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妻子的腌蕌头(散文)
一
妻子不仅能做一手味美可口的家常菜,还能根据季节的变更,腌制出各种色鲜味香的泡菜,尤其是夏季腌制的蕌头,更是一绝。你看,那藠头在玻璃缸里透着琥珀色的亮,夹出来还挂着点点泡水,咬下去时“咔嚓”一声轻响,酸咸甜辣在嘴里炸开,顿感满口留香,浑身舒畅。
每年夏天,妻子都会雷打不动,腌制一两罐藠头。今年刚入夏,有一天早上,我晨练回来,看见妻子坐在厨屋里的小板凳上,拿着小刀,一圈圈旋去藠头干硬的外皮,那些被剥好的藠头,颗颗洁白如玉,宛如剥了壳的鸡蛋。她边剥边高兴地告诉我,今早运气真好,上街买菜时,就遇到一位菜农背了一背篼藠头来卖,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土里扯来的,个大鲜嫩肥实,就赶忙买了十多斤。我见她面前还有满满一盆未剥的藠头,就赶忙动手帮忙。
妻子见我做得专注认真的样儿,“噗”的一声笑了,随后说道,今日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估摸是好久没吃上这东西了,想吃了吧?我笑着回答说,你这人,简直就像孙悟空变成蚊子钻进了我肚里,什么都知道。然后转而问妻子,你做的腌晶头这么好吃,可你知道是谁发明的吗?妻子笑了一下,对我说,你明知我书读得少,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嘛。不过,你要是知道,就给我讲讲,我洗耳恭听。随后,我给妻子一五一十叙摆起了这道菜的来历和传说。
古时藠头称薤,我国食用它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南宋时期,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等地就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最初人们只用藠头的根炒着做菜吃。后来一老妪看着丢掉的球茎,着实可惜,就突发奇想,将它腌制装入罐中食用,没想到吃后酸酸甜甜,鲜嫩味美。消息传开后,人们便纷纷效仿,就变成了弃根食茎。之后,腌制的藠头不仅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一种特色美食,还远近闻名,成了朝廷贡品。
接下来,我又给妻子摆起了古时腌制藠头的一个感人故事:许久以前,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林心美的中年妇女,她勤劳善良,但命运多舛,前后两家老人在一年里相继过世,随后正值壮年的丈夫也因病离开人间,丢下三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林心美为了把孩子们抚养大,挖土栽种藠头和葱蒜,卖掉后赚取一点生活费。因忙时没时间做菜,就用盐拌生藠头来吃,可天气热,藠头放不了两天就坏了,甚而孩子们吃后还会拉肚子。这时,她心想,要是有办法将这藠头菜存放时间长一点,那该有多好。于是就试着用盐水泡上藠头放着,可还是管不了多久,藠头就会变味,总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一天晚上,林心美做了一个美梦,梦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太太站在她床前,叫她用盐、醋、糖等,按一定的比例做成泡水,把藠头去皮洗净后装进罐中,然后把制好的泡水倒进罐里,把藠头腌上,封口存放在荫凉干燥的地方,三五天就可拈出来食用。这样腌制的藠头能抑制细菌滋生,延长保存时间,形成独特风味。她醒来后,立马按老太太教的办法去做。果然,腌出来的蕌头不仅放置时间可达一年之久,而且味道鲜美,下饭挺香。此后代代相传,这腌蕌头的方法就一直流传至今。
摆着摆着,女儿娜娜回来了,见我们在腌藠头,还摆着它的传说故事,就对我说,我上网查过,蕌头不仅是常见食材,还具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富含维生素和钙、磷、钾等矿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同时,它还含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开胃解腻,提升食欲。她说我肠胃不好,又喜欢吃这道美食,就好比瞌睡遇到枕头——正是时候。经常吃,会对我身体带来不少好处呢。
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路走来,我知道妻子能腌制出如此美味的藠头,曾走过不少弯路。记得妻子和我结婚的第二年夏天,母亲从地里拔来一竹篮藠头,让妻子腌来做菜。之前母亲每到藠头成熟后,都会腌很多,由于保存得当,一年到头都有藠头吃。没想到妻子在制作泡水时,把盐放多了,结果藠头腌泡一段时间,拈出来吃时,一家人吃后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都取笑妻子说,盐巴减价了,这藠头咸得比吃黄莲还苦,哪还能吃啊。
随后,妻子虚心向母亲讨教,母亲见她善学好做,就耐心地对她说,别看这小小的腌蕌头,要把它腌制好,得花费不少功夫。先是要把它们倒进清水里,用指尖轻轻搓掉根部的泥,逐个掐掉枯干的叶蒂和须根,要是老梗去掉不完全,腌出来就会发紫。接着是把洗干净的蕌头摊在竹匾上晾干,等表层水汽收得差不多后,得赶紧装罐。最关键的是泡水中盐、糖、醋比例要把握适中。还有就是蕌头泡入罐里后,一定要将口子密封好,不能漏气。一句话,每个环节都是细活儿,只有一一做到位,才能腌出好蕌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妻子的不懈努力,很快学会了腌制蕌头的方法和技术,最终能熟练地腌制出味美可口的藠头了。后来,妻子还善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按比例将少许盐、糖、醋和糟辣椒等与洗净凉干的蕌头一起拌匀,然后直接装进玻璃罐中,密封五天左右即可食用。这种方法减少了制作泡水这个环节,腌制的蕌头存放时间更久,味道更好。且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易于掌握。
腌蕌头这道菜虽好吃,但在保存上有不少讲究,稍不注意,它就会“变脸”。有一次,妻子外出,我在家煮面条吃,因自己无知,用有油的筷子伸到玻璃罐里拈蕌头,没想到腌蕌头沾油后,为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滋生提供了环境,很快导致腌蕌头发黏、变软、产生酸腐味。几天后,妻子发现腌蕌头生霉变质,知道是我干的“好事”,就生气对我说,她辛辛苦苦做的一大罐腌蕌头,就这样白白费掉,太可惜了。
又一次,吃夜饭时,妻子叫我去拈蕌头出来吃,谁料刚拈好放入碗里后,手机电话铃响了,我一边端着碗里的蕌头放到餐桌上,一边赶忙接电话,忘了把罐盖子盖上,结果让外界的细菌、灰尘等进入容器,破坏了腌料的密封环境,很快导致腌蕌头发霉、变质,口感变差,失去原本的爽脆或浓郁风味。还好,第二天妻子发现后,立马用勺子将罐里面上变质的蕌头舀掉,将罐盖盖上,保留住了大部分腌蕌头。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两次教训,我不仅知道了腌蕌头不能沾油,不能漏气的特性,还了解到在腌制过程中,为防止变质,保持应有风味,还必须做到选用质量好的玻璃罐或陶瓷罐,使用前需将容器彻底清洗,并用沸水烫洗消毒,确保无油无水。同时,还知道将腌制好的蕌头罐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升高,防止其发霉变质。
三
一直以来,妻子待人真诚和善,古道热肠。去年深秋的一天,早上起来,她在小区门口的菜市上,遇见居住在我家二楼的八十多岁的单茹君老太太,提着菜行走吃力,妻子就赶忙帮她提。回小区路上,单老太说她老家在湖北武汉乡下,到贵州多年了。她前不久生病后,胃肠消化不好,老伴已在家里熬好米粥,想到腌蕌头能消食健胃,准备买一点回去吃,可早菜市上没人卖。妻子听后赶忙说,自己家腌有蕌头,等会拈点送给她。
到家后,妻子赶忙取出一个瓷碗,拈了满满一碗给单茹君老太太。她见妻子做的蕌头白白亮亮的,可高兴了。老太把腌蕌头拿回家后,一碗粥没喝完,一碗腌蕌头就见了底,咂咂嘴,感觉舌尖还留下微微的麻,胃里却暖融融的,全身舒坦。这口酸辣鲜脆,解腻提味的腌蕌头,让她好像一下子闻到了湖北武汉老家农村的烟火气。随后,单老太逢人便夸妻子手艺高,做的蕌头又鲜又香,让人很有食欲。
一传十,十传百,这事在小区传开后,许多认识妻子的人都纷纷上门讨教做腌蕌头的技巧。住在离我家不远的王芳芬,与妻子年龄相仿,说她前些年做过腌蕌头,可盐、糖比例和一些环节把握得不够准确,做出的腌蕌头色彩不鲜,嚼着不脆,味道不香。妻子知道后,就从选蕌头到削蕌皮,从制泡水到保存,手把手把经验技术传给她。如今,王芳芬腌制的蕌头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喜欢得不得了。
2024年冬天,我退休后,因贵州冬天寒冷,听说海南气候暖和,就和几位朋友相约一道去海南,过起了“候鸟”型生活。妻子知道我喜欢吃她做的腌蕌头,就带了一罐到海南。几个朋友都说这东西超市里有卖,干这事简直是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妻子不以为然,笑着说,自己做的,放在家里不吃,可惜了,就是花点力气,人来了它也就来了。对了,你们要是想吃,就来拈一点吧。
几天后,几位朋友相约来我们住的地方小聚,妻子把带来的腌蕌头拈了一碗出来,大家吃后,都感觉味道比超市里买的好吃,很快就吃得精光。好友黄能云对妻子开玩笑说,这泡菜要放在避光凉快的地方,海南气温这么高,这东西搁久了会坏掉,不如全给我们吃了,还落个顺水人情。妻子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你这话是窝窝头上坟——哄鬼。把它放冰箱里冻着,哪能坏嘛。说归说,做归做,随后,又热情拈了一碗出来。
如今,我每天吃饭时,总爱打开那罐腌蕌头,每当夹起一颗咬开,脆嫩里裹着微酸的甜,像极了妻子不张扬的个性,且在每一口寻常滋味里,都藏着细水长流中的片片温馨。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罐口的余温混着酱香漫溢出来,让我深深体味到,现今生活美好,莫过于妻子把夏天里的一点点鲜,腌成了寒冬里的一丝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