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一个叫做日月星的寨子(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宁静】一个叫做日月星的寨子(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4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发表时间:2025-08-09 21:38:58
摘要:散文聚焦黔东南同名苗寨,以“日、月、星”为线索,串联起记忆与现实,见证荏苒时光里一座寨子的变迁。

往黔东南的大山里走,过了榕江,路就开始绕山而行。虽然七转八弯得我晕乎乎的,但心里惦念的“日月星”还是那般明亮。“日月星”不是天文学上的日月星辰,它是一座山寨。
   迷迷糊糊中,听到司机师傅说,快到日月星了。我连忙扭头看向车窗外,山尖尖上飘着白云,云缝里漏下点一束束光,落在梯田上,光影斑驳,天地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司机师傅把方向盘打了个满圈,接着一边回轮一边说,听老一辈人说日月星寨子坐落在三个山窝窝里,一个朝东晒太阳,一个朝南看月亮,还有一个朝北数星星,就得了这名儿。
   我以前来过日月星村寨,那年我才十二岁,是跟着舅舅来的。那时,都是土路颠得厉害,非常不好走,我放在背包里的饼干盒,都被颠得“哐当、哐当”直响。快到寨子时,听见有歌声,不是一个人唱,是好多人,咿咿呀呀的,调子弯得像山路,混着溪流的“哗哗”声,由远而近飘荡在山路上。
   山坳里,寨子里的木楼依着山势向上排列,黑黢黢的瓦顶盖着层薄苔,像是披了一件绿蓑衣。村口有一棵三个人才能抱过来的老枫树,树干上挂着些红布条,被山风吹得“哗啦哗啦”作响。树下坐着一个老太太,手里捏着根绣花针,蓝布上绣得是一个银月亮。舅舅蹲下来跟她搭话,问道:“这是苗绣,绣的是日月同辉吧?”老太太抬起头笑着说:“后生懂行。我们日月星的姑娘,都会绣天上的物件,太阳绣成金的,月亮绣成银的,星星绣成亮的。”她说着,从竹篮里拿出块绣好的帕子,上面的星星是用亮片缀的,对着光看,真能晃出点银河的意思。
   舅舅举着相机“咔嚓”拍照,老太太连忙摆手说:“莫拍我,拍山去。日出时,东边的山会着火;月升时,南边的溪会发光;落雨时,北边的云里能听见星星说话。”这话我记了好多年,始终不忘。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寨子里的鸡“喔喔”叫,舅舅便拽着我爬东边的山。爬到半山腰,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个穿靛蓝布衫的老汉,背着个竹篓,篓子里装着些野菌子。等到太阳从山尖尖上冒出来时,我才算懂了“着火”的意思。先是一抹红,一点一点漫开,把云染成了橘的、紫的、金的,最后“腾”地一下,圆滚滚的太阳蹦出来,把梯田照得亮堂堂的,晃得人睁不开眼。
   中午在寨子里吃酸汤鱼,木楼的火塘烧得旺,铜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屋子充满酸香味混着烟气的味道。女主人是个三十来岁的媳妇,系着绣花围裙,围裙角上绣着个小太阳。她一边添柴一边唱,调子软软的,像酸汤上的热气。舅舅告诉我,这是“太阳歌”,感谢太阳给的好收成。我问她月亮歌怎么唱,她笑着说:“等晚上,让我阿婆唱给你听,她的嗓子能把月亮唱下来。”
   傍晚往南边的小溪走去,溪水清澈,河床上布满圆溜溜的鹅卵石。岸边石头上长着青苔,像铺了层绿绒布。几个小孩在溪边摸鱼,裤脚卷到膝盖,露出黝黑的小腿。有个小姑娘举着片柳叶,放在嘴边吹,曲调悠扬。她告诉我,月亮出来时,溪水会把月光接住,像银镯子掉在水里,捞起来能戴在手上。
   等月亮真的升起来时,我才知道她说得一点不假。月光银亮亮地铺在溪面上,一片一片的,风吹过,那些银片就跟着晃,一闪一闪。溪边的竹楼里传来歌声,是那位绣花的老太太,慢悠悠的调子,轻柔得似潺潺溪水。老人家唱的是苗话,听不懂歌词,却觉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熨过,暖暖的。舅舅解释道,这是唱给月亮的歌,求月亮照看着夜里的庄稼,别让野兽糟践了。
   夜里躺在木楼的吊脚床上,听到窗外“沙沙沙”的风声,像谁在耳边说话。舅舅说,北边的山窝里,晴天能看见银河。我扒着窗户往外看,天墨黑墨黑的,星星真多啊,挤挤挨挨的,像老太太绣花针上的亮片,连成片,就成了光带,从东边的山一直铺到西边的云里。
   寨子里的老人说,星星是过世的祖先变的,夜里出来看看子孙过得好不好。采菌子的老汉指着头顶说:“你看那颗最亮的星星,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年轻时是个好猎手。”说着,他从怀里摸出一个牛角号,“呜”地吹了一声,声音在山谷里荡开。
   后来我去城里读高中,课本里说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星星是恒星,可我总觉得,不如日月星的老人们说得实在。再后来在外地工作,夜里加班到深夜,推开窗户看见天上的月亮,总想起那条撒满银光的小溪,想起老太太的歌声,心里就空落落的,像被风吹过的山谷。
   “日月星到了。”司机师傅的话,打断我的回忆。抬眼看去,路边立着块大牌坊,写着“日月星民俗文化村”,字是烫金的,旁边还有行小字“国家3A级景区”,时间真的是毫不留情,转眼村寨变景区了。
   寨子变了样,木楼刷了新漆,黑瓦亮得晃眼。村口的老枫树下,摆着一排小摊,卖银饰的、卖苗绣的、卖野蜂蜜的。摊主都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见了游客就喊,进来看看嘛,正宗的苗家特产!我找了半天,没见着那个绣花的老太太,问一个摊主,她说阿婆去年走了,她孙女在景区当讲解员呢。
   东边的山上修了观景台,铺着木地板,栏杆刷着红漆。游客举着手机拍照,导游举着小旗子喊,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日出云海”,每天早上六点半最佳观赏时间。太阳出来时,光还是亮的,可照在观景台的玻璃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倒不如当年照在梯田上的暖。
   南边的溪边修了木栈道,顺着溪水绕了一圈。溪水依然清澈,几个穿苗服的姑娘在溪边拍照,举着油纸伞,摆出各种优美造型,其中一个说,这水拍出来真好看,像p过似的
   夜里安排了篝火晚会,广场上堆着柴,旁边摆着音响。游客围着篝火跳舞,音响里放着流行歌,声音太大把虫鸣和风声都盖了。有个穿着苗族盛装的姑娘在唱歌,麦克风把她的声音放得很大,却没了当年老太太歌声里的柔劲儿。我问她会唱“月亮歌”吗?她愣了一下说,我们现在都唱《小苹果》,游客爱听。
   第二天早上,我没跟团去看表演,自己绕到寨子后头的老地方。有个老汉在劈柴,斧头“哐哐”地砸在木头上,声音跟当年的牛角号一样,能荡出回音。他说,寨子里的老人们大多搬去镇上了,年轻人在景区上班。梯田改成了观光田,种的稻子不好吃,就好看。
   离开日月星时,车子开过新修的桥,我又回头望了一眼。老枫树还在,红布条还在“哗啦”响,只是树下的老太太换成了卖纪念品的小贩。原来,有些东西,就像日月星的太阳、月亮、星星,看着是挂在天上的,其实早落进心里了。那梯田上的露水,溪水里的月光,银河里的星星,还有老太太的歌声、老汉的烟袋、小姑娘的柳叶笛,都在心里头存着,一想起,心里就亮堂堂,暖烘烘的。这大概就是牵挂吧。
   车子越开越远,日月星慢慢隐在大山深处。
  

共 26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回忆童年在黔东南苗族村寨“日月星”的经历与成年后重访时的失落对比,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变迁,抒发了对自然之美、传统文化及质朴人情的眷恋与牵挂。文中的“日月星”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是寄寓着作者对童年记忆、民族文化根脉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精神家园。以“日月星”为核心意象,串联多重意蕴,村寨名“日月星”贯穿全文,既是地理标识,又象征着自然的瑰丽和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苗绣、歌谣、篝火、梯田等民俗元素,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融入人物与场景,赋予传统文化以温度。叙事节奏舒缓,情感含蓄深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将童年趣事、老人对话、今昔场景自然融合。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情,余韵悠长。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9 21:41:57
  通过“回忆——重访——感悟”的结构,生动再现村寨的自然与人文细节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09 21:42:23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