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清明雨(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清明雨(散文)


作者:烟雨僧念 白丁,41.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74发表时间:2025-08-08 15:36:08

(一)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气与节日的时节。起初,它只是农事历法中的一个标记,提醒人们春耕时节的到来。而作为节日,它的形成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割股啖君。然而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却将这位忠臣遗忘。介子推心灰意冷,携母隐居山林。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恩情,多方寻找,为逼其出山为官,竟放火烧山,介子推以死相拒,最终酿成悲剧。为纪念介子推的忠烈,晋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至唐代,统治者推崇孝道,祭祖之风盛行,清明节作为独立节日逐渐成形。宋元时期,寒食节式微,清明吸纳了寒食的冷食习俗与上巳节的踏青传统,最终演变为以祭祖扫墓为核心的重要节日。
   (二)
   家乡有句老话:“亡人不踩干土。”意思是逢清明、中元这些祭祀祖先的节日,逝去亲人的魂魄会回来享用后人的祭品,因干土烫脚,上天垂怜,便以雨水润湿大地,让亡魂不至于灼伤双足。
   其实,清明雨自有其自然之理。《淮南子·天文训》载,清明时节,“清明风”起,即东南风携暖湿气流而至,带来绵绵细雨。然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雨却成了哀思的寄托。千年来,雨丝交织着忠孝之情,让清明与雨再也无法分割。
   (三)
   还有两天才是清明节,雨依旧淅淅沥沥地提前落下。
   清明的雨,如丝如缕,轻轻浸润着枯草返青的坟头,也浸润着跪在坟前哀思的心田。
   我们总在不断地说着再见,然后便是再也不见。有些人、有些事,终成回忆,在岁月中渐渐淡去;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在时光长河里沉淀,化作刻骨铭心、永难抹去的怀念。
   人生至痛,或许不在永诀的瞬间,而在日后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衣袖间残留的皂角香,碗柜里那只缺了口的青花碗,或是深夜里突然惊醒时,脱口而出的那声“妈”……
   (四)
   2011年12月25日凌晨,挚爱的母亲在历经十个月病痛的折磨后,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年,她才六十三岁。
   六十三岁,本该是儿孙绕膝、安享天伦的年纪,母亲却过早地离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
   自我记事起,母亲总在为全家默默付出。
   儿时,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独自挑起照顾祖父母和我们兄妹的重担。挑水磨面,田间地头,缝缝补补,她一心只想把老老少少都照顾好,不愿让任何一人受委屈,所有的委屈都独自承受。
   那时,吃水要去街上供水点挑。无论寒暑,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去排队。身单力薄,每次只能挑两半桶,日复一日,两担水才勉强够一家人用。碰上雨雪天气,更是步步艰难,跌跌撞撞。即便如此,我们从未听过母亲抱怨,她的世界里仿佛只有爱、责任和阳光。
   那时,生活清苦,物资匮乏。虽有父亲微薄的薪资,维持一家生计仍是捉襟见肘。母亲却总能千方百计调剂好生活,不让我们饿肚子。粮食不够,便把红薯、南瓜、土豆、白菜等一锅炖煮。兄妹几个围坐炕桌,就着小油灯,边吃边说笑。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饭,仿佛“全家吃饱了,她就不饿了”。至今难忘她在凌厉北风中捡拾菜叶的身影——那般坚韧,那般挺直,那般的让儿女们回想起来撕心裂肺。
   那时,冬天寒冷,晚上睡觉,母亲会提前在被窝里放上灌满开水的葡萄糖瓶暖着。清晨起床,又就着炉火挨个给我们烤热棉衣。昏黄的灯光,难掩她手背上皲裂渗出的血丝。
   逢年过节,母亲总想方设法让全家老小穿上“新”衣。即便是旧衣,她也会拆开来,里表翻新,重新缝制。而她自己,却几乎要隔好几年才舍得添置一件。
   母亲记得全家每个人的生日。那时没有大鱼大肉,没有蛋糕蜡烛,她总会想办法包一顿饺子。没有白面,就用高粱面;没有肉,就用酸菜土豆做馅。那些年的生日饺子,吃的是一份心情,一种快乐,更是母亲沉甸甸的爱。唯一记不住的,是她自己的生日。即便我们提起,她也微笑着拒绝:“生日是给孩子们过的,大人不过生日。”一句温柔的谎言,竟“骗”了我们好多年。
   多少次,母亲站在大门口,凝望着远方,盼着在外的儿女平安归来。烟囱里飘出的淡淡炊烟,便是她绵长的牵挂。
   多少次,全家人围坐在暖暖的炕头,吃着母亲包的饺子,说说笑笑。母亲总在灶间乐呵呵地忙前忙后,脸上漾满满足的幸福。
   多少次,夜半醒来,总看见母亲就着小油灯缝补衣服,墙上的剪影摇曳如烛......如今,母亲的针线盒静静地躺在角落,只是线团已经干硬,针也生了锈。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不需要再穿补丁衣服,可是,没有母亲缝补的日子,总觉得这世间的温暖,少了几分。
   (五)
   母亲为孙辈倾注了无数心血,却未能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便撒手人寰。其实母亲何尝想过享孙辈的福?她对孙辈的付出,简单到仅仅是因为“爱”。在她心里,孩子们平安健康、好好读书、学为好人,便是最大的心愿。孙辈们上学后,母亲尽心照顾。多少次天未亮,她已将弟弟家的腾腾送到学校,怕孩子胆怯,还要陪着在老师面前背完课文才肯回家。弟弟家的二宝,更是在奶奶的陪伴和呵护下长大的。
   儿子的初中是在市里的中学上的,母亲当心孙儿生活自理能力差,毅然决定去陪读。犹记的,城中村狭窄的出租屋里,母亲用布满皱纹的手拧干校服,灶上煨着孙儿爱喝的汤。犹记的,校门口接孙儿,母亲暴雨中撑着伞,裤脚湿透,怀里搂着孙儿的雨靴干干净净。伞下的母亲肩头濡湿一片,却仍将伞偏向孙儿这边。犹记的,女儿捧回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慰的目光……
   (六)
   我县城的院子临着大路。夜晚,母亲总习惯点亮院门口的灯。她说,夜路黑,有盏灯照着,过路人脚下亮堂,心里也不至于慌张。于是灯便夜夜亮起,昏黄的光晕温柔地铺在大门外的柏油路面,轻纱般覆在行人身上,却从不惊扰他们的步履。年岁渐长,我才慢慢懂得,母亲点亮的这盏灯,不仅照亮了眼前的路,更照亮了夜归人心中的方向。女儿说,奶奶燃起的,何止是一盏灯?那是路人归途上,永不迷途的星斗。
   母亲有一双巧手。她捏的花馍,活灵活现。面团在她指间仿佛被赋予生命,经过几番揉捏盘绕,便化成憨态可掬的十二属相、栩栩如生的小金鱼……那年年关,村西头的五福爷病入膏肓、形销骨立地卧在炕头,念叨着想吃口纯白面馍,但家徒四壁,儿女们实在是无能为力。母亲听闻,默默把家里仅存的一碗白面蒸了一对寿桃馍,踏着薄雪送过去。她放下蒸笼,只说一句“给老人添点寿气”,便转身离去。后来听五福爷家人说,老人吃了馍,浑浊的眼底竟微微闪动了一下。那点微光,想必是生命行至尽头时,对人间最后一口温热的眷恋。
   (七)
   母亲走了近14年了,她的孙辈都已长大成人。她的孙女馨儿、长孙宪、次孙腾都已结婚生子,三孙二宝本科毕业,学业有成,四个外孙也正在完成各自的学业,如果母亲健在,该是四世同堂了!
   (八)
   清明雨中,母亲生前栽的花,愈发鲜艳。

共 27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明时节,是怀念故人的日子。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去扫墓,是为祭奠逝去的亲人。此文也是如此,清明来临,怀念起14年前逝去的母亲,回忆了母亲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母亲善良,母亲伟大,母亲吃苦耐劳。在儿女们小的时候,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家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儿女们长大了,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母亲又是为孙子孙女忙碌着,直到63岁生病去世。母亲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家庭,献给了孩子们。文章情感真挚,描述细腻,使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女性欲然纸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8-08 15:43:42
  怀念母亲,也是怀念逝去的岁月!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25-08-08 17:23:14
  感谢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