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棉花云朵下的希望(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棉花云朵下的希望(小说)


作者:亦 凡 布衣,353.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1发表时间:2025-08-10 23:13:16
摘要:“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了那破冰的年代


   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凤凰山。桂武寒假归来,带回了省城的气息和更广阔世界的风声。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股暖流也悄然浸润着这个山村。桂武的家,成了冬日里最热闹的去处,他口中的大学见闻和外面世界的点滴变化,像破土的嫩芽,给闭塞的山村带来了新鲜空气和朦胧的希望。
   正月初九,玉皇庙会。金然的爹娘特意借逛庙会来看望女儿一家。桂武三十岁考上大学,早已是方圆几十里的美谈,让老两口脸上有光。更让他们心头热乎的是,戴了多年的“帽子”终于摘掉了,腰杆似乎也挺直了些。
   一进院门,就看见桂芝正带着一周岁的儿子侯健,逗弄着蹒跚学步的桂欣和桂喜。金然在灶台前忙碌,手上沾着面粉,脸庞红润,眼神明亮,正和桂芝说着家常。虽然独自带着双胞胎操持家务,但她身上那份沉静坚韧的力量,比从前更甚,这是生活磨砺出的光彩。
   堂屋里烟雾缭绕,一群人围着桂武。唐明急切地问:“桂老师,听说安徽那边,地都分到户了?真的假的?”
   “文件上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桂武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中央已经在试点推广了!把地交给农民自己种,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桂芝从灶房探出头,带着一丝疑虑:“哥,这消息……能作准吗?”
   “千真万确!”桂武肯定地说,语气中带着对妹妹的促狭,“三中全会刚开完,白纸黑字写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农村体制是板上钉钉的事!你这党员干部,可得带头学习新精神啊!”
   “桂老师,那……那咱农民以后真能有奔头了?”唐明推了推用胶布缠着腿的眼镜,声音有些发颤。高考落榜的阴影,似乎被这消息冲淡了些。
   屋里顿时炸开了锅。兴奋的拍腿声、难以置信的摇头、七嘴八舌的追问交织在一起。
   “这……这不是要搞单干,走回头路吗?”一个沙哑而凝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老支书唐金桥拄着拐杖,驼着背,眼神却依然锐利。他刚从庙会回来,就听到了这“惊雷”。
   听到老支书的话,四五事件平反后,刚刚考上地区农学院的才利。连忙扶老人坐下:“老支书,这不是单干,是责任制!土地还是集体的,只是经营方式改了,更能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才利胸前“朝阳农学院”的校徽熠熠生辉。
   “哼,说得好听。”唐金桥的拐杖重重杵在地上,“这不就是单干吗?我们搞了几十年集体化,现在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说变就变,老百姓经得起几回折腾?”气氛瞬间凝滞。
   金然适时端来热茶:“叔,您喝口茶暖暖。桂武也是把听来的政策说说。”
   老支书摇摇头,疲惫中带着忧虑:“丫头,我不是冲桂武。我是怕啊…这政策一阵风似的,最后吃亏的还是咱泥腿子。”
   这时,金然爹也叹了口气附和道:“是啊,可别变来变去,真回到旧社会就糟了!”众人这才发现金然爹娘不知何时已站在一旁,寒暄几句后,乡亲们便识趣地陆续告辞了。
   桂武爹兴冲冲地从庙会回来,拿着几串红艳艳的冰糖葫芦逗弄三个小娃,引得他们咿咿呀呀地伸着小手。
   桂武爹看到金然爹娘来了,赶紧说:“亲家,怎么在庙会上没看见你们呐?”
   金然娘笑着说:“我们想外孙们了,就直接来家里了!”
   “亲家赶紧尝尝我炒的花生,香不?”桂武爹乐呵呵地捧出两捧花生放在桌子上,喜形于色地说,“今天庙会可红火了,我这小买卖就卖了三十块!”
   金然爹赞道:“老哥好手艺!是个做买卖的人!”
   “小打小闹!”桂武爹嘴上谦虚,脸上却放光,“如今庙会上连化肥农药都有人卖了,我买了点,开春自留地用。这在以前,供销社都紧俏着呢!”
   留下来的唐明接话:“大伯,报纸上说了,要搞活农村集市呢!您这买卖以后指定更红火!”
   才利也点头:“是啊,现在不割‘尾巴’了!”
   金然娘听着,脸上却浮起忧色:“才利,可不敢瞎说,别刚刚好了伤疤忘了疼!桂武啊,你在外头也少议论这些,家里老小都指着你呢。”
   桂武、才利、唐明相视一笑,应承着:“娘,放心吧,我们都心里有数。”转头又去逗弄那几个争糖葫芦的小家伙,看看他们三个谁能舍得给他一颗糖葫芦吃。
  
   二
   年后,春风刚吹绿山坳,县里选定凤凰山村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公社王书记亲自找到唐金桥。
   “老唐啊,这个头,得你带。”王书记开门见山。
   不料老支书沉默良久,缓缓摇头:“老王啊,我这把老骨头,思想转不过弯了。看不准,不敢带,怕带歪了路,对不起乡亲们。”他摩挲着拐杖头,神情复杂。
   王书记看出他的顾虑,拍着老支书的肩膀说:"老唐啊,你这思想可得转变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开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责任制是中央的决定,咱们得跟上形势。"
   老支书沉默了一会儿,长叹一口气:"王书记,我想这支书的担子…该交给年轻人了。”
   王书记看着老支书沟壑纵横的脸和微驼的背,明白这个从合作化时期一路走来的老伙计,内心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和挣扎。于是安慰道:“慢慢学习适应,再说了你交给谁呀!”
   “村支部委员兼妇女主任桂芝当书记就挺合适,高中毕业生唐明在学校入了党,也可以进支部兼任民兵连长。”老书记好像早有打算,一下子就说出了接班人。
   王书记沉默了一会儿,拍了拍老支书的肩膀:“好,你的意见公社党委可以考虑考虑。不过,在正式决定前,这责任制怎么搞,还得你帮着拿拿主意。”
   不久,公社党委批复下来:桂芝接任村支书,唐明任支部委员兼民兵连长。消息传出,村里炸开了锅。“女人当家?”质疑声此起彼伏。
   桂芝回到家,栓宝正坐在院子里,灵巧的手指在麦秆间翻飞,编织着草帽。那条在修水库时失去的腿装着假肢,限制了他干重活,却也让他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编织手艺,他的草编品在外贸站总能评上优等。
   “当上支书了?”栓宝头也没抬,语气平淡。
   “嗯。”桂芝蹲下帮他整理麦秆。
   “一个女人家,揽这苦差事……”
   “女人怎么了?”桂芝打断他,声音不大却坚定,“现在国家都号召妇女顶半边天!再说,搞责任制,正是咱家翻身的机会!”她顿了顿,语气柔和下来,“我去跟爹说一声。”
   找到爹时,他正在厨房挥动大铁铲,翻炒着花生,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六十多岁的人,腰板依旧挺直。
   “爹,我当支书了。”桂芝提高声音。
   爹翻炒的动作顿了一下,没回头:“唐明来买花生时说了。”他抹了把汗,“你…打算咋弄?”
   “我想带头搞责任制!”桂芝目光灼灼,“咱家有您这老把式,栓宝的手艺,还有您的炒货,只要政策稳,咱家肯定能翻身!”
   爹放下铁铲,眉头紧锁:“你想清楚了?万一…政策又变回去…”
   “王书记说了,这次是中央下了决心的,三中全会定了调子,要一心一意搞经济!”桂芝语气坚决。
   爹盯着锅里噼啪作响的花生,沉默了许久,终于重重叹了口气:“行吧……你是支书,你当家。”
  
   三
   春耕时节,凤凰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划分责任田那天,像赶大集。桂芝、金然和爹商量好,两家(桂武户口已迁出,无地)的地划在一起,便于互助。最终,金然和爹带着桂欣、桂喜,桂芝和栓宝带着侯健,两家分到了近十亩地。桂武爹看着划好的地界,咧嘴一笑:“得,咱两家合成了半条驴腿‘互助组’了,老的小的齐上阵!”
   地分了,种什么,成了农民的自由。桂芝力排众议:种棉花!爹曾是生产队的技术员,种棉一把好手。可多年没种,连种子都难寻。金然灵光一闪,想起在地区农学院的才利。一个电话过去,才利很快搞到了学院试验成功的1号良种棉籽。有了种子,桂芝家将近十亩地,全部种了棉花。
   “桂芝,你疯啦?”唐二婶惊得瞪大眼睛,“不种粮食,喝西北风啊?”
   桂芝信心满满:“二婶,我爹是种棉好手!一亩棉花的收益能顶三亩粮!再说,现在有钱还怕买不到粮?”
   桂芝爹确实不负“高手”之名。从整地、播种、间苗到打花叉、除虫,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别人家的棉苗蔫头耷脑,他家的绿意盎然;别人的棉桃稀稀拉拉,他家的压弯了枝头。村民来取经,他总说:“庄稼一枝花,全靠人当家。棉花更是娇贵,功夫不到家,它就不给你好脸色!”
   这话一点不假。种棉花的精细程度远超种粮。桂武爹成了总指挥,金然和桂芝是主力。栓宝腿脚不便,在家看护侯健和桂欣桂喜,成了称职的“孩子王”。打花叉是关键,金然和桂芝起初常犯错,没少挨爹的“训斥”。到了棉铃虫肆虐的季节,姑嫂俩背着沉重的喷雾器,顶着烈日和药雾,在棉田里穿梭。肩膀磨破,手臂被棉枝划出血痕,农药熏得头晕恶心,吃不下饭。
   桂芝累得直不起腰时对金然苦笑:“嫂子,以前在生产队干十年,也没觉得像这一年这么累过!”
   金然擦擦汗,望着绿海般的棉田,眼神明亮:“生产队干活是干分派的活,现在满眼是干不完的活,累是累,可这累,是为了自己家,值!”
   金然的话让桂芝想到上次会上王书记讲的:什么叫责任制,农民的利益与个人劳动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时,劳动就成了自觉的行动。
   桂武暑假回来,看到金然晒得黝黑却精神焕发,桂芝瘦了一圈却干劲十足,爹虽疲惫却眼神有光,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欣慰。他利用所学知识,帮着查资料,建议更科学的农药除虫配比,还帮着栓宝琢磨草编的新花样。才利也没袖手旁观,带着学院的技术员,来现场指导,临走时还带回一些土壤搞研究搞实验。
   金秋十月,桂芝家的棉田成了凤凰山最耀眼的风景。雪白的棉絮堆积如山,像一朵朵蓬松的云彩落在晒场上,引来全村人啧啧称奇。
   老支书唐金桥也来了,他捻起一团棉絮,仔细看着,良久才问:“这一亩…能有多少?”
   “三百多斤,只多不少!”桂芝爹的声音里透着自豪。
   老支书看着满场“白云”,又望了望远处连绵的棉田,深深叹了口气:“服了,真服了。我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样的收成。这比生产队时翻了一番……看来,是我这老脑筋跟不上趟了。”
   棉花卖了好价钱,加上栓宝草编换回的外汇券和爹炒货的收入,年底一算账,竟有两万多元的存款!
   “两……两万?!”栓宝数钱的手都在抖,声音发颤,“做梦都不敢想……”
   桂芝眼圈也红了:“这下好了,爹的老寒腿能好好治治了,给你买辆轻便的三轮车……”
   话音未落,唐明气喘吁吁跑来:“桂芝姐!快!县里来通知,要抓‘万元户’典型,点名让你去县里做报告!”
   桂芝脸上的喜色瞬间凝固。还没等她开口,爹猛地从里屋冲出来,脸色煞白,声音都变了调:“不能去!绝对不行!”
   “爹?”桂芝和唐明都愣住了。
   “大叔,这是大好事啊!全县干部都来听你介绍经验呢!”唐明不解。
   “好事?”爹的声音带着惊恐的颤抖,“五八年,我家多养了两头猪,当了典型,结果呢?猪全归了公!六四年,自留地收成好,上了光荣榜,没两天自留地就给收了!这才刚喘口气,露了富,枪打出头鸟啊!下次运动一来,咱家就是活靶子!”他死死抓住桂芝的胳膊,仿佛一松手女儿就要被拖走批斗。
   那一夜,桂芝辗转难侧。栓宝轻声说:“爹是吓怕了。那些年,割‘尾巴’,割怕了…”
   桂芝望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想起爹断断续续讲过的往事:土改时,多亏爷爷为给老爷爷治病卖了两分地,才划成上中农,不然他们家也是地富反坏右了;爹因为有手艺,常被指指点点,“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随时悬在头上……几十年的动荡,已将“怕变”“怕富”的恐惧刻进了骨子里。
   第二天一早,王书记亲自登门。爹躲在里屋不肯出来。
   “桂芝,”王书记语气诚恳,“老人家的顾虑,我理解。但这次真的不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转折,中央明确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让老百姓富起来!不会再搞过去那套运动了!”
   桂芝咬着嘴唇:“书记,我不是不想去,是怕爹…急出个好歹。”
   王书记沉吟片刻:“我跟老人家谈谈。”
   没人知道王书记在里屋跟桂芝爹说了什么。两个多小时后,门开了,爹的眼睛红肿,走出来,哑着嗓子对桂芝说:“…去吧。小心点说话。”他依然拒绝同去。
  
   四
   去县里那天,桂芝穿上金然帮她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衣裳,栓宝特意为她编了一顶别致的新草帽。全村人几乎都来送行,连老支书唐金桥也拄着拐杖来了。
   “桂芝,”老支书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复杂却带着鼓励,“好好讲,给咱凤凰山…争口气。”
   站在县礼堂明亮的灯光下,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闪烁的相机,桂芝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膛。她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仿佛握着全家的希望和父亲的恐惧。她开始讲述,讲凤凰山的变化,讲责任制带来的活力,讲自家如何靠种棉、副业成为万元户……
   “……说实话,站在这里,我心里也打鼓。我爹坚决反对我来,他怕,怕政策会变,怕好日子是昙花一现。”桂芝的声音微微发颤,却异常清晰,“他怕了几十年!但我想用我家这十亩棉花告诉大家,也想告诉我爹:这次真的不一样了!党的政策就是让咱农民甩开膀子干,靠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这好日子,才刚刚开头!”
   雷鸣般的掌声瞬间淹没了礼堂。县长激动地走上台,紧紧握住桂芝粗糙却有力的手:“桂芝同志!你说得好!你就是农村改革的实践者,是新时代农民的代表!”
   回村的路上,桂芝的手一直摩挲着那张县长亲手颁发的、印着鲜红大印的“万元户”奖状。路过集市,她买了爹最爱吃的芝麻糖,给栓宝买了套新编草工具。
   村口的老槐树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翘首以盼。桂芝跑过去,把奖状和芝麻糖塞到爹手里:“爹!县长亲口说的,政策不会变!让咱们放心大胆地干!这是奖状,发给咱家的!”
   爹的手颤抖着接过奖状,久久说不出话来。夕阳的金辉映照在他那沟壑纵横沧桑的脸上。半晌,他才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泪光闪过,喃喃道:“回来就好,平安回来就好!”
   桂芝挽起爹的胳膊,朝着被晚霞染成金色的家走去。晒场上,雪白的棉花堆在暮色中,像一片片承载着踏实希望的云朵。桂芝知道,这棉花云朵下的希望,已经深深扎根在凤凰山的土地里,也稳稳地落在了像爹这样的老农民心坎上。属于他们的好日子,真的开始了。
  

共 56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初期的凤凰山为舞台,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改革浪潮中普通农民的生存图景与心灵蜕变,是一部充满时代温度与生活质感的作品。小说的核心魅力在于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它没有宏大的历史铺陈,而是聚焦桂芝一家的日常:从庙会上的政策争论,到分地时的互助盘算;从种棉时的精细劳作,到丰收后“万元户”的忐忑与荣光。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情节,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政策震荡、观念碰撞与生活变迁具象化 ——老支书唐金桥的“转不过弯”,桂芝爹对“政策变天”的本能恐惧,桂芝作为新支书的果敢担当,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时代众生相,既藏着旧时代的伤痕,也跃动着新时代的脉搏。人物塑造极具典型性。桂芝爹的形象尤为动人,他那“怕了几十年”的颤抖,是长期政治运动在普通农民身上刻下的集体记忆;而最终接过奖状时的泪光,又暗合了改革对个体安全感的重建。桂芝则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她种棉时的坚持、面对质疑的坚定,不仅展现了农村女性的韧性,更象征着改革在基层的落地生根。老支书从抗拒到认可的转变,唐明、才利等青年的积极参与,共同构成了观念迭代的完整链条。“棉花云朵”的意象贯穿始终,堪称神来之笔。雪白的棉絮既是丰收的具象,更是希望的隐喻——从“蔫头耷脑”到“压弯枝头”,从“卖了好价钱”到“像承载希望的云朵”,棉花的生长轨迹与农民心态的转变同步,让“希望”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实相。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改革初期的“过渡感”:旧观念的惯性与新思想的冲击并存,恐惧与憧憬交织。当桂芝挽着父亲走向晚霞中的家,晒场上的棉花堆在暮色里泛着光,故事便超越了个人命运,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它告诉我们,改革的推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无数普通人的犹豫、尝试与坚守中,让希望从云端落入心田,最终扎根于土地。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1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10 23:13:54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10 23:14:13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10 23:14:52
  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改革初期的“过渡感”:旧观念的惯性与新思想的冲击并存,恐惧与憧憬交织。当桂芝挽着父亲走向晚霞中的家,晒场上的棉花堆在暮色里泛着光,故事便超越了个人命运,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它告诉我们,改革的推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无数普通人的犹豫、尝试与坚守中,让希望从云端落入心田,最终扎根于土地。推荐共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4 楼        文友:亦 凡        2025-08-11 05:53:35
  感谢编辑老师的辛勒付出和精彩解读!
作者简介:亦凡,本名郑家圣,1964年出生,山东省昌邑人。著有小说作品集《凤凰山轶事》,诗歌作品集《精灵》。
5 楼        文友:老百        2025-08-11 08:15:54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