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挑食”的母亲(散文)
【家园·人生】“挑食” 的母亲(散文)
小的时候,曾经一度以为,母亲很挑食,总是说这不喜欢吃,那也不喜欢吃!
在我幼年的时候,家里每年的口粮就是小队每年秋天按人口、劳动工分分配的粮食。那时候,小队里种的粮食作物主要就是小麦和莜麦。小麦亩产高一点,但是小队里很多小麦刚收下来就拉到粮站交了公粮。有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多种点小麦呢?后来才知道,小队也养了很多牲畜,有牛,有马,有毛驴,还有羊。而莜麦的秸秆和莜麦壳都是这些牲畜的饲料,所以还是需要大量种莜麦的。
小麦大都交了公粮,小队分口粮的时候肯定就莜麦多一点。每家每户分到家的口粮都会磨成面,家里白面少得可怜,大都留给家里的老人、小孩或者身体不好的人吃了,也就逢年过节吃一点白面食物,诸如面条、馒头等。那时候,只要是蒸馒头或者擀面条,母亲总是说:“我不喜欢吃这些,我吃莜面就行。” 但她会面带微笑看着我和哥哥大口嚼着馒头,大碗吃着面条。
再后来稍微长大点,家里养了一些鸡。夏天里,母鸡下蛋,大都会卖掉换钱,然后买煤油、布料等等。偶尔有鸡瘟就会死母鸡,但是母鸡死了绝对不会扔掉,而是褪掉鸡毛洗干净,炖一锅土豆吃了。我和哥哥,包括父亲的碗里都是仅有几块土豆,其余的是大块的鸡肉。只有母亲的碗里,也就一两块鸡肉,其余的都是白花花的土豆。我以为锅里已经没有鸡肉了,就把自己碗里的鸡肉夹给母亲,母亲就会微笑着把鸡肉又夹到我碗里,笑着说:“妈不爱吃鸡肉,妈就爱吃土豆。” 其实锅里还剩下一些鸡肉,母亲把那些剩菜留着下一顿吃,鸡肉还是会到我和哥哥碗里。
小的时候我身体弱,四岁才会走路。开始人们不懂,后来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我们村里,有人告诉母亲我就是缺钙,所以才走路晚。有知识青年告诉母亲说,鸡蛋就可以补钙。那时候在农村也没什么特别的食物,鸡蛋还要卖掉换钱,买一些日常用品。母亲做莜面的时候要烧开水和面,她会在烧水的时候给我煮一颗鸡蛋,然后剥了皮,把白生生的鸡蛋给我。我拿着鸡蛋想给母亲先吃一口,母亲也会说:“妈妈不爱吃鸡蛋,妈妈一会儿还等着吃莜面呢。”
再到后来,小妹出生了,村里也实行了包产到户,家家户户也都养猪了,可是养的猪还是会卖掉换钱,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买一些猪肉。老家很冷,冬天基本家家户户都是吃炖菜,炒菜上桌容易凉得快。过年的时候炖菜里面就会有一些肉,吃饭的时候也是每人盛一碗菜,不会用大盆或者大盘盛菜。母亲总会把她碗里的肉夹给我和哥哥,还会念叨着:“猪肉炖的菜就是好吃。”
所以,那时候,每次遇到自己不爱吃的饭菜,我和哥哥就会瞪着眼看饭,诸如莜面馈垒、玉米面窝窝等,妈妈就会和气地和我们说:“小孩子不能挑食,只有吃饱了才能长大长高。” 我却在心里嘀咕,可妈妈也很挑食呀,白面、鸡肉、鸡蛋、猪肉,妈妈都不爱吃,还不允许我们挑食!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虽然生活富裕了,可是家里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了。原先的小房子已经不够我们一家五口人居住了,父亲母亲每天盘算着翻盖房子。我和哥哥都上学了,学费、文具、书本都需要钱,我和哥哥的衣服也不能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了,尤其哥哥最喜欢上蹿下跳,一年两三双新鞋都穿不到头。即使家里生活有所提高,母亲还是 “挑食”,原先不爱吃的馒头、面条又比饺子好吃了,除非过年过节,平时家里包点饺子都给劳苦重的父亲和我们兄妹三人吃了,她自己会擀一碗面条津津有味地吃。即使是过年过节,家里的剩饭剩菜都是父亲母亲打扫,母亲会烙馅饼、包饺子给我们兄妹三人吃。
我们逐渐长大,在家的日子逐渐减少,上中学就开始住校,后来打工更是一年回不了几次家。随着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家里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不再 “挑食” 了,鸡肉也吃,猪肉也吃,鸡蛋也吃,馒头、面条、饺子也都喜欢吃了,可是她却吃得很少了,总说消化不动,吃点就在胃里搁着。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可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沉甸甸的,总在想着过去母亲的 “挑食”。母亲是 “挑食” 吗?不是,母亲挑出来的是满满的爱,是这些爱,让我们兄妹三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家的温暖和爱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