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见证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散文)
父亲过世时留下了几件老物件儿,一方砚台、一把算盘和一本《康熙字典》。这些老物件儿可是父亲生前的珍爱之物,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许碰。每次使用过后,他都会把这些“宝贝”清洗、擦拭干净,然后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出门时还要挂上一把锁。
父亲是土改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从土改到文革,他一直担任村会计、治保主任。作为父亲人生历程的见证,这些老物件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砚台
砚台,黄铜材质,椭圆形,碗口大小,质地坚实,细腻光滑。这方砚台咋看上去并无奇特之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珍贵之处是刻在砚盖上的那幅精美图案,一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钓竿的老翁,坐在一叶小舟上,悠然自得地垂钓。图案刻纹清晰,自然流畅,山水、人物、花草、树木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表现力。
这方砚台出自哪位匠人之手,何时问世,实物上没有铭文标注,父亲生前也未曾提及过,因此,它的价值难以估算。不过这方砚台为家乡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其社会价值已远远超过了收藏价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根据劳动强度不同,分为几个生产小组,本着按劳计酬的原则,设定工分制。一般而言,男劳力一天10个工分,女劳力8个工分。每天下工后,各生产小组的记工员都集中到生产队会计室,向父亲报送当日社员的出工情况及工分明细,这一时段是父亲最繁忙的时候,上百人的出工名单,要一个一个仔细核对,核对无误后,双方还要签字确认。填写出工汇总表需要高度的专注度和耐心,表格是划在大张黄宣纸上,用毛笔填写,稍有不慎写错,无法更改。计算、研墨、书写,父亲每天都在重复这项既普通又神圣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白天和其他社员一样要到田间参加生产劳动,工分统计,核对账目等项工作都是晚上业余时间来完成。生产队有规定,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会计都要把社员当月出工情况和工分明细张榜公布。为了让社员及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废寝忘食,埋头工作,尤其是年终决算期间,工作量特别大,一算就是通宵,但他无怨无悔,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为村民做事情是应该应分的,不能有半点怨言与懈怠。
父亲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这方砚台,不论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打声招呼他就会带上他的“文房四宝”前去帮忙,且从不收取任何报酬。五六十年代的东北农村,由于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村民大多没有文化,像父亲这样能写会算的人非常少,所以,逢年过节写对联、福字,婚丧嫁娶记礼账、代写书信等这些文化类的事务基本都是父亲来承担。我记得一年的冬天,村民老郑家的二儿子应征入伍,乡亲们纷纷前去祝贺,临行的前一天,郑家摆酒席答谢村民。那天父亲带着一叠他书写的标语、口号、对联前去祝贺。郑家老两口看着满院子鲜红的标语、对联乐得合不拢嘴,连连致谢。为了感谢父亲,第二天上午,郑大娘端着一盆煮好的咸鸭蛋来到我家,那天父亲去公社开会不在家,母亲百般拒绝都无济于事,郑大娘放下鸭蛋就走,无奈,母亲只好收下。父亲开完会回来,看见灶台上的咸鸭蛋,便问母亲是哪来的,因为我家没养鸭。母亲说出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并没有过多责备母亲,他理解母亲当时的处境,如果坚决拒绝这份心意,郑大娘的心里必然会产生被轻视的感觉,邻里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后来,父亲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回赠了郑家一份礼物……
一方砚台,一世芳华。老砚台不仅是一件书写器物,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厚重。
◎算盘
算盘是上档双珠、下档五珠、十三个挡位的那种老式算盘。红木材质,通体枣红色,古朴厚重。算盘的四个角和梁连接边框部位用黄铜皮包裹,镶嵌铜皮的铆钉呈梅花形,设计得十分精巧别致。算盘的档是竹子的,第四档和第十档穿插着两根黄铜杆螺丝与上下边框连接,既坚固又美观。
父亲不止一次说起这把算盘的来历,它是土改时期从地主孙老大家没收来的。孙老大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财万贯,村里包括父亲在内大多数农户都是他家的佃户。孙老大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他用这把算盘残酷剥削压榨农民,每个算珠都沾满了农民血和泪。孙老大被镇压后,其财产被没收,这把算盘终于回归到了人民的手中。
父亲天资聪颖,六岁入学堂读私塾,精于珠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土改时被乡亲们选为村会计,这把算盘一直由他保管使用。作为村里的“掌柜”,他处处精打细算,事事为村民着想,算珠的每一次拨动,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道德与良心的坚守。
父亲当了二十年村会计,这把算盘也整整陪伴了他二十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医院病床上,手里还紧紧握着这把算盘,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年终决算,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用一生践行敬业与担当的崇高品质。
或许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我对珠算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经常坐在父亲对面看他算账打算盘,学他“唱”珠算口诀,有时候父亲算完帐我就抢过算盘在一旁拨弄,慢慢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珠算算法。父亲见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就系统地教我打算盘,乘法的进十法、折半法、退减法,除法的归除法、扒皮法、商除法等都学过,没想到这些珠算知识日后还真派上了用场。中学毕业参加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考取了粮食企业会计师资格证,算盘成了我工作上的忠实伙伴和得力助手。
算盘作为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仍具有宝贵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父亲担任村业余文化学校教员时购买的。字典蓝色硬纸壳封皮,封面及书脊上印有烫金繁体字书名,扉页上有父亲毛笔签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农村由于受历史、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普及率相对滞后。为了消除这一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扫盲”运动。各村屯都成立了农民夜校,推行“速成识字法”,教材由公社统一发放,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扫盲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作为村里的“文化人”,父亲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夜校的教员。冬闲时节,夜校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来学习的不光是男村民,还有很多妇女和儿童,学习氛围十分浓厚。父亲每天晚上都准时来到夜校,教社员学习认字、科普农业知识。父亲经常去公社、大队开会办事,每次回来都会带一些花花绿绿的科普知识手册、宣传画等科普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有农谚、气象小知识、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资料。父亲把这些小册子发放给村民,并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认读。那时我还是个没上学的儿童,母亲上夜校把我扔在家里不放心,于是就带着我一起去。在农民夜校,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下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谚:“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晴天”;“天长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清明刮去坟头土,庄稼佬一年白受苦”等,都是那时学会的,现在仍背得滚瓜烂熟。
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文化基础不是很深厚,认字有限,为了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早日帮助村民摘掉文盲帽子,他步行三十多里地,去城里书店买了这本《康熙字典》。有了这位“无声老师”的指教,父亲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家乡的扫盲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老物件作为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替代。珍藏它们,不仅仅是怀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这些老物件,我们可以厘清历史的脉络,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视传统文化,让老物件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
江山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