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草原明珠三家甸(散文) ——风土民情
“三家甸上青青草。信步闻啼鸟。野花野兔野山槐。远志柴胡摇曳、任风裁。绵延袤野镶屏障。一路心花漾。那边湖畔荻涛深。忘我流连陶醉、把诗吟。”这首虞美人,说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草原明珠三家甸。
大安市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据《大安县志》记载,泊畔土地肥沃,牧草丛生,杨柳盈岸,芦苇繁茂,很有塞北江南的风韵。百余年前,本县曾为蒙古王公牧地,至今仍有大片草原,年产鲜草54.68万吨,草质优良,远销日本、韩国等。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中期为秽貊族、夫余族活动地区。南北朝晚期为室韦族活动地区。隋、唐、五代十国为室韦族、契丹族活动地区。辽代属泰州、长春州管辖。金初仍属泰州、长春州,后归属新泰州管辖。元属中书省泰宁府、泰定路管辖。明属奴尔干都司泰宁卫、塔儿河卫管辖。清初属科尔沁右翼后旗和扎赉特旗。秽貊、夫余、室韦、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这一带游猎、放牧。辽阔的草原,既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构成了农业的绿色天然生态屏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大安市草原畜牧业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也积淀了丰厚的草原文化。
三家甸草场,南临四棵树乡,北接两家子镇,东与联合乡接壤,西与海坨乡相连,东南与查干湖水陆相接,总面积19.6万亩。犹如镶嵌在八百里瀚海上的一颗明珠,驰名中外。
三家甸草场植被丰富,广袤无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曾生长着丰富的草本植物,如羊草(碱草)、糙隐子、贝加尔针茅、碱蒿、星星草(碱茅)、委陵菜、野古草、虎尾草、拂子茅、鸡儿肠、老鸹瓢、地杆、米口袋、兴安胡枝子、野刺槐、万年松、百里香、黄花菜、野豌豆近百种,草茂花香。还有防风、柴胡、知母、车前子、狼毒、远志、甘草、蒲公英等几十种中草药。三家甸曾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哺乳类动物有蒙古兔、东北兔、跳兔、旱獭、赤狐、貉、紫貂、猞猁、刺猬、大耳猬、黄鼬、豹猫、狗獾、狍子、狼、黄鼠、伶鼬等50多种。鸟类有百灵鸟、麻雀、鹌鹑、野鸡、沙鸡(沙半鸡)、仙鹤、天鹅、地凫(老鹰)、白鹭、鸿雁、莺燕、鹞、鸱鸺(猫头鹰)、鱼鹰、水鸦(水老鸹)、水鸭子、布谷鸟、啄木鸟、红靛颏、蓝靛颏、酥雀、黄雀、铁雀和山雀等70多种。正是“苜蓿擎云舞,阿兰展翅歌。梦萦名甸草婆娑。秋至萎黄枯老,寒暑忆蹉跎。古树如雕塑,馨香胜碧螺。但存屏障蔽田禾。道也鹰翔,道也日如梭。道也淡云疏雨,拍案鼠标拖!”
三家甸与查干湖草水相连,每逢春暖花开之时,草木萌生,冰雪消融,南雁北飞,在这里憩息、觅食、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北飞,一直飞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去产卵、孵化、繁育后代。春夏相交之季,这里又成了鸟儿的乐园,布谷鸟、百灵鸟、红靛颏、蓝靛颏等各种候鸟聚集于此“谈情说爱”,为美妙的大草原又增添了无尽的生机。寻百灵窝,捡家雀蛋儿,是淘气孩子的专利。甚至在百灵的草窝下马尾套,还能套住百灵呢。深秋时节,北雁南飞,在这里停歇几日,觅食、补充能量后一直飞到鄱阳湖越冬。当你此时置身于这野花飘香、青草茂盛的三家甸草原时,耳闻布谷鸟、百灵鸟的鸣叫,吮吸着沁人心脾的野花的芳香和野草的清香,脚踏青青的野草,信步俯首随拾一窝窝鸟蛋、一窝窝雏鸟,徜徉于这片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大草地的时候,你一定会心旷神怡、拍案惊奇。
盛夏时节,各种蝈蝈、蚂蚱、蝴蝶、蜜蜂、牛虻,飞舞逐戏,和鸣成趣,更是别有一番风韵。抓蝈蝈、逮青蛙也是孩子们的乐趣。三家甸还是狩猎的苑囿。初夏时节,查干湖水一涨,圈网、挂子、网箔这些捕鱼工具都派上了用场,大量的鲶鱼、鲫鱼、鲤鱼、嘎牙子、老头鱼、小白鱼、鲢鱼尽收网里。在草地支上一口锅,湖水炖湖鱼,开怀畅饮、此乐何极。隆冬时节,狍子、野兔与猎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与生命赛跑,狍子和野兔顷刻之间成了狩猎者的猎物。大雪飞扬之后,沙半鸡、野鸡、铁雀又成了狩猎者捕捉的重要对象和目标,技术高超的猎人每天可以捕获几十只沙半鸡、十几只野鸡和上百只铁雀,真可谓满载而归。现在就不同了,野生动物都成了人类的朋友,重点保护了。
秋高气爽,到了采草季节,更是壮观的场景。“甸上。欢畅。钐刀声。交织一曲琴筝。卷起长蛇足下横。牛虻。不由尖嘴迎。惊起鹌鹑影渐远。追已晚。满脸淌泥汗。那秋风。似蒸笼。蒿蓬。不惟柽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