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印象甲秀楼(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宁静】印象甲秀楼(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1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发表时间:2025-08-08 09:43:42
摘要:一篇不好写的文。

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流淌,绿水蜿蜒,穿成而过。站在南明河北岸,一眼望去,翠绿岸柳掩映下,石拱桥上,矗立一座楼阁,三层三檐,朱梁青瓦,这楼就是甲秀楼,守着南明,守着一方热土,守候了四百年。
   南明河水是绿的,不是那种鲜亮的绿,有些幽暗,绿中透着点蓝,像一条波动着的绸缎。风一吹,水面起荡起波纹,甲秀楼的影子就在河面上晃动,散成一片一片,又慢慢拼起来,由虚无到真实。一桥搭建在南北两岸,岸边桥头有几棵垂柳,像姑娘的长发柔软地垂到水里,钓起细碎的波光。有人蹲在桥边钓鱼,细细的鱼线悬在空中,一头拴着诱饵,另一头拴在他手里。他也不急着提线,只管静静地坐着,与甲秀楼相望两不厌。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江东之的官,看着河中间那片凸起的沙洲,说要在上面盖座楼,起名“科甲挺秀”,希望这地方能出些有学问的人。楼盖起来那天,全城的人都来看,放鞭炮的,敲锣的,河面上的船挤得像下饺子,船头的红灯笼映在水里,沙洲上还搭了戏台,戏班子唱着《魁星点斗》。四百多年过去了,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甲秀楼,还是老样子,只是沧桑了许多。朱漆的柱子,雕花的窗棂,漆皮掉了一些,露出底下的木头。楼里摆着些老物件:褪了色的匾额,缺了角的砚台,还有几幅发黄的画,画的都是甲秀楼,有的是晴天,有的是雨天,有的是雪天,楼都在那儿,安安稳稳的。楼角挂着的铜铃,风吹过时叮当作响,声音里带着点钝,像是被几百年的时光磨软了,却更让人心里发静。
   顺着浮桥往楼走,木板的咯吱声越来越响,混着河水的哗哗声。快到楼底下时,看见块大石头,上面刻着“鳌矶”两个字,笔锋硬邦邦的,像用刀凿出来似的。石头缝里长着几丛青草,绿得发亮,风一吹就点头,像在给过桥的人鞠躬。有个穿校服的姑娘蹲在石头边,脚边放着个画夹,翻开的那页,正画着这块石头,笔尖蘸着颜料,在纸上涂出深浅不一的绿,像把石头缝里的春天气息都收进了画里。
   登上甲秀楼的二楼,扶着雕花的栏杆往下看,南明河像条绿带子,绕着楼打了个结。河对岸的房子挤挤挨挨,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旁边,立着几栋亮晶晶的高楼,玻璃幕墙把天和云都映在上面,倒像是楼里的画活了过来。有鸟从楼檐下飞过,翅膀扫过挂着的风铃,发出叮铃一声,清脆悦耳。栏杆上,有几处被摸得发亮,想来是几百年里,无数双手在这儿停过、靠过,把心事悄悄说给了河水听。有个老奶奶,牵着孙子的手,指着远处的高楼说:“以前啊,站在这儿能看见城外的稻田,春天绿油油的,秋天黄澄澄的,风吹过,像浪一样。”孙子眨着眼睛,手里拿着个甲秀楼造型的钥匙扣,塑料做的,却也雕着飞檐,他举起来对着楼比了比。
   讲解员是个贵阳小姑娘,说话带着贵阳话特有的糯劲儿。她说,以前总有人来甲秀楼读书,这里环境好,又能沾点文气。早年,有一个穷书生,买不起灯油,就借着月光在楼里背书。背书累了,就趴在栏杆上睡一会。后来,这书生真考中了,回来给甲秀楼捐了盏长明灯,说要照着后来的读书人。现在那盏灯早就没了,但夜里路过甲秀楼,觉得楼里还亮着点光,暖暖的。她指着墙角一个不起眼的木架说,你们看那上面的划痕,都是当年书生们搁书磨出来的,深的地方能塞下指甲盖。木架旁边的一个展柜里,放着几本已经泛黄的线装书,平平整整。这些线装书都是从民间收来的,我猜想说不定哪本书就是当年被书生揣在怀里,在这楼里读过。
   沙洲之外,两岸都是休闲步道,人们在这里漫步或歇息。河边浅水里,几只鸭子在凫水,脚掌划开绿莹莹的水面,留下一道道细纹,慢悠悠地荡到岸边。石凳上,坐着一位老人,摇着手里蒲扇,扇面上画的就是甲秀楼,老人家左一下、右一下地扇动起来,那扇面上的甲秀楼便在他的面前晃动,与他身后伫立的甲秀楼相映成趣。小孩们在小路上追跑,打打闹闹,不时爆发一阵响铃般的笑声,掩盖了翘檐上风铃的声音。沙洲之侧,有一座小小的观音寺,藏在树后头,红墙黑瓦,层叠的翘角飞檐燕尾一般探向空中。寺门口有一棵老槐树,树干歪歪扭扭的,却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树下有几个老太太在烧香,嘴里念念有词,香灰被风吹得飘起来。穿袈裟的僧人从寺里出来,手里拎着个水桶,往树根上浇水,风吹得树叶沙沙响,似乎在给僧人点赞。一位戴着蓝布头巾的老婆婆在寺门旁边摆着个小摊,卖些香烛和平安符。老婆婆见人就笑,露出没牙的牙床,她手里纳着鞋底,鞋底上绣着个小小的甲秀楼,说是能保脚力好,走再远的路都不觉得累。
   河对岸的巷子里,藏着不少老铺子,充满老贵阳的味道。用玻璃瓶装着的酸梅汤,放在冰柜里。有人来买,便递上一瓶。拧开盖子,嘶的一声,冰镇的凉气就钻出来了。薄得像纸的面皮,裹着十几样素菜,这个小吃有个极好听的名字“丝娃娃”,咬一口,清爽得像喝了口山泉水。红油辣子漂在肠旺面上,汤醇味鲜,香得人直咽口水。一间铺子门口的竹筐里,堆着刚摘的杨梅,红得发紫。老板拿起一颗往嘴里扔,酸得眯起眼睛,又咧开嘴笑,说:“这味儿,甲秀楼的风都带不走。”
   铺子的老板大多是本地人,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摇着扇子跟人聊天。看见游客路过,就笑着招呼:“来一碗?甲秀楼的风水,都在这汤里呢。”喝着酸梅汤,顺着南明河向西看去,鳞次栉比的高楼耸立在城市的街道上,现代的外观造型很难找到甲秀楼的影子。忽然就懂了,为啥贵阳人总说“没到过甲秀楼,就不算到过贵阳”。这楼不只是个楼,它是这城的念想,是几代人的日子,是碗里的汤,是扇面上的画,是老人嘴里的故事,踏踏实实的,就长在这城里。
   傍晚的时候,甲秀楼最好看。太阳快落山了,把楼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水里,像条青灰色的龙。河面上的游船亮了灯,黄色的灯光映在水里。年轻人在河边拍婚纱照,新郎搂着新娘,背景就是甲秀楼,楼在夕阳里,暖暖的,像在笑着祝福。岸边的烧烤摊支起来了,炭火“噼啪”响,肉串的香味混着晚风飘过来,有人光着膀子喝啤酒,划拳声喊得震天响,甲秀楼就在这热闹里,安安静静地立着,像个包容一切的长辈。
   夜里的甲秀楼,则是另一副模样。灯亮了,青灰色的楼身被照得暖暖的,飞檐上的兽头在灯光里隐隐约约,像活了过来。岸边的酒吧里传出歌声,轻轻的,跟河水的哗哗声混在一起,像有人在楼底下哼着老调子。流浪歌手坐在浮桥头,抱着吉他弹唱,面前的琴盒里扔着几枚硬币,唱到动情处,他抬头望了望甲秀楼,眼神里带着点说不清的温柔。桥边的石栏上,坐着一对情侣,共用一副耳机,头靠在一起,望着楼的方向,不说话,只有偶尔的笑声,像掉在水里的糖块,悄悄融化在南明河的妩媚中了。
   想起刚到贵阳那天,也是这样的夜晚。出租车司机指着车窗外说:“看,那就是甲秀楼,贵阳的眼珠子。”当时,只觉得甲秀楼造型优美,挺好看的。现在才明白,这眼珠子里,装的是一座城市的魂。后来不管去了多少地方,见了多少高楼大厦,还是会想起甲秀楼。想起它青灰色的样子,想起它在水里的影子,想起风吹动风铃的叮铃声。好像此生有个老朋友住在贵阳,时不时会惦记着:寺庙前的老槐树该开花了吧?南明河里的游船还在吗?那对拍婚纱照的年轻人,小孩子该会跑路了吧?
   真的,甲秀楼这地方,就像块吸了水的海绵,轻轻一捏,就能挤出些贵阳的味道来——有河水的清,有老木头的香,有饭菜的暖,还有日子的稳。去过一次,就像在心里打了个结,不管走多远,那结总会轻轻拽一下,让人想回去看看,看看那座楼,那条河,还有那个把日子过成诗的城。

共 29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对甲秀楼及自然景观、人文故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建筑与城市的历史厚重感,见证了贵阳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眷恋。甲秀楼作为核心意象,不仅是“科甲挺秀”的历史象征,更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情感羁绊与城市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文章是对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美的赞颂,也是对质朴生活与文化根脉的珍视。全文以“物”为线,串联时空,形成交织的立体结构,不断突出主题、烘托主题。叙事与抒情融合,细节见真情,使景与情相互渗透,含蓄动人。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还原生活场景的真实感,同时穿插诗意化描写,形成俗中见雅的语言风格。【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8 10:46:09
  通过现实、记忆、传说烘托主题,情景交融,文韵悠悠。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8 10:46:37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