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清虚洞(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宁静】清虚洞(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6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4发表时间:2025-08-10 17:32:56
摘要:大方清虚洞,有名的天生桥,天然氧吧,自由露营避暑地,目前人满热闹。


   从大方县城往南走十里,柏油路跟根细绳子似的,绕着坡地缠了几道弯,就看见那道山口子了。不是硬生生劈开的,倒像老天爷张了下嘴,把山肚子里的模样漏出来一半——这就是清虚洞。
   站在洞口底下抬头看,天被切成个不规矩的菱形,云彩打这儿过,都得慢点儿。石壁是青灰色的,让雨水洗得发亮,凑近了能摸到密密麻麻的小坑,跟老人家脸上的皱纹差不多。有水滴顺着石头棱往下掉,“嗒、嗒”砸在岩脚的水洼里,回声在洞里荡来荡去,像谁在远处敲空木头。
   洞里的路是青石板铺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带潮气的风从后脖子钻过来,凉飕飕的。抬头看,那道天生桥横在头顶,四百米长的石头梁子,看着就沉。老辈人说,这桥是盘古开天地时没拿捏好劲儿,一斧子劈出来的;后来听庙里的师父讲,是观音菩萨路过,见山里人翻山难,顺手搁了块石头。不管咋说,站在桥底下,总觉得头顶压着千百年的日子,脚底下的石板都在轻轻颤。
   靠里侧的石壁上,有几处模糊的刻字。借着天窗漏下来的光瞧,能认出“道光六年”这几个字,旁边还有些歪歪扭扭的人名。那年月不太平,山里人凑钱在洞顶垒了营盘,有土匪就躲进去。石头墙根还在,半人高,长满了青苔,像圈没系紧的裤腰带。墙根有烧火的黑印子,准是当年这儿挤满了人,烟袋锅里的火星子在黑影里忽明忽暗,女人怀里的娃哭累了,靠着石壁就睡着了。
   佛庙在洞口的右边,房檐翘起,青瓦覆顶,一些野草从瓦缝中长出,一副沧桑老旧的样子。这座寺庙修建于民国三年,木头都发黑了,门板上的红漆早掉光了,露出木头的纹路,倒比新漆看着顺眼。庙里供着石头凿的观音像,眉眼让香火熏得有点儿模糊,但看上去还是透着一股温和劲儿。庙里的住持说,当年修庙时,附近的人扛着木料往洞里赶,天不亮就动身,路滑,有人摔了跤,爬起来揉揉膝盖接着走,那种虔诚劲,如今不多见了。
   洞里头有片水潭,暗绿色,像块没磨亮的玉。水滴进去,波纹一圈圈荡开。潭边石头上,有人用红漆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八卦图,风吹日晒的,漆皮卷了边,有点像一朵开败的花。有回赶上下雨,洞里雾气腾腾的,站在潭边看,石钟乳的影子投在水里,像水草在动,恍惚觉得水底下藏着另一个洞,里面也有人影晃悠。
   来这儿的人,多半是冲那道天窗。八十米长的口子,把天光一股脑灌进来,在地上投块亮斑,时辰不一样,斑的模样也变。大清早是长条形的,像块被太阳晒暖的布;晌午就成了圆的,把菩萨像罩在里头,连香灰都看得清清楚楚;傍晚最妙,光变成金红色,顺着石壁流下来,把那些钟乳石染成琥珀色,有人说跟老祖宗留下的玉如意一个样。
   洞口空地上,总坐着个老太太,七十多了,穿件蓝布褂子,手里攥着蜡刀在布上划。她的蜡染图案都是洞里的样子:天生桥的轮廓、滴水的石笋、潭里的影子,还有那道天窗。问她咋记得这么清,她说打小就在洞里耍,那会儿庙还新着呢,和尚给她糖吃,让她别碰供桌上的碗。现在她天天来,摆个小摊,卖些染好的手帕,五块钱一条,有人还价,她就笑笑,说这布上的水纹,是洞里的水滴出来的,贵不了。
   顺着洞边的小路往上走,有片坡地,种着玉米和洋芋。地埂上的野花,紫的白的,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站在坡上往下看,清虚洞像块嵌在山里的玉,洞口的人影小得像蚂蚁。有炊烟从附近的村子飘过来,淡青色的,跟洞里的雾气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仙境。
   去年秋天再来,正赶上庙里做法事。和尚们穿着灰布僧袍,围着香炉转圈,念经的调子慢悠悠的,像洞顶滴下来的水。香客里有白发老人,捧着供品,膝盖一弯就跪在蒲团上,嘴里念叨着啥,声音轻得如同蚊子飞过。我站在旁边看,听着诵经声混杂着滴水声,忽然觉得这洞像个大肚佛,把人间的喜怒哀乐全装进去了。
   走的时候,天快黑了,天窗的光变成淡紫色。老太太收拾摊子,把没卖完的手帕叠起来,放进蓝布包里。她说明天还来,洞里的水滴着,她的布就染着,都是过日子的事儿。我往车上走,听见她在身后说:“有空再来,洞里的菩萨记着你呢。”
   车开出去老远,回头看,那道山口子还在。风从车窗钻进来,带着洞里的潮气,还有点香灰的味儿。想起小时候,奶奶在灶前说,老物件都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记着你。清虚洞大概也是如此,它记着道光年间的营盘、民国的佛庙、老太太的蜡刀,也记着每个来过的人。
  

共 1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清虚洞为载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洞中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积淀。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清虚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融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展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散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将个人的观察、体验与历史的痕迹相结合,使得叙述更加生动和真实。对清虚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细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石壁上的小坑、水滴的声音、佛庙的破旧、老太太的蜡染等,这些细节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场景。文章语言质朴,既有乡村生活的自然气息,又不乏文学性的表达,形成独特的风格。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17:33:48
  清虚洞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洞穴,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象征,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所在。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17:34:47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