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青岩古镇(散文)
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名字很硬朗,叫做:青岩。
青岩古镇这个地方,有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就是早晨爱起雾,雾气蒙蒙。天刚放亮的时候,雾气就从城外山坳里钻进来,有时浓,有时淡,或浓或淡地顺着青石板路往巷子里溜,还沿着城墙缝往上爬,好似要把古城浸润一遍,让那些古屋老宅润泽起来,于是屋檐或是窗棂,石墙上的爬山虎的叶子,会有点点滴滴的水珠掉落下来。太阳没有这般多情,从东边山顶才露个头,就把雾驱散了,让青岩古镇变得亮堂堂、暖洋洋。
古镇的历史,好像泡了几百年的老茶饼似的,透着股实在劲儿。打明朝起,青岩古镇便伫立于此,算下来六百多年了。一开始,就是朝廷派兵驻守的边塞城池,用来抵御外来侵略,属于军事重镇。因为这块地方恰好处在由广西进入贵阳要道上,位置要紧,当时称之为“南部要塞”“筑南门户”。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带大军来打这儿,被一个叫赵国澍将领,率领老百姓和兵丁打退了。青岩经历不少战火,愣是没被攻破过。
军队里的士兵要吃饭、住房,还要结婚生儿育女,所以从垒起第一块石头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有了屋舍、街巷、铺子、寺庙……烟火气的弥漫,造就了一座古城。
青灰色的石板路是青岩古城的筋骨,被几百年的脚底板磨得光溜溜,阳光下反射着耀目的光泽。镇口那座高大的石牌坊,得仰着头看。“赵理伦百岁坊”是道光年间皇上让人建的,石雕十分精美,上面雕刻着八头狮子,活龙活现,看着就像从山上往下冲,奔腾咆哮,特别有精神。据说,当年刻这牌坊,石匠把自己关在棚子里,叮叮当当敲了三年,眼睛熬得通红。完工后,连工钱都没要,就说“这石头认我,得给它留口气”。当风从牌坊底下吹过时,仔细听,似乎还能听见点细碎的响,像石匠敲敲打打的余音。
一条主街穿镇而过,老铺子一家挨一家。陈记卤猪脚的锅灶从早到晚冒热气,卤水据说是传了七代的老汤,缸底沉着几十种香料,能把猪脚炖得脱骨,筷子一挑就颤悠。这卤猪脚也叫状元蹄,传说青岩的赵以炯当年上京赶考,常看书到深夜,有天夜里饿了,到北门街夜市吃了这卤猪脚。摊主说吃了他的猪蹄准能能金榜题名,因为“蹄”与“题”同音,是个好兆头,结果赵以炯真中了状元。来青岩的人,都得啃上一两只,蘸点双花醋调的汁,酸辣开胃,肥而不腻。
隔壁摊位卖的是豆腐圆子。老太太的手跟带了磁石似的,捏起豆腐泥裹上折耳根,丢进油锅“滋啦”一响,捞出来金黄金黄、圆滚滚的,咬一口能烫得直哈气,香味却往鼻子里钻,勾着人忍不住再咬第二口。这豆腐圆子有百年历史了,以前在贵阳大街小巷都常见,外皮酥,里头软,蘸上特制的辣椒水,味道绝了。
交叉错落的巷子就像青岩的毛细血管,密布在镇子里。随便拐进一条街巷,说不定就撞见个老院子、旧宅子。这些宅院一般是三合院,有小朝门、石院坝、花坛、石凳、小轩窗,简朴又安静,还透着股书香气。
门楼上“耕读传家”四个字,已经褪色,但笔力苍劲。大门槛被进出的人们踩得凹进去一块,像老人缺了牙的牙床。院里的石榴树长得比房檐还高,秋天红果子挂着,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转头,我看见一位老爷子坐在门槛上抽旱烟,他望着天,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青岩的寺庙比较多,可以从中一窥早年古城的香火之旺盛。万寿宫的戏台上,栏杆红漆掉了皮,当年戏班刻的字还清晰可见:光绪某年某班到此一唱。万寿宫是江西人在这儿的会馆,供奉着东晋的许逊真君,以前江西人常在这儿聚会、看戏、谈生意。逢年过节,镇上老人还凑钱请戏班,锣鼓一响,穿戏服的在台上走圈,台下嗑瓜子的、哄孩子的、跟着哼的,混在一块儿热热闹闹,倒让那些描金画彩的神像也像活了,在供桌上眯着眼笑。
除了万寿宫,还有迎祥寺、文昌阁、财神庙。迎祥寺明朝就有了,号称“黔山祖庙”,寺里佛、道一块儿供着,观音菩萨的楼上,还坐着个三眼、四头、八臂的“斗姆”,当地人叫它斗姆阁。文昌阁是管读书的,供奉文曲星,旁边站着“天聋”“地哑”两个童子,保佑学子金榜题名。
雨后的青岩最对味。雨水把石头洗得发青,屋檐上的水珠串成线,“滴答、滴答”打在石阶上。巷子里没人的时候,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墙根的青苔喝饱了水,往石缝里钻得更深,恍惚觉得这镇子也在喘气,一呼一吸间,吐着几百年的光阴。
这几年,青岩慢慢热闹起来。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相机在巷子里转,老铺子里的伙计学会了直播,举着手机给屏幕那头的人看卤猪脚怎么出锅……游客多了,镇子却没乱套,老人还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看见谁家孩子跑过,照样喊一声:慢点儿,别摔着。
古镇深处有一间做蜡染的小店,店主是位年轻媳妇。她的制作的蓝布,不只有老样子的蝴蝶和花,还画着青岩的石牌坊、老槐树,甚至有游客举着冰淇淋的模样。她说“老花样是祖宗留下的念想,可日子是新的,得让布上也长出新日子”。阳光透过店里的窗格子,照在蓝布上,蓝得发亮,像把天空裁了块铺在桌上。
傍晚的青岩最让人流连。夕阳把城墙的影子拉得老长,镇上的炊烟混着饭菜香飘过来,卤猪脚的腴香、豆腐圆子的辣气、米酒的甜味,缠在一块儿往人心里钻。游客们散坐在河边石阶上,脚边放着刚买的玫瑰糖,这玫瑰糖也有一百多年了,最初叫麻片糖,因为有玫瑰花香味,就改称玫瑰糖,吃起来香酥脆,甜而不腻。
站在镇口回头望,夜色漫上来,把石牌坊、老铺子、高高的石榴树都晕成墨色。青岩古镇,就像个在原地等着你的亲人。你走了,它还在那儿,石头还是那些石头,老汤还在锅里咕嘟着,连风的味道都没变。可你知道,它也不是真没变,新盖的小楼、年轻掌柜的笑脸、直播间里的热闹,都是它新长的肉,鲜活着,跟老骨头连得紧紧的。
有时候,工作累了,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青岩古镇来,那些转角遇到的小吃摊,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还有坐在门槛上闲聊的老人,都成了记忆里最暖的画面。真想再回古镇,在石板路上走一走,再吃一口陈记的卤猪脚,听听万寿宫戏台上的唱腔,让自己再浸到青岩那慢悠悠的时光里。如果真的去了,我还想多逛逛巷子里的小店,说不定能碰上那个做蜡染的媳妇,看看她又画了啥新花样。最后,在迎祥寺里静静坐会儿,感受下那股子古老的宁静,听听寺里的钟声,让烦心事跟着青岩钟声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