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在大浪淘沙中成长(散文)
在大浪淘沙中成长
刚刚与小丽姐在肯德基喝咖啡交流时,不经意间把宋继红药师说的那个故事,在闲暇时空里分享。上个月上海佳丽宾馆的四楼,65岁的姨娘清扫房间时,推开的仿佛是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快递盒与外卖餐盒堆成丘陵,腐物生蛆的气味漫过门槛,而那个住了两个月的00后小伙子,竟只靠监控里递入的快递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情景像枚尖刺,扎在时代的褶皱里,让人忽然想起那些关于“后浪”的絮语: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又在经历怎样的蜕变?
其实细想,纠结这些本是多余。就像宋继红叹道,若没有外卖与快递的洪流,人间烟火或许会更稠密些。那时人总得走出房门,在菜市场与摊主讨价还价,在巷口与邻里闲话家常,在交易的往来里触摸劳动的温度。可时代从不是单行道。那位从北京飞广州的教授说得透彻:飞机三小时抵达,便捷得让人生畏,却也少了古人骑马三月的闲情——一路看遍江南的雨、岭南的花,与客栈里的墨客对饮,在渡口边听渔歌,那些细碎的见闻与感悟,原是岁月酿出的醇酒。
凡事大抵如此,有得便有失。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穿梭在街巷时,车轮扬起的不只是尘土,还有千万个家庭的生计。宋药师曾望着楼下的外卖车出神,说“若没有这些多好”,语气里藏着对旧日时光的眷恋。可后浪推前浪,从来不是谁的选择,而是天地间的常理。没有后浪奔涌,前浪只会在原地沉淀,渐渐浑浊,终至腐臭。那些穿梭街巷的蓝色与黄色身影,撑起的是九百万个家庭的屋檐,是千万人实实在在的生存。纵有少数人借由这份便捷“躺平”,也不过是浩荡江河里的几粒沉沙,算不得主流。
生活本就该是多元的交响。夏夜里既有蝉鸣的清亮、蛙声的醇厚,也难免有蚊蝇的聒噪。外卖与快递是快节奏里的协奏曲,有人借此高效工作,有人凭此应急周转,自然也有人赖此消磨时光。可我们总不能因蚊蝇扰人,便咒怨整个夏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谁的留恋而减速。前浪想停驻十年、五十年,不过是痴人说梦;后浪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才让江河永葆生机。
前几天在小红妹茶馆偶遇的年轻小男孩,恰是这浪潮里的一抹亮色。21岁的美国籍学子,自新西兰而来,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精通五国语言的他,谈起中国的古诗时眼睛发亮。他说在美国时,兴致来了便连熬三天写论文,倦了便歇整周去徒步,名牌大学读得不顺心,说重考就重考。旁人羡慕他有个做大区CEO的父亲,可他指尖翻转茶杯的从容,眼底闪烁的自信,分明是自身能力淬出的光。这让我忽然明白,大浪淘沙中,能站稳脚跟的从不是侥幸,而是实打实的力量。
就像太阳总会西沉,月亮总会东升,谁也拦不住。我们不必忧心今晚的落日是否太早,亦不必强求明日的朝阳是否更暖,能做的,不过是迎着光赶路。看晨光里的清洁工扫净街道,听写字楼里的键盘敲出节奏,瞧田埂上的农人弯腰插秧,这些平凡的身影,都在时光的洪流里认真地活着。
至于那些关于“后浪”的焦虑,原是多余的。他们自有他们的航道,会遇见暗礁,也会撞见星辰,会在浅滩搁浅,也会在深海远航。历史的筛子从不会错漏,能留下的,终是经得住淘洗的真金。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养好自己的船,扬起自己的帆,在属于自己的航道上,稳稳地向前。
风又起了,吹得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这风声里,有前浪的嘱托,有后浪的呼啸,更有无数人踏实前行的脚步声。大浪淘沙,淘去的是浮尘,留下的是磐石。而我们,都在这奔涌的时光里,成为自己的舟楫。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