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南京照相馆》观后感(随笔)
前几天,跟女儿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
很早之前,网络上就开始围绕电影《731》能否上映展开了争论。这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犯下滔天罪行的电影,历经磨难,却迟迟没有上映。据说有很多人举报,说电影太血腥,容易让观众感到不适,而且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更有甚者,说这部电影的播出会影响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期待的心一次次落空,我知道,现在亲日分子已经渗入了我国的很多领域,他们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野心:几年前的毒教材事件,还有某些抗日题材的影视剧,要么是夸张荒诞的神剧,让人看得莫名其妙;要么美化日本人,硬要凸出他们在战争中的“善良”和“不得已”的人设……他们的这些骚操作和日本国内的那些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丑行遥相呼应,让我们感觉到了日本军国主义邪恶势力的冥顽不化。
其实我们以前曾经看过很多反映日军暴行的影视剧,比较著名的有《黑太阳731》《南京!南京!》《屠城血证》《金陵十三钗》《四十九日祭》等等,这些影视剧客观地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即使到了现在,这些影视剧在网络上还有着极高的收视率和豆瓣评分。
要说血腥,《黑太阳731》《金陵十三钗》《屠城血证》等电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镜头,这些电影播出时怎么不见有人跳出来说血腥、暴力?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场景却是有过之而不及;说怕影响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日本人对这段侵略历史的态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从未真正为八十年前的所作所为反思,战争的受害者直到死也没有等来他们的一句道歉,更别说战争赔偿了,日本人这么做,他们就不怕影响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吗?
好在另一部相同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始上映了。结果,一上映,就取得了极高的上座率,也算弥补了《731》不能上映的遗憾。
有的人说:战争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要纠结这段历史?我们要记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沉醉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里忘记那些伤痛,忘本就要挨打!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发愤图强,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身立命。
观看了《南京照相馆》,感觉这部影片拍得很好,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其一,人物的塑造真实可信,性格鲜明。影片开始,日军入城,南京市民争相逃命,城内一片混乱。邮差阿昌为了给一对老夫妻寻找女儿的来信,错过了逃生的卡车,却无意间存活了下来,他躲到了照相馆里,最后却仍然逃不脱日军的抓捕,就在他即将被杀死之时,日军的随军摄影师伊藤救了他——因为他误以为阿昌是照相馆的,他需要阿昌帮他洗照片。
这时的伊藤,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甚至不敢开枪,我们以为他跟那些凶恶的日军不一样,是个爱好中国文明文化的善良的、有正义感的人。随着剧情的进展,他那虚伪、丑陋、凶残的本质才渐渐显现。
阿昌来到了吉祥照相馆,没想到老板老金一家就躲在照相馆里。这时的老金,老金妻子,和阿昌一样,心里都只想着个人安危。确实,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心理才是正常的。包括为了苟活当汉奸的翻译王广海,以及他的情人,跑龙套的三流演员林煜秀,人人只求自保,每个人都想着如何能逃出南京这座人间地狱。
为了活命,阿昌跟老金学会了洗照片。秀藤不时送来的食物,也让老金一家生存了下来,他们就这样相互依靠,在这座风雨飘摇的城市里艰难地活着。
其实,从伊藤给阿昌写的那张“护身符”我们就开始看出了伊藤的狡诈,他写好后又特地加了“两日内”。后来,他三番两次想置阿昌以死地:第一次,是他学会洗照片后,准备杀掉阿昌,却被阿昌的突然转身不得不改变主意;第二次,就是在通行证上做手脚,暗地吩咐守城的士兵杀死拿着阿昌编号通行证的人,没想到阿昌把通行证让给了老金的妻子和女儿,阿昌的善良让他再次逃过一劫,不想却害死了无辜的老金妻女;最后一次,是伊藤发现了底片被掉包,彻底撕下虚伪的面具,与阿昌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在那瓶显影液下,伊藤丑恶凶狠的面目彻底暴露了出来。显影液的运用真的是双关啊,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到了最后,每个人的人性得到了升华。阿昌不再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贪生怕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侵略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老金不再计较个人得失,决定保留底片,留下日军的屠城罪证;林煜秀先是让出了自己的通行证,后来又把底片缝在自己的衣服里,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这些珍贵的日军屠城罪证。即便是汉奸王光海,他的身上也有亮点,当他看到同胞被杀害,亲人被杀害,他内心的良知终于被激发出来,最后选择了跟日军拼死相搏,直至被杀害。
其二,在影片中,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善恶有报理念。阿昌因为心地善良,为了帮助老人找女儿的来信,错过了逃生的卡车而得以幸存。假如他不理会老人的请求直接坐上车逃命,就会跟车上的人一样,葬身日军的轰炸之中;还是因为他的善良,让出了自己的通行证,逃过了伊藤的算计。照相馆老板老金,为了活命,毫无保留地教阿昌洗照片技术,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如果放在和平年代,要想学习洗照片技术必须要交很多学费,也正是他的善良,让全家人有了赖以生存的食物,在战乱中得以生存下来。
还有林煜秀,因为救了曾经帮助过她的警察宋存义,最后在日军接来了会洗照片的日军摄影师时,照相馆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满怀为弟复仇之心的宋存义跟随日军,来到城门口,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用城砖砸死了那个日军,保住了照相馆其他几个人的性命——因为有了这个会洗照片的日本鬼子,日军下一步就会立刻杀死照相馆的所有人,日军绝对不会允许看到他们暴行罪证的中国人活着的。
还有日军随行摄影师伊藤,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成功。一开始,他的懦弱,文雅,甚至救阿昌的举动,让人对他产生了些许好感:或许他跟别的鬼子不一样,是个良心未泯的日本人。可是,当我们看到他在给阿昌的护身符上备注了“两日内”时,当他兴奋地面带微笑拍摄着一张张残暴、血腥的照片时,当他几次三番想置阿昌于死地时,当他寻找底片歇斯底里的爆发时……这一系列的场景让我们看透了这个日军的本质,他跟其他侵略者没有什么区别,他做的恶最后也得到了恶报:一瓶显影液毁掉了他英俊的脸庞,暴露出了他真实的狰狞面容;他拍下的引以为傲的照片成了揭示日军杀戮罪行的罪证,他也因此受到了日军的惩处,剖腹自杀谢罪,可谓是罪有应得。
其三,电影极力还原了日军原照片的场景,并且对那些血腥和暴力场面的处理非常隐晦,极大地消除了观众的不适感。比如日军杀人比赛,江边杀戮以及各种残杀虐杀场面,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表现。而对于那些血腥的镜头,采用远景或者色彩淡化处理,极大地消除了观众心理上的不适。
特别是女性被欺侮的场景,导演处理得非常好。作为一名女性,每当看到日军侮辱女同胞的场景,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虚化处理。比如,从屋里跑出来又被日军粗暴拖回去的衣衫破碎的年轻女子,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她受到了怎样的欺凌;林煜秀最后被日军叫去唱戏,回来时她眼含泪水,目光呆滞,头发凌乱,口红模糊一片,和她临走时精致的妆容真是天差地别,从侧面表达了她已经被日军无情地侵犯;老金的爱人和女儿拿着通行证出城,守城日军按照秀藤的交代,将两人扣押,老金爱人被刺伤后遭到侵害,十几岁的女儿也难逃魔掌,此时,虽然看不到女孩被侵害的惨景,只是听着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就能对女孩的遭遇感同身受。可恶的日军,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真是禽兽不如,人神共愤!
其四,影片在情节上设置了很多让观众共情的场面。翻译王光海在江边为日军卖命,他的母亲,爱人和孩子却被日军赶进即将被屠杀的人群里,母亲看着远处的儿子,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她高喊着儿子的名字,高喊着“中日亲善”,可依然被日军的子弹夺去了生命,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光海极力讨好日本人想为家人讨一条活路,岂不知日军就是要让我们亡国,怎么会让你一家人独活呢?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王光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早就被日军杀害了。
照相馆老板老金至死也不知道,他的爱人和女儿已经惨遭日军毒手,在他大义凛然走向日军慷慨赴死之时,他的心里始终认为以自己一人的性命保住了家里的其他人。但好在,他的儿子最终活下来了。
看着这些场景,我们心里有些意难平,但同时也有些安慰:如果王光海知道日军杀了他的家人,他会不会及时醒悟,不再替日本人卖命?老金知道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被日军残害,他的心里应该会更痛苦,就让他抱着那点美好的希望赴死吧,至少他死的时候心里会少些遗憾。
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也处理得比较好,老金用幕布为我们展现出中国的大好河山;以老照片展现南京人以往幸福的生活和日军入侵后的家破人亡;伊藤自杀时的懦弱,上级的无情补枪以及对他后事的安排表现了日军的残酷和虚伪;最后处决战犯时,林煜秀用照相机的及时抓拍,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味道;江边围观的人群里,蓦然出现了那些已经死去的受害者的身影,他们的亡灵也在观看着这场正义的审判,此时这些受害者的冤魂也应该安息了……此时此刻,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纵观《南京照相馆》,可以看出老电影《屠城血证》的影子,因为两部影片的题材来自同一个事件,但是在场景和细节的处理上,以及演员的表演上还是有区别的。现在看来,《屠城血证》里陈道明饰演的被美化的日军成了一大败笔,还是《南京照相馆》里的伊藤更接近真实的日军。正如最后阿昌说的那句话:
我们不是朋友,永远都不是!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南京照相馆》为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据说,电影《731》准备在9月18日正式上映,这个日子不错,再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