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村戏(散文)
小村不大,文化传承可不少。戏,年年演,演的也都是好戏,可看戏的人却开始断崖式减少。若不是去年有大量的外村人来看,恐怕戏台上的演员要比台下的观众多。
针这一现状,大家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尤其老支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唱戏无观众成何体统,况且每场戏都是花了不菲的价钱请来的,很有看头。
以前,村里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爱看戏,这似乎成了一种不变的传承。这些年,尤其上了年纪的村民出不了远门,在家门口看戏也成了一种特有的幸福事。
可……
村支书坐在千年的古槐树下,吧嗒吧嗒抽着烟,思绪回到从前。从小他就听老人们讲,千年古槐解千愁,古槐树下溜一溜。以前村里演戏,戏开场前,小孩子们都喜欢爬到古槐树上玩一玩,惹得路过的白胡子老头爷爷一边捋胡子,一边说:“费气的小娃们,慢慢下来看戏喽!”一听这话,他和小伙伴们一个个哧溜下来,跑向那个露天戏台。那时候演的都是样板戏,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但自己最爱看《智取威虎山》。直到后来,自己才明白:戏里是故事,戏外是人生。而村里之所以演戏,目的是想丰富一下大家的文化生活,打造宜居乡村,让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因为小村是大家的根,是大家的魂,就像远在他乡的游子说的:“小村是乡愁的载体,回家的港湾。每年村里无论谁家有了红白大事,大家都会风雨无阻,星夜兼程赶回来。而村里演戏,一年就演这么几天。小而言之,是丰富村里留守老年人和儿童的乡村生活,大而言之,则是在润物细物声中,向村里的人们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利于村规良俗的形成。可现在观众缺少,这种现象可不是一件小事。
其实演戏这种活动,在村支书眼里,还真想生出真金白银。这些年,他们时不时跟上县里组织的去外地参观学习,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文化要先行。作为村里的掌门人自己也早想让村民转换思想,思想向前看,经济上才有发展的动力。如果仅靠现在人均一亩多的土地,且村里又缺少灌溉条件,村民靠天吃饭,发展怎能有动力。
前些年,村里响应县上号召:要致富先修路。可是路修好了,村民还是没有找到经济上发展的着力点。现在各自然村也有不少有志青年,他们因地制宜,除种植粮食作物外,也在积极的发展果蔬。如有人种了西瓜、有人种了仰韶大杏,当然也有桃子、牛心柿子等等。尽管他们都在收获季获取了丰收,但由于信息闭塞,单打独斗,使销路不畅,以至于不少优质产品烂地在里,坏在销售的路上。经过了一次次的赔本买卖,好多创业失败的青年人,便不得不又远走他乡去发展。
但是,他们只要听说村里要演戏,也都会积极响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可有谁忍心心甘情愿去演几场缺少观众的戏呢?
这样演下去,无疑是一场面子工程。为了振兴乡村,村里首先能留住人,能让留在村里的人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这样,家里的老人儿童,也不会再孤单,还能尽享儿女团圆的天伦之乐。想想想到村里以前村里演戏时的那种人山人海的场景,观众寥寥无几的画面不堪入目。邻村也是这样,可作为一名老村支书,在任期内如果还没有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有提升,这可不是自己的本心?
想到自己儿时,为看一场戏,常常跑了十几里路,也不嫌累,在回来的路上,尽管有些饥饿,也还是为戏中的内容与小伙伴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后来上了高中,却因为考场失利回到了家中。幸运的是在一次去村里看戏时,遇上了他的挚爱——邻村的秀花。在看戏评戏时,还与她谈上恋爱。那时候,村里没有兴起什么自由恋爱之风,都靠媒婆说媒。可自己还是在继续在看戏中,让秀花后来成了自己的妻子。而自己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不用媒婆说媒,却能结果秦晋之好的新人。
后来,好巧不巧,他的大儿子,也在假期去村里看戏时,和做义工的邻村姑娘——巧儿,一见钟情,自此开启了自由恋爱。所以,作为村支书,一年不为村里演几场戏,会非常遗憾,会觉得对不起选自己一票的那些群众。
在看戏这件事上,有时候,他也会这样想:演戏是好事,乐呵乐呵看似为本村人所演,但一人乐不如与众乐,外村人也很欢迎,可总不能拿外村人的人数撑自己门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村支书想到这儿,又重重叹了口气。
在这不断叹气的声中,村支书又想起近些年网络上的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反复咀嚼了这句话后,村支书开始行动。他先是和班子成员开会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大家的意见,接着,逐村一户不剩做调研。问他们想看什么剧种的戏,想看什么内容,什么时候看。对不在家的住户打电活,调研在外打工的人对村里演戏的态度和期许。因为群众的合力,才是村里发展的动力源。在一番精心全面的调研之后,他终得所愿。原来村里的人都很喜看戏,只是抽不开身。在演戏的时间安排上,他们都希望能错过农忙,放在传统的节假日,这能让自己尽孝心,也能和家人一起看戏。这样的看戏意义将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有这第一手资料,村支书开始分工行动。他先把村民想看戏的剧种与县文化部门沟通,这也是想获得上级最大限度的支持。因为这一千多人口的村子,看似不大,却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分别被两个县区管辖过,一部分自然村村民喜欢看蒲剧;另一部分自然村的喜欢看豫剧,而上了年纪的人啥剧都爱看。在他们眼中戏剧博大精深,教育意义不可估量。当然,村里依靠演戏也想为振兴乡村注入活力!
经过村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在县文化部门的审核和推荐下,演戏的剧目定了,时间也定了,最主要的是请戏也没有花什么大价钱。但村委更有自己都考量,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花在看戏人身上。那就是要让看戏的人能免费吃几天豫西本地的特色大锅饭——杂烩菜,且管饱吃,足量供应。接下来他们便组织村里的造厨能手,回乡大学生,有组织能力的人,号召他们积极参与演戏期间的义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摘菜,切肉,做大锅饭,维持秩序等等。当然,村里人也积极的把自家的凳子贡献出来供看戏者使用。用村支书的话说,以后演戏就一定要让看戏的人,能看美,吃美,还让他们有一种如家的感觉。没想到这一举措,被一些人发到了网上,结果又是好评如潮。
其实,村戏在这暑期上演,恰巧村里的创业青年们所种的西瓜、仙桃、李子和大枣也开园了,看戏的人在看罢戏之后,都不约而同如赶趟儿般,走进了他们喜爱地鲜果乐园,拎着大兜小兜出出进进,欢声笑语不亚于演戏结束后的会场热闹场景。
小村一下子火了,到处洋溢着豫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味,人间烟火味。因为这戏,避开了农忙,选在暑期的周末,这次看戏的人不但拖家带口,还捎带着亲戚朋友,有点像过年。人们看罢戏,便去吃可口的大锅饭,在村里转转,或在村里买农产品回城,或开始窜亲戚。还有的干脆拖家带口住下来,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摘花椒、打酸枣、给玉米追肥。一切都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几天下来,大家都说这次演戏的效果远超所有人的预期。当然最高兴的还是犹豫着要不要出去打工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种的果树,种的西瓜,赚得盆满钵满,大家想着扩大种植,有的已打算返乡回来搞特色种养。当然,村支书比任何人都高兴,意想不到的惊喜是村里的一位年青后生,在回来看戏时给村里带回了新的大投资项目。谁说土地不生金,村戏就是一场场充满希望的生金戏,要年年演下去。村支书在台上说完这话,大家都一个个伸出了大拇指,一个个大大的“中“声开始响彻会场!
咚锵锵,咚锵锵……又一场大戏在几千人期待的炽热目光中开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