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曾经青春未散场(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心灵】曾经青春未散场(散文)


作者:透明秋语 进士,6569.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发表时间:2025-08-08 05:24:42
摘要:【原创首发】正值隆冬的天气,寒风吹抚着,让我的披风朝后飘着,我的眼前分明闪现出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情景,不同的是,他身上披的是白色的斗篷……


   这应该是我十六年来使用过的第一种机械装置了。
   一根长长的钢梁装着滑轮组和必备的齿轮,向前延伸着,挂着钢丝绳的大铁钩闪着冷峻的光,钢梁的尽头装着一台千余马力的大电机,那个可以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操作台上的指示灯,闪着红白两色的光,显得大气而富于科技感。而承载所有这些物体的,则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底盘。为了让设备更稳固,底盘上压着好几块毛料石头。只是这个底盘并不能由电机驱动,当钢梁作左右转动时,还需要操作者握着钢梁上的握把人工推动。但就是这样,在这个地级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拥有一台这样设施的工地,也属凤毛麟角了。
   我们称之为“吊车”的设备,是报社修理车间自制的。在没有这台设备前,不论是人防工程的掘进出土,还是地下印刷车间的砌拱修建,所有工作都得靠人工担抬。按照设计,这个用于战时出报的车间建在地下深处,需要先开挖到规定深度,再用石头打制的券石将两侧和顶部砌起,最后再回填夯实。开挖时的出土需人担出,砌拱用的券石需抬工沿着窄小的跳板一块块抬到底部,费时费力,按这样的进度,要按时完成修建任务是不现实的。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台设备。
   工地上负责施工的中年男子姓王,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大家都叫他王指导。我们一来到这里,他就指着吊车对我和小马说:“以后这吊车就由你们两人来操作了。”
   刚满十六岁,对所有新事物都好奇,听他这么一讲,我心头不由一喜,赶紧走到跟前,仔细观察起这台吊车来。
   吊车前方正挂着一个硕大的四方形木箱,由于用来盛装转运泥土,上面布满了褐色的迹印。此刻,它正悬挂在工地需要开挖的工作面前,等待着完成自己的任务。
   “你们哪个先试一下?很简单,一个‘上’,一个‘下’,写得清清楚楚。只是在装载重物时,停的时候要把手动刹车按下去,免得打滑。”王指导对我们说。
   我小心地站在操纵台前,左手握住刹车手柄,右手捏住那个只有“上”“下”和“停”的旋钮,把它拨到“下”的位置,电机发出柔和的轰鸣,钢梁上的齿轮带动了滑轮组,木箱徐徐向下去了。
   第一次操作,怕出事,赶紧把旋钮转到中间的“停”上。如此反复数次,就掌握了。
   王指导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又把目光投向了小马。
   小马多少有些手忙脚乱,木箱都落到地面了还没停,结果钢丝绳垂下来好长一段,像条大蛇似地搭在了木箱上,被王指导一把关了电闸。他瞪了小马一下,却扭过头来问我:“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平时操作时要细心,到时就停。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就采用‘点按’的方式,一点点收回。”我思忖着说。“哦?‘点按’?那你来试着收一下。”
   我走上前去,握住按钮朝“上”的方向一拨,很快就拨到“停”,那钢丝绳一动,就回缩了一点,再拨,再收一点,几次下来,钢丝绳就顺利收回了。
   王指导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说:“好,今天这吊车就由曾娃来操作,其他三个抬工下到坑底挖掘。这个星期,要将这一段挖完。”
  
   二
   这是我初中毕业后经历的第三个工地了。
   其他两个工地干得都不长,每个都在一个月左右。且干的都是小工。虽然也有抬石头的时候,但却是临时抽去顶班,也没给算抬工的待遇。这次不一样,地下印刷车间长约五十米,此时砌好拱顶的只有五米左右,余下的要在我们手里完成。看着工地墙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大幅标语,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升起。
   劳动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撇开家务劳动不说,读书时的支农、学工经历,早将劳动作为美德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或许正是那些操劳,为我如今打工奠定了基础。可以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和补贴家用了。
   两个大木箱一上一下,不断地将泥土从深坑中提出,待钢梁移到位后,负责卸车的小工用手里的铁铲一敲,底部就从一侧打开,泥土就全倒在了规定的地方。
   这些泥土只是暂时堆在这里,等这一段大约五米长度的地下车间完成砌顶,还会用它们来回填。经过夯实的地面会接纳所有挖出的泥土。
   工间休息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分钟。小马不甘心刚才操作吊车的失利,趁工地负责人不在,央求我教一下他,我就又把要领给他说了下,“眼睛看着木箱,开关机都要果断,听到下面的人喊‘好’,就赶紧关机……”
   小马试了两次,果然成了。
   于是,接下来,我就接替了他下到工作面,挖掘起土来。小马在下面时,见他身上披着块蓝色披风,模样很帅。这蓝色披风是我们这工地抬工的标配。那是供抬工在工作面挖掘时,挡掉落的泥沙的。
   正值隆冬的天气,寒风吹抚着,让我的披风一直朝后飘。我的眼前分明闪现出杨子荣打虎上山的情景,不同的是,他身上披的是白色的斗篷。随着吊车电机的轰鸣,两只木箱起起落落。心里哼着剧中激越的音乐,锄头的铁刃穿破土层,泥土成片掉落。
   几只花尾巴的喜鹊停在工地旁的大树上,发出惊奇的鸣声,似乎认同了我们的帅气。繁重体力劳动被我们生生演变成了浪漫的乐章。
   我们提前一天完成了这一段的挖掘工作。小马对吊车的操作也得到了施工员的认可。
  
   三
   在当下这个人防工地,有三项工作是公认最重最苦的。一是前面所述的挖掘,深度在九米左右的地下车间,要靠我们一点一点地挖出来。再一个是我们的本业——抬石头。毛料石头从采石场拉回后,汽车停放在料场边的通道上,接下来的事就全交给工地的四个抬工了。两根长长的跳板搭在车厢上,每块重达数百斤的毛料石头要靠我们抬下来,在料场依次摆好。并在石匠需要的时候抬到他们的面前。有时拉石头的车还有其他的任务;为了赶时间,也为了避免抬着石头下跳板,我们干脆先将毛料石头全从车上撬下,让它们横七竖八地堆在那里,再抬着它们就位。这样一来,减少了汽车驾驶员等候的时间,提高了工效。我们的行动受到了工地负责人的表扬,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传来:“你们几个傻娃儿哟,这么猛干啥?我们就是打零工的,靠体力赚钱,多做一天就多挣一天钱,慢慢抬,对得起工钱就行了。”
   我们几个年轻人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学校教的就是努力工作和奉献,并不理会那些,依然我行我素。
   等那些带着特定弧度的成品券石打好,我们会按编号将它们在离工作面最近的地方依次摆放。不少时候因地方局促,容不下四个人抬,我们就两人一组,虽然肩上的份量重了,但心是畅快的。
   当一块块券石被吊车吊装到位,稳稳地砌在墙上时,心中总有种庄严升起,感觉我们的工作也变得有意义了。
   日子就在这样的境地中一天天过着,又到了浇筑混凝土地面的日子。地下印刷车间是要安装各类机器的,对地面的要求很高。于是,第三项重活就摆在了面前。这就是“操盘”。而承担这项工作的我们,又有了个好听的名字——“操盘手”。
   与后世的炒股无关,这里的操盘是指将水泥、河沙、水与鹅卵石混合均匀,以便将这和好的混凝土铺在车间的地面上。
   没有机械可以利用,只有青春的躯体加上磨得锃亮的铁铲。
   四个抬工两两相对而站,脚下是厚实的铁板。水泥和河沙按比例倒在面前,两只铁铲相对翻动,让它们混合均匀。这时的劳作轻松愉快。当洗净泥土的鹅卵石加入拌匀时,手上感觉出了相应的份量,然后再有专人用水管朝料上淋水。加了水的混凝土变粘了,不使出暴发力铁铲根本插不进。于是,操盘到了使吃劲的时刻,弯着的腰酸了,两条胳膊又紧又疼,几盘料操作下来,汗水早浸湿了衣衫。
   泥水工抹平混凝土的时候,是我们的休息时间。短暂的歇息后,又一盘混凝土在等着我们了。
   我、小马和所有的临时工都没等到印刷厂开工那天。土建工程一结束,我们便陆续离开了那里。
   半个月后,当我从离家不远的报社经过,打算去寻下一个工地时,报社的围墙里传出一阵热烈的锣鼓声……
  

共 30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4个未及弱冠、从学校走出不久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加入了抬工行列。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大背景下,报社实施人防工程的劳动场面。在缺少机械化的时候,完全靠体力,不仅付出艰苦的劳动,而且进度也慢。而眼下,新配置了土吊车,只需装卸,既省力又加快了进度。然而,首先得过操作关,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开头电钮。好在学生缺的不是知识,是实践,他们很快适应了工作要求。在那个年代,人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讲究奉献。如此艰苦的劳动,在他们看来仿佛写文章一样,充满情趣、浪漫。这是青春的年轮、青春的时代,有一股使不完的热情和奉献,于是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未等工作结束就离开了短暂的工作。虽然没有见到庆贺工程的热闹场景,但在他们心里,也是青春飞扬!【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8-08 05:26:03
  感觉到了青春的力量,沸腾的场景,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8 09:09:22
  谢谢社长凌晨的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8-08 05:26:56
  这个经历,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消失了,那么怀念啊。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8 09:10:13
  现在回想起,才感到年轻真好!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5-08-08 05:32:28
  立秋了,但热未褪去,请多保重!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8 09:10:57
  转眠就是秋天了,多保重!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8-08 15:20:20
  这篇散文以七十年代地下印刷车间建设为背景,用“吊车—抬石—操盘”三段重体力劳动,雕刻出四个少年“未及弱冠”的青春剪影。作者把冰冷的钢梁、四方的木箱、沉重的毛石,写成少年第一次触碰世界的滚烫坐标:操纵按钮时的紧张、披风被寒风扬起时的浪漫、汗水泥浆交织时的豪迈,都在细节里闪光。最动人的是“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幻想与“深挖洞、广积粮”的现实并置,把时代口号内化为少年胸腔里的鼓点。他们没有等到庆功锣鼓,却已把“奉献”二字提前砌进地下五米的拱顶。透明秋语用极克制的笔触,将宏大叙事收束成个人体温,让读者在机器的轰鸣与喜鹊的惊啼之间,听见青春永不散场的回声。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8 15:34:17
  感谢老师诗意的点评!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8-08 15:24:13
  拜读秋语老师精心创作的《曾经青春未散场》征文作品,一幅幅辛劳忙碌的劳动场景顿然浮现眼前,弱冠之年,青葱岁月,所有的幸福快乐都是在辛勤劳作中度过,所有的期许憧憬都是在万千坚守中完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个富含时代印迹的标签,是一个沧桑不屈的回望,更是一个青春激扬的奔放,就如秋语老师在文中写说“没有机械可以使用,只有青春的躯体加上磨得镫亮的铁锹”,万千艰辛浑不怕,一身热血筑功成,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砺炼,一步步走向成功,成就今天的诗人、作家、摄影师等众多头衔和荣誉光环,为老师点赞????感谢华章分享,致敬永不落幕的青春!
回复5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08 15:35:53
  谢谢老师精心的点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