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鼓山与古刹(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鼓山与古刹(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311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发表时间:2025-08-07 09:51:00
摘要:我喜欢“荔枝风点佛龛灯”的韵味,它让甜滋滋的荔枝染上了禅意,显得超尘出俗。

【江山·见证】【宁静】鼓山与古刹(散文)
   福州城东耸立一座鼓山,山上有涌泉寺,而城西怡山之麓则有西禅寺一座,两山两寺,秀色宜人。我便东一头、西一头地寻觅悠悠古韵。
   早年,我来过福州两次。第一次是十五六年前,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般掠过福州。四五年前,我第二次到福州,公务繁忙,只从地方立法的角度,考察了三坊七巷。公务考察与旅游观光,心态不同,所见所闻以及所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只能说对福州有个大略的认知。但一位福州领导的微信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福之州。的确如此,福州自古便有“江城福地”之称,四面环山,城内外有九条水带环绕,清人郭柏苍诗云:楼前山色长年在,枕畔江声永夜虚。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别称“榕城”,实际上福建这个名字,就是取福州的“福”和建瓯的“建”字组合而成。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史籍中出现“闽越”之称,指的就是福州这片土地。到了汉朝,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国国王,建都冶城(今福州冶山一带),由此福州的城市发展历史经历了两千二百多年,可谓是深邃厚重,源远流长。
  
   二
   鼓山不高,只有海拔九百多米,但栖峙幽深,陡峭嵯峨,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车子驶过盘山道的九曲十八拐,我拾级而上,便立于半山腰。
   远眺,福州城尽收眼底,远绕群山,沃野平畴。林立的高楼簇拥下,宽大的闽江一水中分,丘屿星罗。蓝天之下,闽江似乎也要炫耀其湛清碧绿,便像一条绸带蜿蜒飘动,自西北向南又折而向东,浩浩汤汤,逶迤而下,缓缓入海。江上有船,航运相济,但已无舟楫云排的旧影。忽然想起《颜氏家训》中的教诲:“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眼前不正是山明水秀之乡吗?安家寄寓的好所在。
   鼓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郭璞在《迁城记》中记载“左旗右鼓,全闽二绝”,“鼓”指的就是鼓山。鼓山顶峰有一块巨石形如卧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而得名。但我最终没有登上顶峰,毕竟我的“特种兵”行程不得不有所舍弃。
   我沿着山腰石径向东走去,右手山麓葱郁,而左手则是巨石悬垂,石上是历代历朝的石刻。字迹有大有小,有横排的,也有竖排的,深凿于山石,层层叠叠,布满山坡,似在叙说古老的故事。游客瞅着摩崖石刻,努力辨识那些古旧字迹,试图与文人墨客来一次隔世的思辨。一对中年夫妇,女的指着崖壁上方的字说,这几个字你都不认识,你敢说小学毕业了吗?男人看了看那行字,还真没敢念出声。
   其实,并不是字面上难以认识,而是许多句子源自佛教,高深莫测。比如,此时我就盯着四个大字发呆:“我无人相”。啥意思?骂我呢?
  
   三
   走到石径的尽头,横跨鼓山路,便是涌泉寺的侧门。涌泉寺是座千年古刹,坐落在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着“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
   寺庙依山就势,殿宇辉煌,气势宏伟,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天王殿、法堂、藏经阁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座殿堂沿山坡逐级上升,飞檐翘角直指苍穹。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两塔建于宋元丰五年,距今九百多年。东边这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西边则为“贤劫千佛宝塔”。两塔高约七八米,八角九层,采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塑有佛像一千余尊,非常精美。
   我对佛教没有多少研究,参观寺庙基本是走马观花,但弥勒佛像旁的长联却让我乐而开怀: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走出涌泉寺大门时,已经是中午,便在庙外一茶室休息一会,吃点点心,喝杯热茶。福建盛产茶叶,对喝茶的人来说,随口就能说出许多耳熟能详的茶叶名,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吃茶”是福州根深蒂固的茶文化,千年的历史里,烹茶作“药”,茶香四溢,一直是福州街头巷尾馥郁清香的风景。
   葱茏遮蔽了摩崖石刻,又似绿色瀑布倾泻而下。鼓山的风穿行于树梢,送来清爽,我竟醉在一杯清茶里,品味着一座城的旧韵与新语、优雅与恬淡。
  
   四
   从地铁站出来,骑电动车没用十分钟,我就到了西禅寺的大门外。还是那句话,我对佛教不甚了了,来西禅寺完全是因为寺名。鼓山的涌泉寺已经是文韵悠悠了,西禅寺更是诗意盎然。
   进入山门,迎面就是门坊,三个圆拱形大门并列高耸,一对石狮子端坐左右,古拙的石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一下子就把思绪拉回到大唐,千年古寺,梵音传诵。
   转身看见一个清丽的“湖”,绿水盈盈,碧波荡漾。“湖”岸古榕张扬着巨大的树冠,一枝斜出,探身“湖”面,似乎要把一抹浓绿点染在水中。透过绿荫之隙,见一石桥拱起,石桥之后,佛塔与殿堂耸立,禅意自来。实际上,这不是“湖”,准确的称呼为“放生池”,但我更愿意称它为湖,颇具江南园林特色的湖。
   沿着中轴线一路走来,大抵是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华严三圣殿等等,两侧亦有佛楼、斋堂,大小共有三十多处,我只能看个大概。园内最惹人注目的建筑,就是报恩塔。石塔通体白色,高耸入云,似乎要与不远处的摩天大楼比高。这塔是一座现代建筑,建于一九八三年,仿古八角飞檐,塔高六十七米,据说是国内最高的石塔。一对年轻人正在白塔与殿堂处拍婚纱照。准新娘红裙绿袄闪动在鎏金飞檐下,给禅寺的诗意平添了一笔盎然生机与一抹生动气息。
   往回走的路上,看见工作人员正在往大箱子里添加佛香。原来西禅寺的香是免费供应的,需要进香的,只管从箱中自取。佛寺原本是清修之地,一些寺庙为了三瓜俩枣,将佛寺变成财源广进的地方,这让佛教文化蒙尘。西禅寺的佛香免费自取,大度又洒脱,不愧为“八闽古刹”的风范。
   入园时,没太留意,要辞别西禅寺时,倒是被一棵棵荔枝树吸引。这些荔枝树高大粗壮,枝叶繁茂,甚为壮观。自宋代以来,西禅寺内遍植荔枝树,“怡山啖荔”的风俗流传至今,文人墨客常在此聚会,作诗绘画,这也让一座寺庙在禅意之外,拥有了浓厚的文意。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家郁达夫在《西禅啖荔》中写道:“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写得很直白、率真,是一次很过瘾的“啖荔”。但我还是喜欢“荔枝风点佛龛灯”的韵味,它让甜滋滋的荔枝染上了禅意,显得超尘出俗。
  

共 25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鼓山与西禅寺”为核心,通过游览鼓山摩崖石刻、涌泉寺及西禅寺的所见所感,展现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文章既描绘了鼓山“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摩崖石刻的千年文脉,以及涌泉寺“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建筑智慧,也呈现了西禅寺放生池的江南园林意趣、报恩塔的古今对比,以及“怡山啖荔”的文人风雅。通过对佛教文化、茶文化、历史遗迹的串联,表达了对福州“旧韵与新语、优雅与恬淡”的城市气质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思考。散文主题思想深刻,立意新颖,看似散漫,实则紧扣“福州历史文化底蕴”这一核心,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结合景物描写与个人感悟,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思相互映衬,增强感染力。语言质朴中见典雅,行文简洁流畅,穿插诗词引用,兼具口语化的亲切与文化底蕴的厚重。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7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8-07 09:51:40
  文中既有对西晋郭璞《迁城记》、唐代荔枝树、宋代千佛陶塔等历史遗迹的追溯,也融入现代游客互动等场景,通过古今交融的叙事视角,凸显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8-07 09:52:27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7 15:57:26
  感谢浩渺若尘编按。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