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后山乡的“六月六”(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后山乡的“六月六”(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1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发表时间:2025-08-07 10:18:06
摘要:文章以遵义后山“六月六”节庆为载体,展现乡土民俗的鲜活与温情,传递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赞美及人与自然、人与社群和谐相融的暖意。 它以细腻的感官描写构建沉浸式场景,将节庆的热闹与乡土的质朴交织,字里行间满是对民俗的珍视与生活的热爱。

我们前往遵义后山乡那天,刚出发,天就下起雨来。一行人便有些担忧,怕大雨搅了“六月六”的氛围。可是,车一过乌江大桥,雨忽然就停了,似乎刚才那阵雨是为“六月六”造势的。车窗外,远山刚被洗过,绿得鲜亮。
   车子开进后山乡时,已经是晌午了。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锃亮,泛着清幽的光,水潭映着吊脚楼。鲜艳的红灯笼挂在吊脚楼上,穗子被风吹得直转圈。穿藏青土布的老太太坐在门口纳鞋底,看见我们连忙摆手,来碗凉粉不?酸汤刚调好的,酸溜溜的开胃!乡文化站门口堆着好多火把,碗口粗的松木上缠着浸了桐油的布,几个戴蓝布帕子的妇女正往火把顶上绑红绸。一个梳长辫的姑娘跟我们说,晚上八点点火,从山顶一直排到河边,跟条火龙似的。
   我们跟着人流往河滩走,路边的摊子摆得密密麻麻。竹筐里放着靛蓝色的土布,竹筛里晾着黄澄澄的苞谷粑,铁丝架上挂着腊肉。有个穿苗族百褶裙的媳妇在烙荞饼,铁锅擦得黑亮,饼子在锅里鼓成圆泡泡,焦香味混着炭火味,似乎在诠释什么是人间烟火气。她用锅铲敲着锅沿喊:“五块钱俩,热乎的,顶饿!”
   日头往西斜的时候,河滩上渐渐挤满了人。先是听见远处传来芦笙“呜呜咽咽”的调调,接着就看见一群穿苗族盛装的姑娘,领头的举着面红旗,红绸在风里飘,身后跟着几十个小伙,芦笙吹得震天响,脚步跺得河滩“咚咚”颤。戴眼镜的老先生举着相机说:“这是踩堂舞,苗族老辈传下来的,丰收了就跳这个。”姑娘们的百褶裙随着舞步开合,跟一朵朵绽开的花似的,小伙们的绑腿上绑着红布条,抬脚落脚都带起一阵风。围观的人跟着拍手,节奏越来越快,有人忍不住跟着跺脚。
   河滩上搭起了长棚,几十张八仙桌拼成长龙,桌面上铺着粗麻布,摆着青花粗瓷碗。几个年轻小伙往棚柱上挂彩布,红的绿的紫的,风一吹“哗啦啦”地响。一个戴草帽的大叔蹲在地上绑桌腿,边绑边说,晚上摆长桌宴,去年坐了八百人,今年备了一千二百个碗。他脚边的竹筐里堆着剥好的蒜瓣,白生生的,飘着一股蒜香。
   突然人群分开条道,几个穿布依族青布衫的老爷子牵着水牛过来了。牛头上绑着红绸,角上挂着铜铃,走一步响一声。老先生指着河对岸的山告诉我们,等会儿祭河神,求今年别发大水,让稻谷结满粒。这时候,夕阳落在河面上,金晃晃的一片,老牛低下头喝水,尾巴慢悠悠地甩着。祭河神的时候,河滩上静悄悄的。几个戴瓜皮帽的老人捧着米酒,用树枝蘸着往河里洒,嘴里念念有词。水牛被牵到河边,小伙们往牛背上披彩布,一个穿长袍的老者举着香,对着河水三鞠躬。接着有人往河里扔苞谷粑,白花花的,引得鱼群在水面乱翻,溅起一圈圈水纹。
   仪式刚完,对歌就开场了。先是几个姑娘站在河对岸的石头上唱,声音脆生生的:“哥在河对岸哟,妹在这边瞅,要想对个歌哟,先把船来修。”河这边的小伙们立刻接腔:“船儿早修好哟,就等妹开口,只要妹愿意哟,立马把船摇。”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用帕子捂着脸,歌声却更甜了。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在旁边跟着哼,辫子上绑着粉色蝴蝶结。她仰着脸说,我奶奶教过我,说以前年轻人靠这个找对象。正说着,河对岸有个穿白衬衫的小伙突然脱了鞋,挽着裤腿就往水里走,姑娘们赶紧往石头上躲,引得大伙一阵哄笑。
   天擦黑时,长桌宴开席了。我们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邻座是从重庆来的一家人,男的举着手机拍视频,女的给孩子擦嘴角的油渍。跑堂的小伙端着木托盘穿梭,托盘里摞着粗瓷碗,盛着酸汤鱼、折耳根炒腊肉、糯米饭,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酸汤鱼刚上桌就被抢光了。鱼是河里刚捞的,片得薄薄的,在红亮亮的酸汤里一烫就熟,嫩得入口就化,酸中带辣,辣里透鲜。有个穿土布褂子的老爷子端着牛角酒壶挨桌敬酒,他往我们碗里倒酒,酒液黄澄澄的。他说这是自家酿的包谷烧,后劲大,能驱寒。酒刚沾嘴,就辣得人直吸气,咽下去浑身发热,从喉咙暖到肚子里。
   正吃着,有人敲起了铜鼓。“咚咚咚,咚咚咚”,节奏又沉又稳。几个穿苗族盛装的姑娘走进长棚,她们举着酒杯跳起了敬酒舞。走到我们桌前时,领头的姑娘用苗语唱了段祝酒歌,声音婉转。我们学着旁人的样子,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她笑得眼睛弯成缝,往我们手里塞了颗糖,说是“甜日子”。酒过三巡,有人扛着芦笙进了棚。先是一个人吹,调子慢悠悠的,接着又加入两个,调子渐渐快起来。最后十几个小伙一起吹,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有人踩着节拍站起来跳舞,先是几个老人,接着是年轻人,最后连小孩都跟着晃,棚子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突然有人喊:“火把点起来了!”我们跟着往外跑。河滩边的火把已经连成了线,从山脚一直绕到河边,像条火红色的巨龙。举火把的多是小伙,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汗珠闪闪,火把的光映得他们脸上红彤彤的。跟着人流往山上走,火把的光在林子里晃动,把树影投在地上,忽大忽小。有人在路边点了堆篝火,几个穿布依族服饰的老人围着火堆唱古歌,听不懂词,却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午夜时,大家往河边放河灯。纸糊的灯各式各样,有莲花形的,有船形的,还有做成十二生肖的,里面点着小蜡烛,火苗在风里抖。我们跟着人群往水里放,河灯刚漂出去时挤成一团,慢慢散开,顺着水流往下游漂,星星点点的。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放了盏最大的,说是要“保佑子孙后代走宽路”。放完河灯往回走,天开始下小雨,火把的光在雨里晕开。有个小伙举着火把送我们,他跟我们介绍说,以前“六月六”没这么热闹,路没通的时候,外乡人来不了,就村里几十个人围着篝火唱。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
   回到住的吊脚楼时,天快亮了。老板娘在灶房给我们热苞谷粑。她把热乎的粑递过来说,明年再来,路会修的更宽,能开大巴车,到时候更热闹。窗外的雨还在下,滴滴答答打在瓦上,像有人在轻轻敲鼓。远处的火把还没灭,在雨里明明灭灭,像撒在山里的星星,闪闪烁烁。

共 23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细腻地描绘贵州后山乡“六月六”节日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的文化生命力。散文鲜活地呈现了民俗文化,以节日活动为主线,串联起长桌宴、踩堂舞、祭河神、对歌、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凸显了民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与活力。文中既有老人纳鞋底、手工蜡染等传统元素,也有手机直播、导航等现代符号,展现了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与发展,以及当地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开放包容的态度。从写作特点来看,一是多感官描写与场景化叙事相结合,构建了沉浸式的节日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二是刻画人物鲜活生动,司机、纳鞋底的老太太、烙荞饼的媳妇、举火把的小伙等众多小人物,鲜活立体,充满生活气息,凸显了当地人的淳朴热情与文化自信。三是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节奏明快,赋予景物以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7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7 10:19:44
  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