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丹枫】永远的乡愁:修表的二哥(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丹枫】永远的乡愁:修表的二哥(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25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发表时间:2025-08-06 10:24:00
摘要:原创首发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对于一个会修表的人来说,确实是稀罕事,非常令人羡慕,不但常有人登门请求修表,手腕上也从不缺表。
   我家二哥,就是那时候学会的修表。
   二哥没上过多少学,一是家里兄弟多,父亲和大哥两人根本忙不过来,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二是二哥正上初中的时候,“文革”开始,无法继续上学,只能回家帮父亲和大哥挣工分。
   那时,二哥还不到十四岁,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身材,说话娃娃腔都没变,但他却是个非常爱琢磨的人。平日里除下地干活外,一有空就鼓捣家里的钟表,拆了装,装了拆。有时大半个晚上就干这一件事,第二天干活回家后依然如故。时间一长,家里的那个钟表,即使闭上眼睛,他也能快速地拆下和装上,并对钟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如指掌,真可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二哥就是这样凭着一股子韧劲,在钟表的世界里摸索前行。
   有一年过年走亲戚,他带我去姑妈家,吃完中午饭没事时,又开始拆卸姑妈家梳妆台上的那个新钟表。正当他拆完开始组装时,被姑妈看见了,惊得姑妈赶紧制止:“呀,我娃咋乱动这?姑妈家可全指望它看时间呢,弄坏了咋办?”那神情,就像二哥做错了天大的事,一时慌的不知如何是好。二哥却啥事没有似的笑着说:“没事,我清扫一下,马上就装好。”说完,拿起梳妆台上的一个小刷子,边清扫零部件,边组装起来。那娴熟的动作,灵巧的手指,看得一旁的我都啧啧称赞,姑妈更是瞪大了眼睛,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二哥就已经组装好了,并稳稳地把钟表蹲在桌上,对姑妈说:“好了。”“这就好了?”姑妈将信将疑地拿起钟表,一会儿正面看看,一会儿反面看看,一会儿又贴在耳朵处听听,发现指针在走,声音在响,模样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这才放心地夸赞起二哥来:“哎呀,我娃咋这么能行,姑妈一点都不知道?”“我二哥在家经常拆装钟表呢,这对他来说不算啥。”我急忙在一旁帮二哥说话。姑妈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立马打开旁边第一个柜子抽屉,从里面拿出个小一点的钟表寄给二哥:“那我娃看看这个表能修不,已经停走大半年了。”二哥接过钟表,一看确实老旧,但他却高兴得如获至宝,边拆边说:“放心吧,姑妈,我保证修好。”我看他那自信满满的样子,也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没想到他拆了一半,竟突然停下来,说他几个专用工具没带,有的零件不好拆,拆下来也没法清洗。姑妈一听这话,笑着安慰二哥:“没啥,那你带回去修吧,就当练手呢。”二哥一听当然高兴,但多少还是为他不能当面给姑妈展示技艺感到郁闷,一吃完下午饭就带我急火火地回家了。
   回到家里,他忘记村子的喜庆气氛,也拒绝了好几个伙伴的玩耍邀请,而是坐在桌前,取出平时捣鼓钟表的工具和清洗油,开始拆装起从姑妈家带回来的老钟表。我当时找小朋友玩耍去了,没在跟前,一些细节不太清楚,可等我天黑后刚跨进大门,二哥就高兴地叫住我:“快来看,姑妈家的钟表修好了。”我跟他走近桌前一看,果见姑妈家那个老旧钟表,正蹲在桌子上“嘀嗒嘀嗒”地转动着,那刚拿回来时还破旧不堪的外形,被二哥擦洗得增光发亮,如同穿了件新衣,和我一样地在过年呢。我高兴地对二哥说:“二哥,你真行,这么老旧的钟表都能修好。”二哥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就是发条生锈了,卡住了,小毛病,好修着呢。”说着,他看了看那个钟表,又看看我,像是在畅想未来似的继续说:“等我再买几样精细工具,就可以学着修手表了。”“修手表?”我惊诧地差点叫起来。“这有什么奇怪的,我在县城看见过有人修手表,也没啥,就是得有修手表的工具。”
   听了二哥的话,我既担心,又兴奋。手表,那可是吃商品粮的人才能戴得起的东西,值钱着呢,不好修不说,把小问题修成大问题,赔都赔不起,到那时可咋办?但同时,又相信二哥能学会修手表,以他的执着和聪明劲,准没问题。到那时,我不但能常常看见手表,说不定还能有手表戴呢?如此权衡利弊之后,我也在急切地等待着二哥能早点学会手表维修。
   果真的一个星期后,二哥置办了手表维修的最基本工具,什么拆卸与固定工具:开表器、表盖起子、表头固定座;什么机芯操作工具:螺丝刀、镊子、机芯座;什么发条与齿轮工具:发条钥匙、齿轮拆卸器、洗油笔、眼戴放大镜等。这些工具,看得我眼花缭乱,却也非常稀奇。我不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工具要花多少钱,但二哥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地买了回来,而且一头扎进手表的拆卸与组装之中。
   那时,村子里有好几个城里来的插队青年,都是个个戴手表的有钱人,其中一名个子不高的知识青年和我二哥关系极好。他们常常在一起干活、玩耍,有事没事二哥就叫他来我家吃饭,两个人不是今天二哥去他那儿住一晚上,就是明天他来我家住一晚上,关系好得就跟一个人似的。二哥购买了修表工具后,他首先把一只报废手表交给二哥,让他学着维修。二哥就拿着他给的手表,和当初学修钟表一样,拆了装,装好拆。有时专注到连饭都忘了吃,母亲喊过多次才缓缓离开桌子。在二哥看来,虽然钟表和手表的机械原理差不多,但拆卸和组装起来非常复杂,而且手表的零部件实在太小,每次拆卸和组装,都要戴上放大镜。就是那种眼镜框般大小的单个黑色小圆筒,两公分那么长。因为只有这样,那些极小的零件才能看得清,拆卸和组装起来方便。
   当时,我见二哥将那个特殊的放大镜往右眼框一夹,脑袋就“嗡”的一下大了。那细如针鼻的螺丝刀,小如芝麻的各种各样的小螺丝,以及复杂的机械结构,我看着都头疼,更别说去一个个拆下来又组装在一起。见我不停地皱眉头,二哥开导我说:“修手表比修钟表更需要耐心,一定要静下心来,来不得半点心急。这才是锻炼一个人耐力的最好方法。”
   二哥的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但在当时,并没能引起我的注意,看他修表,完全是出于好玩。直到几天后那只手表,在二哥的手里,拆卸组装到如同两年前熟悉家里那个钟表一样,并修好还给那名知识青年时,我才懂得耐力对二哥的修表技术的提高是多么重要。“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二哥的技艺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钻研中逐渐精进的。
   也正是这种耐力,让二哥成了村子里会修表的能人。消息越传越远,找他修表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村里各家各户坏了的钟表,也有极个别的坏手表,尤其队里里那些插队青年,手表坏了都找二哥,有的还介绍别的生产队插队青年找我二哥修手表。那阵子,二哥的手腕上,三天两头换着表戴,羡慕的我也时不时让二哥找一只坏手表给我戴,也让我自豪地炫耀几天,过过城里人戴手表的瘾。
   不知不觉中五六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小学生、初中生,变成了一个在镇上住校上学的高中生。那时,正好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把二哥从家里吹到了我上学的镇上,让他找了间门面房,专门修表。一天,我们班主任找到我,说我哥在镇上修表,能不能让我把他的表拿过去修修。我当然愿意,甚至觉得,老师能找我哥修表,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脸上也有光。我满口答应,亲自将表拿到二哥的修表店。并再三叮咛,一定要修好,还不能收钱。为了让老师肯定我的办事效率和对他的真诚,二哥修表时,我就坐在他旁边,亲自盯着他如何用开表器把后盖打开,如何把放大镜卡在眼眶上,如何用大小不同和形状各异的螺丝刀拆卸机芯夹板螺丝,如何用弯头镊子夹取微小零件,如何用洗油笔给齿轮轴、轴承等部位精准涂抹专用表油,如何认真检查手表的故障点并一个个克服,如何用干净的绒布吸干清洗后的零件水分,如何将各部件精准地组装成一只好表呈现在我面前。
   我拿起二哥修好的手表,兴冲冲跑回学校,恭敬地交到老师手上。老师要给我钱,我说什么都不要,推拉了好一阵之后,我猛地把钱放到老师桌上,拔腿就跑了出去,像完成一件极光荣的事似的,心里暖融融的。
   后来,在和二哥的一次交谈中得知,我的那位班主任还是把修表的钱给了二哥,并先后给他介绍了四个修表的老师。我听后虽感心里不适,但仍被老师的这种既维护学生自尊又真心相助的心意所打动,或许这就是好老师的样子,用最妥帖的方式,悄悄托举起学生的尊严和前路。
   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去了城里,二哥还在镇上修表,直到他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转行干起了别的营生,才完全脱离了专业修表这一行。但对我来说,那段亲眼看见二哥修表的经历,却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尤其是那句曾开导我锻炼耐心的话,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做到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如今,二哥修表的事早已过去近五十年,但每每回想起来,便如昨天发生一样,清晰,亲切,温热,绵长。
  
   二○二五年八月五日

共 34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修表的二哥”为核心,围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乡村记忆展开,字里行间浸润着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岁月的温情回望,整体呈现出朴素真挚的风格。 作者以“乡愁”为底色,通过具体场景还原二哥的修表经历:十四岁少年深夜拆装钟表的执着、姑妈家拆装新钟表时的从容、面对微小零件时的专注、为老师修表时的认真……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物形象立体可感。尤其是二哥“娃娃腔没变”却对机械结构“了如指掌”的反差,以及“拒绝伙伴邀请”埋头修表的专注,凸显了他的韧劲与热爱,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二哥的敬佩与亲近。文中巧妙融入时代背景:“文革”中断学业、挣工分的艰辛、插队知青的手表、改革开放后二哥到镇上开修表店……这些元素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语境,更让“修表”这一行为超越了个人技能范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修表是稀罕事,也是普通人对“精细生活”的向往,二哥的钻研恰是对贫瘠岁月的一种温柔反抗,叙事因此有了历史厚度。作者以“修表”为线索,串联起亲情、成长与乡愁。二哥修表的耐心不仅成就了他的手艺,更成为作者人生的启示(“心静如水,沉着应对”);老师悄悄付费又介绍生意的细节,藏着人情的温暖;而五十年后依然清晰的记忆,更是将个人经历升华为一代人对故乡与岁月的集体回望,“表”的“滴答”声与时光的流逝形成呼应,主题含蓄而绵长。语言风格贴合乡村记忆的质感,没有华丽辞藻,多用白描与口语化表达(“蹲在桌上”“急火火地回家”),如同拉家常般自然。叙事节奏舒缓,从少年时光到成年回忆,时间线清晰却不局促,让情感在慢慢铺陈中沉淀,结尾“清晰,亲切,温热,绵长”的感受水到渠成。总之,这是一篇充满温度的散文,以“修表”为切口,写出了亲人的特质、时代的褶皱与乡愁的重量。它成功地让“修表的二哥”成为一代人记忆里的温暖符号,也让“乡愁”有了具体的寄托——那“嘀嗒”作响的,不仅是表针,更是岁月与思念。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5-08-06 10:24:41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8-06 20:44:16
  感谢纳兰老师的辛苦编辑与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