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养猪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养猪记(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335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发表时间:2025-08-07 12:35:31

那年腊月母亲从集市上回来,身后跟着一个黑脸膛的男人,他手里牵着一头白毛猪,猪身上有一些泥点子,那猪不过二三十斤重,耳朵耷拉着,眼睛却贼亮。
   男人说,这个小猪崽,好养活,只要三十块钱。
   母亲犹豫着把眼睛瞄向奶奶征求奶奶的意见,奶奶上前左看右看后说了句:“买下吧。”就从怀里掏出钱,给了那个黑脸汉子。那汉子接过钱小心地揣进兜里,便走了。猪留在院子里,先是站着不动,后来鼻子一抽一抽地,开始满院子嗅。奶奶和母亲不错眼珠地端详着猪,小声嘀咕着。似乎在讨论说这头猪花三十块钱到底值不值得?爷爷这时走了过来喊了一嗓子:“猪都买下来了,还有啥商量的,赶紧给猪娃子喂点吃的吧。”母亲听了,急忙拿了个破瓦盆,舀了些糠拌上水,放在墙角。那猪便颠颠地跑过去,一头扎进盆里,吃得呼哧呼哧响。
   奶奶说:“咱们家养猪呀,不图什么发财,只图个油水就行了。”爷爷也附和着说:“嗯,这话在理实在。”
   猪圈是早就备下的,用石头垒了半人高的墙,顶上搭了几块木板遮雨。母亲抱来一捆干草铺在角落,算是给猪做了窝。那猪刚来我家的第一个晚上,夜里不停地哼哼。母亲每次听到它哼哼都会急忙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它,几乎一宿都没眨眼。几日后,猪慢慢熟悉了也不再哼哼。它白天里在圈里转悠,夜里就蜷缩在草堆上睡觉。它睡觉打鼾声很大,像拉风匣似的很响。
   为了喂好这头猪,母亲可是费劲了心血,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喂猪。猪食是昨夜备好的,多是些剩饭剩菜,掺上些麸皮。猪听见母亲的脚步声便爬起来,前蹄搭在圈墙上,鼻子朝天拱着。母亲把食倒进槽里,它便一头扎进去,吃得欢实。我有时立在旁边看,只见那猪的耳朵随着咀嚼一扇一扇的,尾巴卷成个小圈,不住地摇。
   邻居马婆婆听说我家养猪了每天都会过来看,她也想养头猪只是她老伴说是有过敏的毛病,对于一些小动物之类的东西都过敏。所以家里也从不敢养一些猫狗猪之类的动物。她每天一来我家都会带一些吃剩的饭菜。有时母亲去工地干活忙,她都会主动来我家帮忙打扫猪圈,给猪喂食。马婆婆总来帮忙,母亲过意不去,每次包了饺子做了一些好吃的都会给她家端过去一盘。有一天半夜,马婆婆的老伴发高烧马婆婆过来敲门,父亲和母亲急忙骑上家里的三轮车拉着他就去了市里医院。在医院的几天里,父亲还请了假在医院照顾,直到马老爷子出院。
   春天到来的时候,地里的野菜多了起来。母亲便挎着篮子和老婶一起去山上挖。荠菜、苦菜、蒲公英,都是猪爱吃的。她和老婶每次去山上都会挖回一大口袋,回来时,裤脚上都会沾着草屑,身上衣服都湿透了。野菜拿回来挑选,嫩的洗净留着我们一家蘸酱包菜饽饽吃。老一些的留给猪切碎,拌上些玉米面,猪吃得愈发欢了。
   我家前院的王婶家里也养了两头猪,她对养猪很有经验,她说,猪还小就要喂好多喂一些。她每次挖野菜都会多挖一些,给母亲的筐里填满。母亲推辞不过,只得收了,回头蒸了槐花糕送去谢她。
   夏日里猪已长到百十来斤,毛色发亮,身子圆滚滚的。天气热,它常在泥坑里打滚,弄得一身泥浆。母亲说这样凉快,也能防蚊虫。午后太阳毒,猪便躲在木板下喘气,舌头伸得老长。母亲提了井水来泼在圈里,它便凑过来,把湿鼻子往母亲腿上蹭。
   “这猪通人性。”王婶见了说,“知道谁对它好。”
   七月间,猪忽然不吃食了,趴在角落里不动弹。母亲急了,请了村里的兽医来看。他摸了摸猪耳朵,又掰开嘴看了看,说是中了暑。灌些绿豆汤就好。他说着,从破旧的药箱里取出几包药粉。母亲按他说的做了,又用湿布给猪擦身子。我在一旁递水递布,看母亲额上的汗珠滴在猪背上。三日后,猪才渐渐好了,母亲却瘦了一圈。
   秋收后,猪已长到一百六七十斤了,地里的红薯藤、花生秧都成了它的好饲料。母亲和王婶常常一起坐在院子里,边择菜边说话。猪在圈里哼哼,她们便笑,说这猪是在催饭呢。有时王婶的小孙子跑来,拿根棍子捅猪玩,被王婶喝住:“别闹,猪急了咬你!”那孩子便跑了,不一会儿又溜回来偷看。
   腊月里,要杀猪了。母亲提前几日给猪喂得好些,还加了豆饼。杀猪那天请了村里的屠夫,是个络腮胡子的壮汉。猪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在圈里不安地转悠。母亲最后一次喂它,摸了摸它的头。屠夫来了,带着钩子和刀。几个汉子把猪按倒时,它叫得凄厉。我躲进屋,听见外面一阵忙乱,然后是长久的寂静。
   肉分成了许多份,邻居们都来了。马婆婆拿了猪心和猪肝,王婶拿了后腿,李叔要了猪头,剩下的腌起来,能吃到开春。母亲留了些新鲜肉,当晚炒了一大盘,油光光的。我吃得满嘴流油,抬头却见母亲望着桌上的肉,迟迟不下筷。
   “养了这么久,倒有些舍不得。”她轻声说。
   夜里下了雪,我起夜时看见母亲站在院里,望着空了的猪圈。雪落在她的头发上,像撒了一把盐。
   “再买一头吧,”她说,“开春就有草了。”
   后来母亲和马婆婆一起去了集上,买回三头小花猪。母亲本不想买这么多的,架不住马婆婆一个劲得蹿达,说她帮助养,还给出了一半的买猪钱。
   还记得三头小花猪,买来时刚断奶,一只只圆滚滚像个肉球,它们初到我家,挤在一起吓得不停地发抖。母亲就走进猪圈,蹲下身不停地抚摸着它们并和它们说着话。并且把准备好的米汤倒进石槽,它们先是不敢吃不停地躲闪,后来最胆大的那只凑过来闻了闻,便一头扎进去喝起来,另外两只见状也跟上来,三颗小脑袋挤在一处,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
   那时候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是煮猪食,然后把前一天割的猪草剁碎。我记得她蹲在院子里的大青石旁,手里的菜刀起起落落,“咚咚”地响。晨光熹微中,她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只有那把菜刀闪着冷冷的光。剁好的草混着米糠,倒进大铁锅里煮,不一会儿,整个院子都弥漫着猪食特有的酸香味。
   这三只小猪是最知道饥饱的。一闻到味儿,三头猪便在圈里闹腾起来,用鼻子拱圈门,发出急切的哼哼声。母亲提着桶过去,它们立刻人立起来,前蹄搭在圈墙上,小眼睛里全是期待。母亲总是笑着说:“别急别急,都有份。”然后把食均匀地分到三个石槽里。
   夏天是猪最难熬的季节。为了防止猪被蚊虫叮身上长东西,勤快的母亲每天会煮一大锅苦楝树叶水,给猪擦身子。三头猪排着队让她擦,竟也乖顺。王婶见了就说:“你家的猪真是修来的福气。”
   记得有一年闹猪瘟,村里死了不少猪。母亲急得和马婆婆一起连夜去镇上买药,赶回村里已经天亮了。那几日她和马婆婆几乎不眠不休,熬药、喂药、擦洗,三头猪竟都活了下来。
   后来卖猪时,屠夫直夸养得好,母亲却只说:“能活下来是它们的造化……”
   后来我们家生活好了,也不再养猪。有时我回东北,回到老屋,我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猪叫声,能看见母亲提着猪食桶走来的身影。那些养猪的日子,就像槽里剩下的猪食渣子,虽然酸涩,却滋养了我们的岁月。

共 27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一头小白猪的引入,到三只小花猪的饲养,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了人与动物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母亲日夜操劳的身影、邻里互助的温情、猪崽从怯生到依赖的成长过程,无不渗透着生活的艰辛与温暖。文章以养猪为线索,串联起家庭记忆与乡土人情,展现了物质匮乏年代里人们对生活的坚韧与珍视。杀猪时的矛盾心理、猪瘟时的焦灼守护、雪夜空圈的怅惘,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农民对牲畜的复杂情感,既是生计的依靠,又饱含不忍与怜惜。结尾处酸涩却滋养岁月的感慨,将平凡劳作升华为生命的厚重馈赠。作者善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却富有感染力,猪的鼾声、抢食的吧嗒声、剁猪草的咚咚声,构筑出鲜活的乡村音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7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07 12:35:4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07 12:36:01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