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我从中原来(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我从中原来(散文) ——解读《戴忠钰作品选》的问世


作者:忠钰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6发表时间:2025-08-08 21:30:14

谨以此文献给送给我人生第一支钢笔———“中原”牌黑色钢笔的前亡友F女士及恩师、导师河南籍王学民先生。
   ———题记
  
   引言
   戴忠钰是我的实名,为了方便起见我把两个女主人公用英文字母代替原未婚妻韩蜜芳用F,现夫人用Y代替。中原笔人我的网名,包括家人在内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叫中原笔人,无论是微信还是QQ网名都是这个名字。中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中原指的河南省,可是有很多朋友学生奇怪,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可我始终不舍这个名。在西安文理学院上班期间,河南籍的同事或学生奇怪,问其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说明的。因此,没有必要阐述理由。“中原”一词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出于我爱看书的原因,很早就知道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均可称中原,在延伸中原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种动态演变中原地域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域。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颂中原的文字。例如明代文学家杨万里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栁暗花明又一村。”名句,形容中原大地人民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乐观精神面对艰难险阻,中原大地的人们总能积极应对,迎难而上,最终迎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在中华民族史上无论从古代、中原人没有八百里秦川人那样的幸运,历史、地理环境因素等诸多的原因,有史以来天灾人祸无数次肆虐着这里的人们。生存是人的天生本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生存意识。为了生存他们的足迹布遍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中原人历经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相继产生了中原文化被《周易》概括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原文化的精髓。中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母体和主干,其精髓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合,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著。这一切是我对中原有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对我而言,构成中原分为两大层次方面:
  
   一、前篇 (一支黑色钢笔的故事)
  
   确切地说,我和中原的起缘还得从我的身世说起。我来到这个世界还在哺乳,父亲和别的女人钻在一起,为了达到和母亲离婚的目的千方百计刻苦母亲对母亲长期实施家暴。当时父母已经是四个孩子的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最小才四岁)。母亲和我舅家人受旧观念制约,说啥也不同意他们离婚,父亲急了把母亲起诉到蓝田县法院,之后法院判决,法院把大姐、二姐和我哥判给父亲,经过蓝田县法院判决所以在法院判决后母亲带我一同回到舅家。我太小还在哺乳期判给母亲。他们离婚后,母亲带着我一起回到她娘家(就是我现在的家),我由王姓改成戴姓。在这里顺便交代一下:父母离婚后,二姐太小父亲不便管理又把她送给人蓝田县三官庙镇石头庙村。之后,时间不长二姐姐病死了。我哥在蓝田县东街小学上学。因父亲抛弃和我和母亲积郁成疾十二岁也病故了。听村上人说因为他学习优秀,病病危的时候学校校长步行几十里来家里看望他。断气前,我哥要人给他取菜刀,他要杀我父亲。父亲的恶行造成巨大的伤害。母亲到舅家第二年也去世。母亲因离婚、思念儿女受了刺激,患了抑郁症裂症自杀。
   坦率地说,在我们姐弟四人中,我算是最幸运的了。我是在外婆方焕梅的娇惯中成长起来的。外婆娘家是蓝田县马楼乡方坡村的一个大户人家,她把念书看的很重视她对书籍有一种虔诚的敬畏心态,我上学后,他经常教导我:“旧书不要乱扔”更不能剪子绞,绞一纸哈(读哈ha:坏的意思)一世。”几十年来我一直受她的这种世界观的影响,对任何书籍都抱有一种虔诚的敬畏心态去爱护书籍,我买的新书一律用牛皮纸或其他硬点纸包好封皮的。尤其那十年,几乎所有原来出版的书都不能看这书被人们当废品垃圾处理,这些在本人眼里是垃圾却成了我的教科书。
   我学习的影视剧的创作和分镜头的写作就是我从废品里检出来的五十年代出版的《电影创作》杂志里学来我写话剧就是从五十年代的《安徽文学里》安徽著名剧作家鲁彦周的剧本学写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的。
   当年,我在农村老家去队长家有事发现队长的儿媳妇用医保发黄的旧书给的就是孩子擦屁股我捡起来一看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新教授的青年心理学,之前,我也曾经看过中国出版的心理学书籍出于好奇心,本来想给候养歧队长说,把这本书给我,又怕人家笑话我。我趁他家人不注意,就把书卷成一个细圆筒悄悄塞进自己裤子口袋里我怕人家怀疑我给裤兜里装了其他东西,我就借故我回家取个东西,我就我就一只手在裤兜使劲压着被书顶的暴起的裤兜像个小偷似的跑回家,把书放到家里才长出了一口气。
   因为我给队长候养歧氧气说取个东西什么也没有拿返回他家怕人家说,这娃脑子得是有病?我想到家里有一盒一块钱的“钟楼”香烟,就急忙把烟装在装书的这只裤子口袋。返回队长家,候养歧见我气喘吁吁地问:“啥事呢把寄匆匆跑来跑去?”我掏出烟盒塞到他手里说:“养歧哥,我屋有一盒烟我给你拿来了!”他不解地问;“兄弟你有啥事就说。”我无言以对你竟然冒出一句话“这次分地是怎样的?”队长说:“你大儿子也报了户口,队里都给有户口的娃都分地的。”哼,我早都知道政策了。
   上世纪六十代,也是整个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娃娃亲,养女解困,也是农民无奈之举是一种变相的卖儿卖女苦度日子。在蓝田农村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盛行给孩子定娃娃亲,有的地方甚至背着五六岁的女孩“看屋”给订婚呢。在我十五岁时候,外婆也给定了娃娃亲,介绍人是我外公的侄子。女孩叫韩蜜芳和我同岁。属龙十五岁,她和我是小学同级同学,她在甲班我在乙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订婚她给我买的四样礼,其中有一支“中原”牌的黑杆钢笔也是我上学第一次开始用钢笔。
   小学毕业后,学校停课。因此,到1969年二月份才所谓贫下中农推荐我们这一届学生一揽子上了初中,其原因就是我外婆已是七十岁的老人家了,两家人希望我到二十岁就结婚,所以她没有上初中。恰逢1969年年底铜川矿务局在蓝田招工,有一条规定就是在校生一律不要,可在招工年龄内的年青人绝大多数人都上了初中。大队支部书记建议要在家的F去当工人。她没有上初中却当了铜川矿务局153厂全民企业的固定工。
   那时候的社会有一种思潮就是农村娃一旦当了工人拿国家工资就是天子娇子不愿意跟在农村的对象了。无论男女青年一旦有一方吃国家饭,就意味着在农村的对象将被抛弃。对F当工人的事,她家人也很纠结不去吧,这对她来说事关她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上中学不一定就是将来能参加国家企业的单位;可是,她去当工人又违背了两家人的初衷,就是我俩到十八岁的时候就可以结婚。因为我幼年丧母,靠外婆抚养成人。舅舅一家人住在四川的绵阳市的核工业部西南局24公司家属院。舅舅所在的单位就是我国第一批搞核工业的那批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批人家属都在兰州市,在我四岁的时候舅舅一家住在兰州市的时候,曾经想把我和外婆的户口迁往兰州市,我和外婆在兰州住了一年,外婆是农村妇女很不适应城市生活,加上我姨怕外婆老了回不到陕西老家要求我们返回老家。这时的舅舅添了表妹戴键英。为了减轻舅父的负担我和外婆回来的时候还带了舅舅长子三岁的戴建国回到陕西老家。我比表弟大三岁。表弟回到老家掉在生产队防火的水缸淹死了。外婆当时给我订娃娃亲就是我将来早点结婚承担家务赡养外婆。所以对F当工人的事,外婆极力反对。F她家人也很矛盾的。我去她家他妈给我说起,她本意让我给F说不要去当工人。我却给她做工作:“妈,别人家的娃想去还没有这个条件,你叫F一定要去!以后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能因我家原因毁了蜜芳的前途啊!我家里的事你们不要操心,我会做饭就是有些针线活我都会做。”我还对在锅台跟前帮她妈做饭的F说;“F,你一定要去当工人,你看农民多可怜呀!这样的机会以后不一定有!”她语气果断地说;“谁也挡不住我的!”我笑了说,“这么说咋俩想到一单了!”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这时,我第一次发现她那一笑特别好看。现住回想着大概叫情窦初放吧?她没有上初中,我还有点瞧不起她,这天她莞尔一笑,把我的心中的那点薄薄的芥蒂小心思彻底清除的干干净净了。但是,我知道她是一个很爱学习看书的人。几年前订婚就是他给买那支中原牌买钢笔的事后还问我要了两本连环画一本叫《一个老红军的家史》和另一本名叫《归队》我把书给介绍人的时候,介绍人说,“人家蜜芳对牛(我的乳名)爱看书这一点非常满意、高兴!”
   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我可以书信的形式给她辅导中学的知识吗,对这点我是有信心的。虽然我们没有像现住的年青人那样在一起畅所欲言,但是书信这种形式,依然把我们拉进了热恋的怀抱里了。我们的信除了谈情说爱外,就是知识交流。我在信中纠正她信中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每次信都好几页,甚至成十页,动不动因信封装的太厚,没有到目的地信封边就破损了,本来是私信却成了她的同事和我的同学当做经典爱情小说来读,好多次把我们俩人弄得好尴尬甚至引起彼此心里不愉快,俩人商定没有要紧事减少信件往来,然而,正是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互相盼望对方的信。好长时间看不到对方的信就像丢了魂那似的郁闷影响彼此的工作、学习的心情。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推翻了“减少信件往来”的相互约定,不约而同地认为反正是不管咋样说,还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每当看完第一封信给对方回了信,却急切盼望对方第二封回信,收到第二封信回信了却又急切盼望第三封回信,彼此无休无止这样频繁的相互写信盼信,加上我是个心怀“作家梦”的人,她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按照现住的说法她是我第一个忠实的粉丝呢!在俩人的频繁的书信往来里边不乏浓郁的爱情色彩。那个时代是爱情禁区的年代,但是,对年青的我们这一代人对爱情的文字依然有这着强烈的渴求。无论是她厂里的乡党同事,还是我的中学同学们,把拆我们的相互传阅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了。弄得俩人写信都战战兢兢地生怕闹出笑话来。被同事或同学抓住笑柄。为了提高她的学习阅读能力我心里有个心里有个想法就是给她买一本新华字典。当时,纸张书记匮乏出版物几乎全部禁止了,蓝田县唯一的新华书店竟然买不到一本新华字典。一年后,我终于买了一本再版的新华字典,我并在最后一页用彩色笔精心描绘了四个字:“永恒之华”。寓意形容我们的关系如花美丽。她回来来到我家,她看到字典和我写的彩色“永恒之华”字很高兴地说:“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指的咋俩的心”我笑了说:“你真聪明!”她叹息一声道:“我是个大老粗工人咋能和你这个未来的作家比呢?”
   “你再不要讽刺人了,你到厂里这三年变化很大呀!”
   她回到厂写信告知我精心用牛皮纸包了字典皮。她回到厂里姐妹们抢过她的包看我回婆家给她什么东西都没有,只发现这本新华字典,尽管她很尴尬,内心里在说:“这本字典是你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我在回信的时候还教她怎样查字典,怎样最具造句用词。
   有一次信中,我谈现代诗的写作,我当时收到她的回信里给我夹寄了二十块钱,他在信中特别提醒我千万不要在回信信里写她夹寄钱的事。那时候,她还在学徒期,每月工作23元她却给我夹寄的钱几乎就是她一月的工资。我很感激她给她,在回信里给她写了四句诗:“读罢家书热泪盈。汝的心意深领会。今生拼搏不负你,定叫华章照云天。”一反以往的信封总是厚厚的可是写这写这四句是用小数学作业本撕下来的一张纸,可是她收到的只是一只拆开的空信封。他没有看到我的回信,却发现和她爱开玩笑的人见了她就问:“四句话,四句话给你这两天还写信了没有?”有些人把她干脆就把叫“四句话”。我到底收到没有收到夹钱的这封信?她不放心就写信催问,顺便提到同事们为什么叫她 “四句话”是啥原因?我又给他写了封信,把我写的前封信里的四句诗重复了一遍。我们书信往来频繁几乎每个礼拜都在写信,那时候全中国人都在贫穷中尤其农民更艰难,我家还算好,每年,舅舅总给家里一年汇钱两次比其他农村人要好一点,可是平时还是没有钱的。F总是时不时的给信里夹最少五元,最多二十块钱的。那时候在营业的国营饭馆吃饭没有粮票就不行,所以有时她给我夹寄钱还给信里夹些粮票。
   在我的辅导下,她的进步很快。有一次她信中写了一首诗:“生命诚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愿,二者皆可抛。”我总感觉这首诗有点面熟,我心里不断追问。我带着这个问题向自己最崇拜的初中语文老师郭运海老师请教。他告诉我: “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全诗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不单单是一首爱情诗而是一首革命诗裴多菲正确地处理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关系,既肯定了生命、爱情的价值,又能够自觉地加以超越,升华到为人民翻身得解放而甘愿牺牲的崇高境界。这种表述并不是对生命和爱情的轻视,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强调了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如自由、理想、信仰等)时,人们可能会选择牺牲生命或爱情。这种选择并非轻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英勇抉择。所以说这首不单单是一首爱情诗而是一首革命诗。F引用的有点出入,不应该是“若为革命愿”应该是“若为自由故”。我特别提醒她引用名人的东西要弄准,不能随意乱修改呀!在这封很长的信里我给她还讲了匈牙利伟大的革命家诗人裴多菲的故事,同时还纠正了语法和用词的错误,虽然,每次信写的很长,她没有一点反感,

共 15453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以一支“中原”牌钢笔为引,串联起作者戴忠钰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文字间流淌着对早逝未婚妻F的刻骨思念,对恩师王学民栽培的感恩,更折射出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追求。从蓝田农村的贫苦少年,到自学成才的作家学者;从娃娃亲的纯真笔缘,到文学路上的孤勇跋涉;从外婆“绞一纸坏一世”的教诲,到废品堆里淘书的如饥似渴——作者以质朴笔触还原了知识如何成为困顿中的光。那些夹在信封里的粮票、深夜翻译的古文、揉皱的汇款单,不仅是个人记忆的碎片,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文中对中原文化的阐释,对“厚德载物”的践行,最终在学术著作与影视作品中开花结果。当作者以教授身份编撰中央级学术论文集时,那支黑色钢笔早已化作文化传承的象征。本文不仅是私人情感的祭奠,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贫瘠土壤中坚持生长的生命的赞歌。【编辑: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25-08-08 21:32:26
  感谢大哥回来投稿,问安!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