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跨越十六年再相逢(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跨越十六年再相逢(散文)


作者:往事随风去 白丁,6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4发表时间:2025-08-08 20:54:30
摘要:来自福建的作家刘岸一行几人来北戴河的创作之家休憩疗养,恰遇正在创作之家度假创作的王蒙老师。王蒙老师曾在新疆生活了16年,这16年的生活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让他创作出了《这边风景》《在伊犁》等一系列作品,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族同胞的生活与精神特质。刘岸是一位从新疆走出的作家,他曾在新疆工作生活了40多年,40多年的生活积累,同样也是刘岸文学创作的源泉。多年前两人就在创作之家相遇。这次重逢,距离上一次相遇恰好 16 年。两次相遇,跨越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文学同路人的默契与热忱。王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其作品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对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刘岸从新疆走出,出生成长在新疆,又在厦门工作十多年,既熟悉西部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丝路风情;也熟悉厦门地区的大海风光,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他带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进行创作,历经十三载春秋,将陆上丝绸之路所蕴含的边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这部长篇丝路题材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子归城》。

七月,正值盛夏时节,万物竞秀,空气中都仿佛涌动着火。在中国作协及各省市自治区作协的安排下,20多位中国作协会员分别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位于北戴河的创作之家,前来进行为期7天的疗养休假。
   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安一路9号,是中国作协为作家会员提供疗养休假与创作交流的重要场所,与杭州灵隐寺景区的创作之家并列为作家们心中的文学“圣地”。
   创作之家是一座花园式的庭院,院落精巧别致,绿植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打理,整体氛围幽静且充满生机。庭院内种满了各种花卉草木,如荷花、菖蒲等,还有多棵松树、核桃树等树木,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入口处有黑色大理石牌匾,墙面攀满爬山虎,两侧摆放非洲茉莉绿植,旨在为作家们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助力作家在宁静环境中激发创作灵感。
   院内最显著的标识是两棵硕大无朋、相依而生的核桃树,绝对算得上这个小院内的标志性景观。7月正值核桃挂果即将成熟时节,两株核桃树枝繁叶茂,成巨大的伞状,丰硕的果实密密的压弯枝头,仿佛不堪重负地将茂盛的树枝垂向大地,呈现出绿荫匝地、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寓意文学事业“枝繁叶茂”,象征着对作家创作生命力的美好期许。树下放置两张白色的铁桌和铁椅,供作家们在树荫下聊天歇息。创作之家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两株核桃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像一位经风沐雨、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安一路9号院的历史,也见证着创作之家的发展历程,见证着来到这里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代代作家们,更见证着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正面院墙上有巴金题写的 “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 字样,院子的右侧是一个花园式的景苑,一块耸立在景苑中灵秀的石头上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题写的“清悦”苑名。四周的围墙上爬满了茂密的爬山虎。上方是由十几棵松树组成的松台,下方有一架小水车,松台上人工修建了一道奔流的飞瀑形成了水流,冲击着水池中的小水车不停地转动,泵出潺潺的流水,流过水池,流过小溪。水池,绽放着艳丽的荷花,小溪,从草坪中流过,绕过袖珍草坪,流过拱形的小桥,流向下方的亭榭,最后不见踪影,渗入了地下,整个小院充斥着一派江南园林的韵味。
   创作之家的主要建筑是两栋不高的小楼,两栋楼的厅堂、走廊里挂满了各个年代著名作家的题词、寄语、照片以及书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家们仿佛置身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与前辈和同行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在作家们入住的2号楼前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书法,诗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名句,赋予北戴河深厚的文学底蕴,而创作之家则成为当代作家传承这一文化脉络的实体载体。
   北戴河创作之家的设立与中国作协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长期实践密不可分,其历史可追溯至作协为服务作家、促进创作而构建的疗养体系。作为文学交流的物理空间,它不仅为作家提供了远离喧嚣的创作环境,更通过名额分配机制体现对全国作家的普惠性支持,成为连接各地文学力量、凝聚创作共识的重要平台。院内核桃树的意象与作家们在此留下的作品、感悟,共同构成了创作之家“滋养文心、传承文脉”的历史价值。
   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北戴海疗养院毗邻,同在安一路,共用着同一个门牌号。并不宽大的安一路两旁林木幽深,荫翳蔽日,两旁建筑都是欧式风格,独具异国风情。这条清雅幽静的巷子,一直通往海边,从创作之家大门出来,步行20分钟左右即是北戴河著名的老虎石海滩公园景区,会员们每天吃完晚饭即可步行来到海边,领略海风,观赏银月,与大海亲密接触。在北戴河创作之家,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的高贵品质与独特魅力,铅华洗尽,沉静自如,犹如风姿绰约的女子,是作家们真正的家,也是文学之路上永远的向往与牵挂。
   在创作疗养期间,作家们还有幸见到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文化部老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老师。王蒙老师虽是91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精神矍铄。 同在一个餐厅吃饭,会员们常常能听到一帐之隔的小隔间里传出王蒙老师爽朗的笑声和铿锵有力的诵读声。 据悉,王蒙老师每个夏天都会到北戴河创作之家来度假。而对于来此疗养的作协会员来说,与仰慕的大作家相见,却是难得的巧遇。
  
   王蒙老师在创作之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这次访谈,王蒙老师展现了他对写作一如既往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不仅反映了王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持续贡献。
   王蒙老师曾在新疆生活了16年,这16年的生活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让他创作出了《这边风景》《在伊犁》等一系列作品,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族同胞的生活与精神特质。他认为“能够把新疆各民族同胞的生活写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王蒙老师不仅分享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包括1963年底前往新疆的经历。还提到新疆对于他的重要性,不仅是生活上的转折点,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由此也可以看出,已经91岁高龄的王蒙老人依然活跃在文学领域,继续着他的创作之路。
   为表彰其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新疆题材创作的突出贡献。 2024年12月,新疆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鲁木齐举行,人民艺术家王蒙获得了新疆首届“天山文学奖·杰出贡献奖”。
   今年,其作品《在伊犁》由作家出版社再版,更是引发了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讨论,成为其文学思想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王蒙老师在北戴河创作之家接受采访时,来自福建的作家刘岸一行几人恰巧也在创作之家疗养。刘岸是一位从新疆走出的作家,他曾在新疆工作生活了40多年,40多年的生活积累,同样也是刘岸文学创作的源泉。多年前两人就在创作之家相遇。这次重逢,距离上一次相遇恰好 16 年。两次相遇,跨越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文学同路人的默契与热忱。
   在刘岸的创作轨迹里,既有新疆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色,又融入了福建生活的细腻肌理,这种多元的生命体验与王蒙笔下跨越时代的深刻洞察相遇,话题里或许藏着地域与时代的碰撞,或许有对文学如何扎根土地又超越地域的探讨。北戴河创作之家见证了这两次相遇,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着文学路上的同路人在时光里各自耕耘,又在不经意间重逢,让这份因文字而起的缘分,在十六载流转中愈发醇厚。握手时的笑意,是对过往交集的回味,更是对文学之路始终有人同行的温暖共鸣。
   王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其作品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对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刘岸从新疆走出,带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进行创作,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归城》是西域山水的壮美画卷。刘岸出生成长在塞外,又在厦门工作十多年,既熟悉西部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丝路风情;也熟悉厦门地区的大海风光,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他历经十三载春秋,将陆上丝绸之路所蕴含的边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这部长篇丝路题材文学作品。
   7月的海风里,藏着一段跨越 16 年的文学缘分。王蒙与刘岸再次指尖相握的瞬间,仿佛将两个时空轻轻叠印 ——16 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夏日,同样的场所,两位作家初遇时的交流还带着初识的新鲜与对文学的热望;16 年后再相逢,眼角的细纹里沉淀着岁月的故事,言谈间却依旧是对创作的执着与热忱。
   十六载光阴流转,北戴河创作之家的海风似乎都带着文学的记忆 ——握手时的笑意里,或许藏着对过往交流的回味:16 年前,或许是初遇时的青涩探讨,或许是对地域文学、时代书写的观点碰撞;16 年后,再谈创作,既有岁月沉淀的从容,也有对文学始终不变的赤诚。
   北戴河创作之家见证过无数文人的相聚与灵感迸发,而王蒙与刘岸这跨越十六年的重逢,更像是一段文学缘分的延续,在海风与书香中,续写着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
   两人的相遇既是文学缘分的体现,也可能蕴含着不同创作背景下的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
   这段关于王蒙与刘岸在北戴河创作之家相遇畅谈的场景,展现了文学界前辈与后辈交流的温馨画面。
   北戴河创作之家向来是文人相聚、激发灵感的场所,这样的偶遇或许能为双方的创作带来新的启发,也让人们感受到文学圈中前辈对后辈间相互切磋的良好氛围。
  
  

共 33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跨越六十年再相逢》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北戴河创作之家的文学生态与精神传承,通过空间叙事与人物故事的交织,展现了文学事业的延续性与文化交融的深度。文章以“时间” 与 “空间 为经纬,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作家命运巧妙编织,既有对文学圣地的深情描摹,也有对文学传承的深刻思考。文章开篇以盛夏时节的北戴河创作之家为舞台,通过庭院、核桃树、流水等意象构建出诗意的文学空间。百年核桃树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生命的象征,也是文学事业“枝繁叶茂” 的隐喻。其“绿荫匝地、果实压枝”的形态,既呼应了创作之家“滋养文心”的历史价值,也暗示了作家们在此地的创作积淀。这种将自然景观人格化的手法,使空间成为文学传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文章巧妙运用时间褶皱的叙事手法,将16年前的初遇与当下的重逢并置,通过“海风里的文学记忆”“眼角的细纹”等细节,凸显岁月沉淀与文学坚守的辩证关系。这种时间维度的处理,使创作之家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承载文学记忆的“时间容器”,印证了王蒙所说的“生活是创作的常青树”。总之,本文以北戴河创作之家为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学的多元面貌与精神传承。通过空间意象的隐喻、时间维度的延展与文化符号的叠加,文章不仅完成了对一处文学地标的致敬,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既是个体生命体验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与文化基因的延续。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08 20:55:03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往事随风去        2025-08-09 01:17:28
  谢谢老师欣赏,辛苦啦!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08 20:55:22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08 20:55:59
  本文以北戴河创作之家为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学的多元面貌与精神传承。通过空间意象的隐喻、时间维度的延展与文化符号的叠加,文章不仅完成了对一处文学地标的致敬,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它既是个体生命体验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与文化基因的延续。推荐共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