠上划船的瑶族姑娘,温婉细腻余韵悠长。在恭城,我回味着陕西小时候的味道;在永寿,我咂摸着广西新时代的意蕴:真乃是一锅煮尽南北风物,两碗盛满生态春秋。
    我觉得,永寿油茶是关中大地的“暖胃诗”。传说北宋时期,吕大防任永寿知县时就好这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油茶诗。  
   犹记得小时候天还没有亮透,冬日寒气凝着霜花,永寿人的灶膛里,火苗子已经舔上了锅底。油茶,这碗暖老温幼的麦面糊糊,又到了登场的时候。
   永寿人做油茶原料丰富,但唯独不用茶叶。讲究的是“蒸透炒到熬成糊”,他们将事先蒸熟、白生生的麦面粉倒进热锅,再用擀面杖细细地、慢慢地旋,旋得匀了,火候到了,面粉由白转黄,由黄转褐,面粉的香一股脑儿地钻出来,带着日头的暖,带着泥土的厚。这炒面的根源,我爷讲,能追到大秦的军营里。那时节,兵爷们怀揣着炒面当干粮,行军打仗,顶饿!后来不知哪个灵醒人,把这炒面倒进滚水里,再淋上一勺子牛油,撒点盐搅和开了,嘿,稀稠正好,一碗下肚,寒气尽消,浑身是劲!这便是永寿油茶最老的胚子。传到如今,永寿的油茶更精细了,炒面里拌上碾碎炒香的熟芝麻、黄豆和花生仁儿,再加上灵魂配料:煮熟脱苦的苦杏仁,配上安驾宫的大麻花。讲究点的还要五香粉提香。熬好了,稠乎乎、香喷喷,盛在大老碗里,配上永寿尖杈轱辘锅盔馍,咬一口锅盔,喝一口油茶,暖意从舌尖直抵心窝。我小时候圪蹴在零排放的窑洞脚地,吸溜一口,额头上就沁出细汗;喝完这碗原生态油茶,舔着碗边,那唇齿间的留香能勾人魂魄。这哪里只是一碗面粉糊糊?这是永寿人过日子的底气,是千年烽烟里熬出来的踏实。 
    早年间,走南闯北的秦商们,行囊里必有一包炒熟的油茶面,异乡寒夜,滚水一冲,便是家乡的味道,便是活下去发家致富的念想。这碗油茶,熬着老秦人的韧劲倔劲啊!
    当强劲的西北风越过秦岭跨过长江,吹到了岭南的青山坳里。广西恭城的瑶乡侗寨,晨雾还湿漉漉地挂在茶树枝头,木楼里却已响起“咚咚咚”的脆响。那是瑶家阿妈在打油茶哩!
      恭城油茶,可不是永寿配料丰富的面糊糊,它含有真真正正的茶叶呢!制作恭城油茶,讲究“一捶二炒三煮”。先将老姜、蒜米、茶叶放入石臼,用木槌捶打成泥,此为“捶茶”;铁锅烧热,倒入茶泥翻炒,加花生油增香,此为“炒茶”;最后注入山泉水,文火慢煮,煮至茶汤碧绿如翡翠,此为“煮茶”。喝时,滤出茶汤,撒上炒米、花生、葱花,配以恭城特产,也是原生态的月柿饼,甜糯、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这“捶”的功夫,是恭城油茶的魂!木槌起落,茶叶姜蒜在石臼里翻腾、挤压,茶汁伴着姜辣蒜香猛烈地迸发出来,再放入铁锅反复翻炒冲入滚水,慢慢煎熬。霎时间,白汽裹着浓香冲天而起,这气势真像当年开挖灵渠的纠纠老秦,十分霸道。头道茶汤,色如琥珀,味极浓烈,苦中带涩,涩里回甘,提神醒脑最是厉害!喝这油茶,有规矩,叫“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头道劲太足,往往敬神仙敬祖先;二道味道正浓;三道四道,火候恰好,茶香姜辛水乳交融,再撒上葱花、米花、炒花生、脆果,那才叫一个活色生香! 
     在恭城,当我第一次在青山绿水间看见打油茶的情景:这就是活生生的先秦时期煮茶场景啊!和我在《煮茶记》中的描述大同小异么,可见恭城油茶的来历,一定不会迟于先秦。我翻阅着《恭城县志》,果不其然,恭城油茶的故事能追到上古时期哩。 
     相传尧帝年老体衰,病得快不行了,是彭祖用油茶籽熬了鲜汤献上,尧帝闻香而起,饮尽病除,竟然活了一百多岁。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入侗乡,水土不服,兵士们上吐下泻。是一位侗家大爷,支起大锅,熬煮油茶,这才解了危难。孔明惊叹,封他为“侗乡神医”!
      这一槌槌打出来的油茶,是山野的馈赠,是祛病强身的良方,更是恭城人待客的一颗真心。一碗滚烫的油茶端上来,主客围坐,家长里短,都在那氤氲的热气和苦后回甘的滋味里了。它浓烈得像这广西的山水,也像生活本身,有苦有涩,熬过去,便是醇香甘甜。恭城人说:“早晨三碗油茶,胜过神仙。”旧时瑶家嫁女,必陪嫁一套油茶具;如今恭城街头,油茶馆比咖啡馆还多,年轻人捧着油茶刷手机,老人围坐唠嗑,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日头爬上了永寿梁南边的塬面,也照亮了恭城的山水。永寿汉子喝完最后一口油茶,抹抹嘴,出门干活去了;恭城的阿妈打好了油茶,招呼着儿子儿媳,起床喝油茶了。陕西的油茶,暖胃暖心,是黄土里长出的坚韧;广西的油茶,醒神祛湿,是青山里炼出的精气。一碗是麦香的绵长,一碗是茶韵的激荡。
    永寿、恭城两碗油茶,看似相似,实则乾坤各异。先说原料:永寿油茶以面为主,油香浓郁,如老秦人的豪迈;恭城油茶以茶为魂,清香回甘,似岭南姑娘的婉约。再说工艺:永寿油茶“炒面为基”,简单直接;恭城油茶“捶茶为艺”,精细考究。三说文化:永寿油茶是“暖胃的乡愁”,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恭城油茶是“养生的智慧”,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但两碗油茶又有共通之处:它们都以“油”为媒,融地方物产于一锅;都以“熬”与“煮”为法,聚人间烟火于碗盏。正如先贤所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两碗油茶,在各自的土地上,倔强地飘着各自的原生态香味。永寿油茶,走进了西安城的早餐铺子,还搭上了电商快车,卖到了全国各地。那炒面的焦香、杏仁的爽脆依然勾魂;恭城油茶则走进高校食堂,成了年轻人的“新宠”,还成了你、我这样的游客必尝的“爽神汤”,那木槌敲打的声音成了非遗的乐章,更成了游子心中的乡愁坐标,成了外人读懂一方水土的密码。这碗中乾坤,煎熬的是岁月,捶打的是人生,喝下去的是根脉,升腾起的,是南北各地芸芸众生对生活滚烫的热爱和生生不息的闯劲。大老碗也好,青花盏也罢,盛着的,都是人间烟火里最踏实、最绵长的滋味。
     近年来,我到过广西四次。每次,我都会喝着恭城油茶,给广西的朋友们大讲特讲永寿油茶的糊香爽脆……最后,我总会总结几句:
    “永寿油茶像秦腔,酣畅淋漓;恭城油茶像山歌,悠扬动听。两碗油茶,煮的是风土,熬的是人情。它们像两条原生态河流,一北一南,最终汇入中华美食的海洋。”
   朋友们便会不约而同相视一笑,举碗相碰:“秦桂油茶一家亲!” 
      回到永寿,我仍然时不时回味着恭城油茶。是啊!朋友,有朝一日你如果到了永寿,别忘了喝一碗杏仁油茶,听一曲秦腔。记住,油茶要喝苦杏仁的,秦腔要听任哲中的;如果你到了恭城,一定要尝一盏老姜油茶,唱一曲山歌。记住,要老姜不要嫩姜,要唱山歌而不是光听山歌。因为这一锅南北、半碗春秋里,藏着最地道的中华味道。
      我今天到底做什么油茶呢? 
     儿子秦修治说:
       “爸啊,两种油茶的所有食材我在网上都买齐了,都是原生态、无公害的。依我看,两种油茶你都做些,也让我帮你品评一下嘛!”  
      “好么,两样油茶同时喝的感觉我也没有体验过呢。” 

共 30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生态油茶的惺惺相惜》无论是细节还是叙述,都非常到位;无论是一种油茶还是两种油茶,都写出了其独特之处。无需多言,作者是写散文的高手,笔下有物,娓娓道来,句句落到实处,读起来也顺畅,平淡处见功底,这就是写散文的窍门所在。好文,建议加精。【编辑 扬眉出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扬眉出鞘        2025-08-05 18:14:35
  建议作者主攻散文,必有所成。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05 20:36:29
  这才是真正的原始“茶道”。知识性强。怀才抱器问候老师好!
怀才抱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