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消暑(散文)
一
持续的高温蒸煮模式已经横扫了国内各大城市,消暑成了人人面对的紧迫话题,那么今年夏季的气温确实比往年更高一些吗?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马建解答了公众疑问: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由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多重气候异常叠加导致,包含热穹顶效应、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海洋热浪反哺、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他预测,未来夏季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今年是史上最热一年”将成为常态。听着广播中的一番话,不由地将思绪唤回到了过去经历的那些个夏季。
小时曾在金陵居住了多年,当时的“四大火炉”之一就有金陵。夏季的金陵自然是相当热,最高气温在37-38度并持续几个月也是常见现象,是现象,并非常态。夏季里的人,一身短打基本成了标配,学生更是如此,大多人只是穿着相对的素目,极少花里胡哨的流行风。那时因为轻工业刚刚起步阶段,空调没有听说过,就连在公共场所看到的电扇也都是那种用了很久的老式产品,在普通人家是看不到的。老百姓纳凉的标配是扇子、凉席、凉水,而正是这些最普通的东西,穿透着整个社会生活最质朴的气息,恰恰少了“热岛效应”这种现代的增热因素。
清晨照例是母亲起得最早,先将一大锅绿豆汤煮出来,用木盆接了凉水,将锅放到木盆里拔凉,等到吃早饭的时候正好适口。买菜的任务从来都是父亲承担,一头大汗回来之后,先要将西瓜、黄瓜、西红柿等等可以生吃的瓜果蔬菜洗净了,装进网兜,用绳子系住了,顺进门前的井里,等到吃的时候提上来,美美地享受那份凉爽。
二
少年对夏天的感觉中没有热,一身短打衣裤能从五月初穿到了十月末,上学的时候仍不例外,放假了更没那么多的规矩,穿跨栏背心还算是正装,光着上身成了“标配”,除了凉快,还让娘亲省了洗涮衣衫的辛劳时间。那时共同的、最有效的消暑方法就是冲凉。父亲在房山头处特意打上一块水泥地面,从墙里接出一段水管,没有安装沐浴喷头,因为这样出水才洗得痛快,一个不宽的偏厦勉强遮挡住阳光,四周并无围栏遮挡,一个简单的沐浴场地,给家人带来一夏的清爽。白天,大人们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冲凉,孩子们疯玩回来更是顾不上避让,在水里冲得凉透了才肯换衣裳,一天也不知能冲上几遍。只有到晚上才能好好洗去一天的暑气,再勉强应对一夜热的烤量。当然,暑热难当的那些日子,半夜起来冲凉也是经常的事,那时在夏季真就不在乎水的用度。
乘凉是最普遍的傍晚消暑方式,也是最直接、最亲近的邻里社交方式。吃了晚饭家家都会用凉水将门前的雨廊和宽敞些的水门汀都冲上一遍,让地面温度降下来,接着孩子们就开始抬着竹床竹櫈到宽敞通风的地方占位置,然后是要用毛巾沾着凉水将纳凉的器物都擦上一遍,让它们先凉快起来。等大人们忙完了手里的活,换上一套凉爽的睏装,打着蒲扇趿拉木拖鞋走出来,院子里一家一家地都打过招呼,开始找那些投缘的邻居过去或是过来,天高海阔地聊起来。女主人会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端来新切的瓜果一起尝鲜,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大人们还在相互客气,孩子们的嘴早就忙活上了。邻里之间的沉浸式交往,给生活注满了情感,也给躁热中的人心添加了一份清凉。
外面总是要比屋里凉快,孩子们常常会挤在一张大的竹床上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孩子的精神头总撑不过大人,没多久就有睡着的,于是各家的大人会去把睡着的孩子抱走,等最后那些大点的孩子睡着了抱不动,干脆就让他们睡在外边,拿来毛巾被盖上点,让他们什么时候醒了自己回屋。那时住的院子与部队的营房只隔着一道篱笆墙,战士们夏天也把床抬出来挂上蚊帐在外边睡,只是床排列得很是整齐,记得那夜突然大雨降落,战士们和我们百姓一样慌不择路地往屋里跑,一个个都是落汤鸡的模样,大呼小叫的喧嚣声一会就被雨声冲得干干净净。一清早看着还在滴水的蚊帐木床,不禁好笑,干脆就放在太阳下晒个干爽,晚上接着乘凉。
三
冷饮可能是孩子们最奢侈的渴望,孩子手中的那几个小钱是不可能用到买冷饮上的,只能等到大人们想到了,才可能用最积极的方式得到。往往是大人们给你钱,你会立即找一条干毛巾拿上,跑着到街上找到那个卖冰点的小店或是推车大娘,用毛巾将冰棍包好再以最快速度跑回家,你唯一的权力是可以选择冰棍的品种。小豆、山楂、桔子、奶油……那些诱人的味道深深地刻画在了记忆里。当然,对那些高档的冰点只有眼馋的份,心里一直就打算要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得到它,要让家人美美地享受一下高档的味道。记得吃冰棍最多的一次是去同学家玩,一路从珠江路下来,走过了如意里、碑亭巷、红庙。同学的母亲模样真的漂亮,一身月白的短款旗袍,一条手绢别在右襟上,一把丝面团扇轻轻地打扇着,不时关注一下我们玩的情况。一会她提着小竹篮出了门,回来时竹篮的毛巾里包着一捆的冰棍,轻声对我们说:“一人两根,快点吃不要烊了。”几个孩子听闻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亲水是最有效的消暑,自打学会了游泳,对水的依恋增加了许多,正好家附近新建了游泳池,每天午后都会去泡上两个小时,回来顶着泳裤在大太阳下走上十几分钟,几乎没有出汗,一直可以挺到傍晚才觉得热。那时父亲单位里也经常组织到友谊水库学习游泳,大约是一周两次,到了水边大人扔下个嘱咐就学游泳去了,我们几个孩子就在水边玩耍,时间差不多了,把带来的吃喝也都打扫完了,跟着回家,火热的阳光在水的浸泡里十之去九,哪儿会有暑热难当的感觉呢。
四
母亲对付炎热自是有一套办法,先是从短开始,解决体表热度。她为自己裁剪做出一套府绸砍袖短裙休闲装,作为居家服饰早晚穿着不仅行动方便,也确实比正统的长裙凉快很多。出门的衫裤亦是素色府绸面料,只是略长,有风吹过就会飘动起来,让人看见就有凉快的联想。先是邻居婶子们求做,后来院子里的女士禁不住都买了布料托付母亲,一夏天,来家裁量的不少,院子里的女士们大多都有了母亲做的短打裙装。
再是从凉入手,解决口腹之快。母亲充分利用了门前的那口水井,早餐的标配红豆或是绿豆汤、米粥,都要打了井水隔水过凉,瓜果只等吃的时候才从井中提将出来,这一诀窍很快就传到了邻居耳朵里,于是这口井成了大家的天然冰箱。一早井边一圈挂满了绳子,傍晚才清空,井水也因常用而清甜,很多家专门打水直接饮用,自来水反而省了不少。
记得那年的中考正是最热的时候进行的,在南京十三中的那间考场里,三条过道各放了两大块冰块防暑降温,那冰块有点像特大的冰捧,让人看到它自然就会产生联想。我座位正好在冰块的旁边,遇到手中有汗了,就伸手摸摸冰块,考得怎么样也没有记住,但记住了那份难得的冰凉。
迁居沪上,才对冷饮有了理解,原来只是对街头卖凉茶的有印象,感觉那只能算晾凉的水,没有凉的感觉,到上海之后才喝到冰水,那确实有冰的感觉。在上海柴油机厂学工,厂里消暑的劳动保护冰水是标配,有时是盐冰水,有时是冰酸梅汤,有时是冰桔子水,在保温桶里装着,随便取用。有了这个诱惑,学工的心思就不一样了,带着杯子去,不时地去接冰水喝,当然做工的样子还是有的,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也做出了合作产品。上海的冷饮式样较之南京选择面更广,除了冰镇瓶装汽水之外,专门配制的冰水饮料也不少,尤其令人叫绝的当属刨冰了,是用机器削刨出来的冰碎加入各种水果碎,吃着让人爽得来不得了。
五
冰饮早在古代已有,在宋朝已经盛行,通称冰水为饮子,京城之中街头巷尾的“饮子”摊很多,那时多流行用冰碴与一味中药配伍,称之为草本饮子,竟然与今人有那么大的差距。杜甫喝了柴胡饮赋诗“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苏轼亲自煎麦门冬饮子赋诗曰: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新手煎。冷饮与养生结合,这是今人还没有想到的吧,足见古人消暑的智慧。说到冷饮感觉较深的是温州人的伏茶,温州自发设点免费提供伏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市县竟然有三百多处免费供应的伏茶点,可见温州人乐善好施的品格着实令人敬佩。从温州伏茶的竞争中诞生的著名的凉茶品牌《王老吉》,它那句经典的广告语“怕上火喝王老吉”怕是已经广为人知了吧。
在东北多年几乎没有暑热的体验,一般入伏后有十天左右气温在30度以上就算得上热了,但一天的温差一般保持在十度左右,所以大多数人家根本没有装空调的打算,最热的那几天挺一挺就过去了。然而,近些年的夏季气温高,持续时间长也成为一种趋势,在机关企业中央空调的带动下,年轻人引领了空调消费的热潮,安装空调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同时东北人以敢穿出名,夏季里年轻人的火爆穿搭也将夏日的空间渲染得色彩斑斓,长得飘逸,短得婀娜,素色文质,花色浪漫,像是一阵阵清爽的风,将夏天的温度变得温凉了许多。在东北,夏季是一个火与冰相融的季节,东北人更是将各种冰点玩出了花样,不仅仅有与各地一样的各式冰点,冬季才有的冻梨、冻柿子照样出现在大小厅堂的餐桌之上。夏日里的哈尔滨,冰灯、冰雪世界游人如织,让人还忘不了冬季的尔滨冰雪季热烈的场面。
近些年,东北的避暑经济与边境旅游发展得突飞猛进,尤其是黑龙江,几千公里的边境线通常气温远低于南方各省,是得天独厚的避暑圣地。中俄边境旅游、自驾331国道、俄罗斯边境城市打卡游,都快速升温,夏季到东北避暑旅游势必成为常态。而夏季也正是东北最好的季节,江鱼肥美,瓜果飘香,清风明月,舒爽宜人,还有超低的物价,好客的东北人,总会让你不断地心动、心安、心悦。心动了吧,那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东北那疙瘩去了就是一个字“爽”!
很多东西,我是不喜欢回到从前的,唯独消夏的方式,我还是迷恋从前……
202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