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龙场里的王阳明(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龙场里的王阳明(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26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发表时间:2025-08-10 22:18:44
摘要:阳明洞,心学之地。王阳明,心学开辟之师。

龙场是一个古地名,就在贵阳西北三十多公里的修文县境内。虽然以龙字打头,但并非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开地,然后当王阳明的名字与龙场悟道联系起来时,这里大名鼎鼎。
   我站在龙场的山洞前,山风扑面,心情倍感激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洞不深,像是在大山的肚子上开了一个口子,风呜呜地从洞口穿过去,回响在山谷里。进入洞内,青黑色的洞壁渗着湿气,摸上去滑溜溜的,也水漉漉的。洞壁上有些凹凸不平的地方,传说是当年王阳明刻的字,风风雨雨五百年过去了,谁还能认得那些深浅不一的笔画。
   在贵阳当地,人们管这山洞叫“阳明洞”。说五百年前,有一位贬官,从京城一路颠到西南的深山里,就住在这山洞里。当时的龙场,还属于蛮荒之地,山里毒虫瘴气不说,语言不通,连说话都听不懂。这人却不恼,白天跟山民一起砍柴种地,晚上就坐在洞里,对着石壁发呆,有时候会突然拍着大腿笑,笑声在山洞里回荡,愈发显得山洞里的清冷与孤寂。
   后来才知道,他笑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人就是王阳明。来龙场之前,他在京城的监狱里挨过打,在流放的路上遇过劫,心里憋着太多想不通的事: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反倒越活越糊涂?某个冬夜,大雪封山,王阳明裹着破被子坐在洞里,听着外面肆虐的风雪声,反思人生走过的路,忽然就想透了——“心外无物”。
   这话听着玄,其实并不复杂,简单得很。就像你站在山洞口,看见风吹树摇,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树在动,是你的心在动。当地山民听不懂这些,也悟不透这些深奥的哲理,却都喜欢跟王阳明聊天。谁家里夫妻或是邻里闹了矛盾,谁家地里的收成不好,都愿意来找他说。王阳明也不支招,更不会授人以鱼或渔,就坐在石头上专注地倾听。常常是听着听着,对方自己就笑了:“先生,我好像明白该咋办了。”
   如今洞口修了石阶,收拾得干干净净,怕游客摔着,或是有啥闪失。石阶旁边有一棵老松树,枝桠歪歪扭扭地探向洞口,就像在洞口搭起一个凉棚,夏天遮蔽得非常阴凉。老松树下有一张石桌,据说是王阳明当年看书的地方,桌面被磨得光溜溜的,都能照见人影,阳光透过松针洒下来,照得石桌斑驳斑驳的。有游客坐在石凳上,学着古人的样子,双目紧闭,摇头晃脑,脸上会晃出细碎的光斑,倒真有几分“心定”的意思。
   龙场现在发展成了特色小镇,街面上铺着青石板,两边的房子是黑瓦白墙,古色古香,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挂着红灯笼。上了年龄的人坐在门口编竹篮,动作娴熟,竹条在手里噼啪作响,上下翻飞。看见游客经过,会笑着递上热茶,茶叶是山里采的野茶,泡在粗瓷碗里,叶片打着旋儿往下沉。喝一口,先是苦,后是甜,很像王阳明的人生,其实也像大多数人的人生。
   镇上重修了“阳明书院”,翘角飞檐,十分壮观。推开那扇朱红的大门,“吱呀”一声,把个幽静的氛围拉得满满的。书院院子里有一口井,清澈见底,天气晴好时,能映出天上的云。讲解员说,这井是当年王阳明和山民一起挖的。那会儿这地方干旱缺水,大家就一起凿井,一凿就是三个多月,终于凿出了水。讲解员说:“王阳明先生说,这井是凿出来的,但这水是心里的劲儿引出来的。”王阳明是否这么说过,无法考证,但理就是这个理。
   书院的教室里,摆着十几张木桌,桌上放着毛笔和宣纸。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让孩子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写“知行合一”四个字。小孩子握笔的手歪歪扭扭,墨汁滴在纸上,却写得格外认真。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写着写着问妈妈:“娘,‘知行合一’就是说到做到吗?”妈妈笑着点头。
   离龙场不远的玩易窝,是个更小的山洞,据说王阳明早年在这里“格物致知”。所谓“格物”,就是对着一物一事琢磨道理。他曾对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看得眼冒金星,也没看出啥名堂。后来才明白,道理不在竹子里,在心里。如今,这个山洞前种了一片竹林,竹叶“沙沙”,偶有泛黄的叶子打着漩落下。年轻人坐在竹林里看书,看累了就抬头望竹梢,望到云卷云舒,忽然就笑了,大概是也琢磨出点啥了,这大概就是悟道。
   当地的老人,不管认不认识字,都能说几句王阳明的故事,这成了此地一景。说他当年教山民读书,不是让他们考功名,是让他们明白“人人皆可成圣”。哪怕是砍柴的、种地的,心里都有杆秤,知道啥是好,啥是坏。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豆腐,豆子泡得足,磨得细,从不掺假。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实诚,他咧开嘴笑:“王老先生说的,心要干净。”
   现在去龙场,可以吃到“阳明宴”。其实,就是当地的家常菜,无非是蒸腊肉、炒野菜、豆腐圆子,还有一碗杂粮粥。菜盛在粗瓷大碗里,量大,别有一番风味。饭店老板说,这些菜都是当年王阳明常吃的,他说“食不求饱,居不求安”,重要的是心里踏实。吃着饭,听着窗外的鸟叫,看着远处的青山,想明白了为啥那么多人念叨王阳明,他说的道理,不就藏在这一粥一饭里,藏在寻常日子里嘛。
   有一次,我碰到一位从浙江来的学者,背着包,在阳明洞前整整站了一上午。他说,自己研究阳明心学三十年,跑了好多地方,还是觉得龙场的气氛才是做论的地方。他说:“你看这山,这洞,这水,都显得粗笨,却透着股清亮。就像先生说的‘心即理’,道理不用找,就长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说完他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记下洞前松树的样子,风的声音,还有自己心里的念头。
   傍晚的龙场,景色最美。夕阳把山染成金红色,炊烟从屋顶冒出来,随风飘散。暮色渐浓时,书屋的灯亮了,灯光从窗户里透出,仿佛能看见屋里有人踱步,他的身影投在墙上,长长的,像个巨人。似乎能听见五百年前的咳嗽声、翻书声,还有朗朗的笑声。那笑声不狂,不傲,带着点释然,像一块石头落进水里,荡开一圈圈涟漪,把心里的浮躁都荡没了。
   附身捡起一块山石,石头不奇,不俊,就是块普通的青石,却沉甸甸的。就像王阳明的那些话,听着简单,琢磨起来,却能压得住心里的慌。其实,无论走多远,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龙场的风,书院的井,竹林的声,还有坐在洞里想通道理的人,都留在大山深处。但有些东西可以带走,那就是心里那点透亮,那份踏实,那股“说到做到”的劲头。
   往后的日子里,遇到想不通的事,就会想起龙场的山洞,就会想明白为啥那么多人对龙场、对王阳明牵肠挂肚。他不是个遥不可及的古人,就像一位住在心里的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带着苦甜的野茶,让你慢慢品,慢慢饮。
   龙场这地方,来过一次,终生难忘。
  

共 25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记叙描写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故事,通过对阳明洞及周边环境、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的觉醒与实践的统一。今交织的叙事,将王阳明的人生智慧与当代人的生活体验相联结,传递出“从内心寻求答案、在平凡中体悟真理”的哲学启示,以及对“人人皆可成圣”的精神价值的认同。以景喻理,情景交融:通过对阳明洞的青石板、渗潮洞壁、老松树,以及龙场小镇的黑瓦白墙、野茶、竹编等意象的细腻描写,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融入具体景物中,使“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理念具象化。细节生动,富有画面感,语言质朴,哲思深刻,余韵悠长。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1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23:40:32
  将五百年前王阳明的龙场经历与当代游客的体验穿插叙述,通过“石阶修茸”“书院重修”等细节,展现阳明心学的当代影响,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凸显思想的永恒性。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10 23:40:54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