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老牛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老牛的故事(散文) ——走出自己的神话


作者:山水一笑 白丁,2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发表时间:2025-08-10 10:58:46
摘要:集体时代,终日辛苦操劳的母亲,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将自己命运的不幸转嫁在老牛身上......

孩提时,母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五谷丰登,百姓生活的无忧无虑安闲自在。人们进进出出打扮的光鲜亮丽,连天上的神仙看了都眼馋羡慕。
   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庭叫来值星官老牛,让它汇报人间的情况。老牛说,人间的百姓衣食无忧,都在称颂您的好呢!
   玉帝想考考老牛是否当职,于是问它:“牛啊,你说人间的百姓,三吃饭一打扮好呢?还是一吃饭三打扮好?”
   老牛略一定顿,脱口而出:“当然是三吃饭一打扮好啊!”因为它觉得打扮有啥意思,吃才最当紧。
   玉帝觉得老牛撒了谎,当星很不称职,于是暴怒:“就依你。”于是人间顷刻大变样,人们终日奔波劳累,操持忙碌,就为填饱肚子。而为了惩罚老牛,玉帝把它也一脚踹下了凡间。
   “去吧,你也一起去吧!去帮人间的百姓干活去吧!”
   老牛被贬斥下凡,落了一肚子的委屈,也为人间的百姓不平。所以,每卧倒反刍,必双膝下跪,然后重重“啃”地一声。像是因后悔和受了极大的委屈而导致那口气窝在心里呼吸不上。而且两只眼睛老是水汪汪的,像幡然痛苦的泪水。
   至此,人间百姓的日子从未好起来过。老牛心里的憋屈也从未停止。
   民间还有一则关于老牛被贬下凡的版本。说是老牛代为人间的百姓上天庭向玉帝传话,由于嘴笨,把话说反了。硬生生将三打扮说成了一打扮。从此人只能心系在一颗肚子上。
   勿论如何,我对老牛和人间百姓的遭遇深感惋惜。我那时,只简单地晓得,大人们少干点活好,不必那么劳累。而三打扮是个什么样的情景,自己却无从想象。
   但是,母亲却时常抓住老牛的把柄不放,埋怨老牛嘴笨,害的人们没明没夜地跟着遭罪,她嘴上不停地数落埋怨:“一吃饭三打扮多好,偏要说成三吃饭一打扮。”她愤愤地又加一句。“老牛笨死了,怨不得受苦还挨鞭子!活该!”
   那时候,我已看过“孙悟空大闹天宫”,对玉帝长什么样也有了模糊的具象。却没能力将荧幕上的神话与传说中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尽管,冥想惩罚老牛的玉帝和荧幕上的玉帝慈眉善目,长相完全一样。但我的想象,还是被犹如天堑一般的东西阻隔了。使它们不能连成一片。在意识中,生活是被固化了的一成不变的延续。刀耕火种,世代相传。连村庄,断井残垣的凋敝,和土坯房,永远都是不倒样的。村中年轻人娶媳妇生孩子,也都是遵循老一代遗留香火相续的一套生存法则。我对荧幕上演绎的内容,以及小人书的媒介传导,从来都深信不疑,对它的真实性无可辩驳。或许,我还未到质疑的年龄。那时,我才五六岁的样子。生活输灌给我的,是朴素乃至波澜不惊的。平实中饱含了一种挚诚的亲情与友爱。我与身边的亲人,朝夕相处的村人们;与田野、丘阜沟壑、丛林野外的小动物和昆虫鸟类;都保持着一种依存的亲密关系。
   然而,我对老牛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磨难,始终念念不忘。
   剖析这一传说的历史根源,它没说的,正是百姓的心声或者是对生活的一种展望或祈愿。老牛被逐,流放人间和人一道受罪。倒不如说,那种没明没夜通宵达旦一年少有闲停的生活,让人苦闷,抓狂。这时的老牛,其形象品性,生活的经历遭遇形如那个时代的人们,默默耕作,不计酬劳得失,虽有委屈牢骚,却对经营的大集体生活,任劳任怨,仍然怀揣希望与梦想,以及始终如昨的执念与坚持,就是一种不变的吃苦耐劳的“老牛”的敬业精神。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稳步提高,积蓄的财富逐日增长,社会物阜民丰,国家繁荣昌盛。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过。
   我们可能会忘记那一代人的遭遇和难解的苦闷。因为儿时的我们并未全部经历或体验过他们历史命运的桎梏。以年龄推算,经历不及他们的几分之一。那时的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五十多天泡在集体劳动中,挣三百多个工分。一个工分好年景一毛几分钱,欠收年只合五六分,或更少。集体分红,抵扣后(如多探口粮,按现金折现),一个壮劳力一年只有十元左右的收入。寻常日子要花销。过年节,用少的可怜的收入,掰成几瓣,左支右出,什么也想买,最后什么也没买。只能抠抠搜搜地过。年节中,一挂鞭炮,两张红纸,一两斤糖块,红灯笼一挂就是年。这就是大集体时代留在我头脑中的大致印象。粮食不朗泰,不至饿着。钱上紧张,只能少花或不花,以抵消生活的拮据。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如同波澜不惊的水,平静、正面。没有太多粗口的牢骚抱怨,只知埋头苦干,期待灾旱之后的丰收。就像默守生命底线老牛,一如既往......
   母亲对生活中经历的显微变化的体验,可谓敏感、真切而细致。
   首先她饱受岁月沧桑的洗礼,固化的传统思想,以及同样被时代社会制度生活约束和禁锢的心灵。生命习性及对穷苦的认知,坚不可摧,固若堡垒。在母亲的思想中,一切像走惯的山涧小道,或与她小时所认知的生活一样没有变化,艰难延续。或一代代更其久远。而当改革开放后,土地包产到户,每年纳粮、粜粮。至多一年由于年份好,统计万斤。在那个新发年代是个什么概念?使得母亲保守陈旧的观念被彻底破防和颠覆,并让生活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惊的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至此,母亲的观念遭到新时代千变万化的不断刷新。而更大,更惊人的变化,之后像惊雷一样爆发.......
   母亲被时代的一串惊雷震的有些晕乎。沉淀一段时间后,才猛然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人及其生活,以及置身其中的社会,居然可以这样?人与所在的社会如臂使指,身段、手法更其灵活自由。节奏是那么的轻盈自如。而且,这种自由灵活,已触及全球网络,以及更纵深和多样的人类文明。
   2013年,母亲被政府很好地安置在移民新村,一处两间砖房带菜地的花园小院,宽庭院落,母亲虽上了年纪,但仍笑的花枝乱抖。“白送,这好事!”母亲这一辈子那境遇过这事。她感慨万千,实则政府也不是全程免费,村中坍圮的土房院落归政府,以旧置新,财政贴了十分之九。除此之外,新居所简单的家什,纯净的山泉自来水,电暖闭路电视之类,无线wifi一步到位,一应俱全。还有政府的暖心卡,随时招呼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政务咨询办理及其他,周到体贴细致入微,犹如儿女承欢膝下。
   不仅如此,十几年前母亲就领上了农村养老金和老年津贴,以及其他救助补贴,一年坐等收钱一万多。这回,老娘真是被社会虎人的阵势惊掉了下巴。我说,这是国家政策的红利,谁也不许推搡.......母亲拿着她的卡包,“喔喔”地,一面欢笑,一面心里美着。不是我替母亲吹嘘,一个人享受着政策红利,一面子女们往她手里塞。以她的个性,下辈子怕也花不完。
   母亲享受着富民一般的生活。生性爱美的母亲,总是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净整洁。她不像其他老人爱玩纸牌。她爱打扮爱串门,把自己捯饬的利利索索漂漂亮亮的,然后,“哗”地一锁门,出去串门去了。她好像从头学会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暇余时光。这一点,我很佩服母亲。她不会再回到之前的忧愁里打转转。
   她似乎并未忘记老牛跟她们那一代人受下的罪。也曾记得根据那样一个神话,恨怨老牛。老牛受上比人深的苦,还得平白遭她的白眼。如今,在这个美丽时代,老牛终于沉冤得雪。可是,老牛们不见了。老牛们彻底地退出了农村农耕生活。现在全是大型机械,播种、除草、收割,一个人可以同时经营管理上万亩土地。这些,母亲是知道的,甚至惊诧万分。
   有一天,我与母亲在她种满了瓜果、蔬菜与鲜花的庭院里聊天。
   母亲忽然想起了从前老牛的故事和已消失多年的老牛,突然呓语似的自言自语:“老牛可怜呀!人过穷日子,关老牛什么事!”
   母亲终于从她自己的神话中走出来了!

共 30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文章以一则关于老牛的民间传说为引,串联起几代人生活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从贫困到富强的历史跨越。作者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童年记忆中的朴素生活与大集体时代的艰辛,又通过母亲的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三吃饭一打扮”的苦日子,到如今“一吃饭三打扮”的富足生活。老牛的形象既是神话中的替罪者,也是旧时代农民坚韧精神的象征;而它的消失,恰恰标志着机械化与现代化对传统农耕生活的革新。文章结尾,母亲对老牛态度的转变,暗含了对历史的释然与对时代的感恩。全文以小见大,将个人记忆、家庭故事与国家发展巧妙融合,既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0 10:59:0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0 10:59:18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