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烧饼李三(小说)
不知何时,小区里那个顾客爆满的棋牌室多了一个看门老头。
说他是看门的,可是他啥都做。
棋牌室名字叫“中发棋牌”,上下两层,二楼是麻将室,一楼是棋牌室。去二楼的大部分是中青年人,他们在楼上一呆就是一晌;一楼里面摆着十几张桌子,有斗地主的,有下象棋的,甚至还有下围棋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相对于二楼来说,有点喧闹。
棋牌室免费供应热水,那个看门的老头很快揽下了这个差事。因此,不时有人喊道:“老师傅,添热水!”楼上喊,老头就拿着热水壶往楼上走;楼下喊,就直接过去,帮客人把水杯加满。一边走还一边喊着:“招呼着点啊,油了,油了!”我们这儿拿着东西通过人多的地方,怕碰到人,就会喊“油了,油了”,人们听到了会自动让开路。
这个老头很快博得了客人们的好感。
他勤快。每天一大早就把棋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客人们一进屋,看到的是窗明几净,桌椅摆放整齐。除了烧水,如果有人饿了想让他帮忙去买包方便面或者买一个面包,他都会答应。
他善良。有的客人打牌或者打麻将输了,把钱扫给他让他帮忙去去外面兑换零钱,他也乐意去跑腿。
有人就说:“老师傅,你这么卖力,李老板一个月开给你多少钱啊?”老头笑笑,没说话,有好事的就去问棋牌室的老板李大中,李大中一脸坏笑:“开啥钱?他是俺老爸,还用给他发工资吗?”
李大中告诉客人们,前段时间他老婆生了二胎,就把老爹老娘从乡下接了过来,老娘伺候老婆坐月子,老爹闲着没事,就过来给他帮忙。
于是大家就夸大中有福气,有这么能干的爹娘。
一天,有几个人过来玩,其中一个人认出了老头,一进门就打招呼:“李三,我说咋不见你卖烧饼了,原来躲到这儿享清闲了!”
李三笑着说道:“卖烧饼的买卖不好做了,村里好多人都来城里住了,咱老家就剩下几个老头老太太的,顾不住生意了。”
“唉,李三,真想念你做的炕烧饼啊,那才是真正的烧饼……”
李三顿时回想起了自己在老家卖烧饼的那些日子。
李三家住豫北一个山村,弟兄多,家穷。他爹年轻时去外地讨生活学会了一个手艺:炕烧饼。靠着这个手艺,养活了他们一大家子。爹老了,想把手艺传给儿子们,可是几个孩子都不干,唯有老三人老实,看到哥哥弟弟都有本事挣钱,自己啥也不会,就跟着老爹学习起了炕烧饼。爹干不动了,他就接过了爹的烧饼挑子,卖起了烧饼。
每天夜里,李三都会发一大盆子面,把五香粉,盐等调料装在一个玻璃瓶里。第二天天刚刚透出一丝亮色,他就担起担子,一头是炕烧饼的炉子,一边是发好的面和面板,擀杖,筐子等用品,往镇上走去。
到了镇上,太阳正好升起。李三支起炉子,摆好面板,拿出发好的面团,开始做烧饼。只见他把面团揉搓得光滑细腻,然后拽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面剂子,擀面杖飞快地碾压,转动,一个个又圆又薄的面饼就齐溜溜地摆在了面板上。他拿出盛着五香粉和盐的调料瓶子,用手捏出一小撮粉末撒在面饼上,再次揉搓,最后用手一按,一个烧饼模子就做好了。他把烧饼模子放进炕烧饼的炉子里,盖上炉盖,然后再接着做烧饼模子。
那个炕烧饼的炉子是老爹传下来的。外面像农村盛水用的小水缸,里面的炉壁上抹着一层黑乎乎的泥,不知道是什么泥,不过挺耐烧的,老爹和李三用了几十年了还在用。炉子的下面有个出口,是加炭火用的。这些炭火也是李三自己去山里砍来的硬木烧制的,无烟,耐用,加一次炭可以用两个小时。做烧饼的时候把制好的烧饼模子贴在炉壁上,只等十几分钟,烧饼就可以出炉了。
李三做烧饼用的是自家种的小麦加工的面粉,他严格按照老爹的教导,用老酵子发面,不用发酵粉,这样发出来的面做出的烧饼会更好地保留住小麦的麦香味。李三的炕烧饼有口劲儿,带着一股小麦原始的清香。吃着他的烧饼,你会感觉仿佛来到了五月的田野,面前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田。
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一口来的。每天李三一开张,摊子前就聚满了人。李三不慌不满,谁催他也不慌。他慢斯条理地揉面,擀饼,撒调料,做模子,然后把上次放进去的已经炕好的烧饼拿出来放在面板边的柳条筐里,再把刚制好的模子贴近炉子里。
李三卖烧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助模式。买烧饼的人排着队,拿了烧饼,把钱放进柳条筐旁边的罐头瓶里,多了的自己去拿零钱。有人问李三不怕有人不给钱、少给钱或多拿钱?李三大度地笑道:“怕什么?一个烧饼,也不值几个钱,没带钱白吃一个也没啥。”当然也真的有人没带钱:“李三,我先拿两个烧饼,明天过来再给你钱!”李三头也不抬,依旧忙着手中的活:“没事,啥时有了再给!”
李三在小镇上卖了几十年烧饼,落下了一个好名声,人们就称呼他为“烧饼李三”。
李三靠卖烧饼攒了一些钱,就在镇上租了一个门面,经营模式没变,只是多了一个招牌:李三烧饼。
后来,镇上的人越来越少,儿子李大中考上了大学,在外面找了工作,买了房,娶了媳妇,他就不让李三卖烧饼了:“爸,你劳累了一辈子,该歇歇了,以后别去卖烧饼了。”
李三关了店铺,回到了老家,和老伴过起了清闲日子。不过,做烧饼的家活事儿他可没有舍得丢。偶尔有人来找他加工烧饼,他就乐呵呵地整好炉子,狠狠地做上几炉子烧饼,除了给人家的,剩下的自己吃——吃了大半辈子,他也没吃烦。
为了照顾生二胎的儿媳,李三夫妻俩来到了城市里。看着忙碌的老伴,李三帮不上一点儿忙,闲得在屋里乱转。后来儿子说,你要是没事,就来棋牌室帮我打打杂吧,这儿人多,热闹。
听到老乡说想念自己做的烧饼,李三心里的馋虫也被勾了上来。说实话,城市里卖烧饼的多了,李三也吃过不少,可是总感觉这些烧饼少了点啥,好吃当然是好吃的,但是就是感觉没有自己做的那个味儿。
李三闲了在外面转,他忽然发现棋牌室的右边有个空档——大约有两米多宽,另一边是小区的围墙。这一发现让李三的心不由自主地狂跳起来。
李三对儿子说:“大中,你看,咱棋牌室边上有个空档,我想利用起来,闲了炕几个烧饼,卖点钱也算给你减轻点负担。咱一家四五口,靠这个棋牌室真有点紧张呢!”
“爸,你想啥呢?家里再缺钱也不用你操心!你都快七十了,再让你卖烧饼人家不笑话我!”大中很不情愿。
“大中,你看,你爸我整天闲着也是闲着,闲得我没滋没味的……我就消停着做,累不着,跟玩似的。”李三用哀求的语气说道。
李大中叹了一口气:“爸,只要你高兴,随你吧!”
第二天,李大中就按照李三的指示把那个空档简单改造了一下,棚了顶,硬化了地面。然后带着父亲回老家拉来了做烧饼的家活事儿。很快,一个简单的烧饼小作坊就做好了。
李三的第一炉烧饼就被人抢了个精光。
后来,外面的人都知道这个小区有个老头炕的烧饼好,每天就有很多人专门开车来买。他们说,吃着李三的烧饼,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这应该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李大中发现了商机,他把棋牌室一楼靠边的一个房间腾了出来,作为父亲李三做烧饼的作坊;还找专业人员改造了炕烧饼的炉子,不再烧炭火,而是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天然气。
现在人们还没到小区门口,就可以闻到一股浓郁清新的麦香味,然后就看到那个醒目的招牌——李三烧饼。
李三身穿白色制服,在屋里不慌不忙地揉面,拽面剂子,擀饼,撒调料面,往炉子里贴烧饼模子……人们排着队,自己从墙上扯下一个塑料袋,从门口桌子上的簸箕里拿出几个烧饼,然后自动把钱放进簸箕旁边的棒棒糖塑料罐子里——也有的人取了烧饼,用手机扫墙上的二维码的。
现在李三真的很忙,可是他也真的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