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门前的路(散文)
(一)
我们小区门前的路可以说是见证了这一片地区的发展。现在它链接着南北东方向的三条主干道,路边有大型商场、河边休闲栈道,还修建着地铁总站,看着就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可是这里之前是一个死胡同,北面破旧的小路链接着主干道,还有一条东边的田埂路可以出去,周围是城中村、广袤的农田。
我第一次见到这条路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我们一家要搬到新建的小区,正好位于这条路的尽头。搬家当天,我乘坐装满行李的卡车前往新家。当卡车刚驶入这条路的时候,我感觉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卡车一过门口的大楼和派出所后,我看到了一片破旧的房子,路边是一条臭水沟,漆黑的污水散发着恶臭味,令人作呕。路很狭小,行人不按交通规则走路,流浪狗时不时地撞出来。我看到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不得不减速,时不时地按喇叭提醒行人注意交通安全。卡车开了一半的路,我看见左边出现了一片农田,看着延绵几公里,一点都不像是在市区。
正面倒是有一个较为漂亮的房子,门口写着电台。从它的外貌来看好像是部队的建筑。卡车开到电台前后立刻左转,然后开了大约五十米后又立刻右转,进入到一个尘土飞扬,两边都是破旧土墙的乡间小路。在它的尽头是刚盖的小区,也是我们的新家。
尽管这条路只有一公里多的距离,但是我却感觉到自己似乎穿越了三个时代。后来听说,母亲原本想按照外公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半夜三更搬过来。当然这个建议被坚信科学的父亲否决了。我想如果当年按照母亲的计划,那么我们走在路上就可能感觉像是在阴间。我这么说也不是没有依据。当时这一公里多的路只有两三盏路灯。平时晚上八点左右出门也只能看到破旧小区和民房露出来的微光,看着就有一点恐怖,更不用说半夜三更了。
刚搬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方便。除了家里的很多设备还没有弄好外,要习惯这乡间道路也需要一个过程。我记得刚搬过来的时候正值盛夏,柏油路被晒得散发出炽热的热量,走在上面,没有两下就会汗流浃背。更让我受不了的是一路上的恶臭味。除了臭水沟以外,那些农民还会施有机肥,中午时刻散发出恶臭味。不仅是农田,路边还有猪圈。有时候,我听着猪叫声,闻着猪粪味,走在路上。
除了恶臭味,还有一个东西让我害怕。那就是流浪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很怕这些流浪狗。起因是我在电视上看了很多狂犬病的科普知识。当我看到狂犬病的症状后,担心这些流浪狗咬自己后会怎么样。何况那些流浪狗还成群结队,时不时地在路边打架。有几只流浪狗还眼神呆滞,流着口水,很有得了狂犬病的样子。我看了后就会心惊胆战。所幸的是我没有被咬。不过,这些流浪狗在这里讨生活也是有风险。有一次,我还看到一条小狗的尸体浮在农田的蓄水池中,苍蝇在上面满天飞。我在感到恶心的同时,还同情起这条小狗的悲惨命运。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死的,只是相比被车压死的小狗相比还算好了。我听人讲有看到过一条狗的头被压扁后死在路中间的惨像。我想那是真实发生过,之前我也看到过被压扁的老鼠、流浪猫的尸体横尸在路中间的事。虽然我没有亲眼看过,但是想象那种恶心的画面就能让我作呕。
说到路上的困难的话,那还得讲洪涝。福州的梅雨季节通常会下暴雨。如果遇到那种倾盆大雨的话门口的农田就要雨水灌成湖泊了。缺少排水设施的老路就更不用说了。有几次暴雨门口的路积了很多水,宛如变成了一条河。这给我们出行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我记得有一次,我冒着暴雨回家,快到家得时候发现通往小区唯一的路积了水,像一条河。虽然我知道走过去鞋子一定会进水,但是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
当我涉水的时候,冰冷的雨水无情地进入我的鞋子中。每当遇到这种事,我脑海里面不由得想到平日里路上的果皮等垃圾,还有那些恶心的动物尸体,想到那些脏东西进入自己的鞋里面后,心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恶心。还有一次,我涉水前行的时候,旁边有一辆车不顾大家快速开过来,掀起了波浪。我全身被浇透。尽管我咒骂他,但是面对这样低素质的人,我也是无能为力。
也许是住户们反馈,过了一段后,物业也采取了行动,在可能通往小区最后一段路上放了红砖头。遇到积水的时候,我们可以踩着砖头,避开积水,尽量保证不涉水的情况下回到家。虽然简单,但是这一招还是挺有效果,只要踩得好,你就可以不用那些脏水泡脚了。开头不习惯,但是踩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仿佛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自然就成为一条路。”也许是这段经历的“修行”,我之后遇到这种石头桥可以顺利地通过。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位记者在阿富汗采访的时候,遇到只有踩河中石头才能过的小溪时走得非常吃力。当时我才意识到那几块砖头无意间提高了自己的平衡能力。
我也发现每当下暴雨或者台风来临的时候,门口那一大片农田就要被水淹。当时也同样住在小区的政治老师也在课堂上发表了同情门口那片农田的农民们的观点,觉得每次发大水都会让他们损失惨重,觉得他们太可怜了。我听到这些的时候也不由得想到元曲里面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然这种城中村的风光也并不是只有差的东西。有一些东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看到。比如说,门口的田野会在不同的季节展示不同的风貌。春天的时候,田野里的农作物万物生长。当我路过的时候,白天可以看到蝴蝶在田园上飞舞,晚上可以听到青蛙们的叫声,很诗情画意。还有一次,我竟然电台面前看到有人赶着奶牛上货车。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距离看到奶牛。与当年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水牛的时候不同,这奶牛的身材和我想象得差不多。
也许是小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很多人跑到了小区附近来做生意。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面包店。当时面包文化才刚开始兴趣,很多人并不喜欢吃面包。可是那家老板却坚持要把店开下去。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她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虽然很多人不怎么吃面包,包括父母,我还是会偷偷地去店里买面包吃。他们做的面包确实好吃。作为化学专业的专家,父亲是反对我吃三明治这些带有添加剂,对身体不好的食物,但是这无法阻止我品尝“美味”的好奇心。我经常偷偷地瞒着他买了三明治在回家的路上吃。除了三明治以外,我也会买各种零食,夏天买冰棍,秋天买板栗饼。总之,那也是一种享受。
除了餐饮外,其他店也多起来。原本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但是我也在一个同学的带动下,去游戏厅玩游戏,到路边小巷子的书店里看书,到新开的DVD租赁店里租最新的电影、电视剧的DVD,还会在成人用品店前跟同学开玩笑。在这样的欢乐中,我也渐渐地习惯了门前的这条路。
说到习惯,还有一个地方也让我记忆深刻。它就是正好位于小区到路口中间的印刷厂。每当经过那边都能听到像是印刷机开动的声音。在地理课本里面有提到现代城市中第二产业的工厂等建筑会布置在郊外。实际上,这家印刷厂是在这附近看到的唯一的第二产业相关的建筑。那印刷机不停运转的声音听起来像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的声音。
高考之后,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当时国内正在兴起城市改造。许多城市对老城区,城中村进行了改造。受此影响,门前的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让我们感到恶心的路边猪圈被拆除,电台似乎要扩大地盘,门口有一大片工地。原来一大片农田也被圈了一半。本来可以通行到东边的主干道的乡间小道也被封了,好像要进行改造。我感觉到这里似乎要引来大变革。
确实这个大变革来临了。路边很多建筑被拆除或者变成其他功能的建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游戏厅。之前当地政府三令五申不能在学校多少公里范围开游戏厅,但是那些游戏厅还是坚强地活下来。我看到疑似城管的卡车把那些游戏机运走后再也没看到有人有开游戏厅。其实这也是时代的潮流。随着网络游戏,还有人们的娱乐丰富了,原来那些游戏厅里的游戏显得过时。即使当地政府允许他们继续开业,那也赚不到钱。游戏厅被拆除后,那边建了很多店铺,有水果店,五金店等等。说到变化,那家印刷厂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文创中心。我想了一下,当时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纸质书的销量减少了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印刷厂的订单也自然地减少。相比之下,当时的文创产业兴起。大学课堂里一些老师也建议我们创业可以看文创店。这些看得出整个国家的经济在转型。门前的路也在这个转型中转型。
(二)
到了大三的时候,根据学院的安排,我去英国短期留学。因为这样,门前的路暂时离开了我的视线。当我去英国前夕,门前的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被隔离的农田变成了工地,农民们干活的地盘少了很多。当时全国兴起了房子热,很多地方农田被征收后盖起了房子。因为房地产火热,很多人投资于此。作为商科的学生,我在课堂上也听老师大加赞赏房地产火热。也许从赚钱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许没有错,但是我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单靠房地产。其他不说,日本当年就是高度经济增长期的时候过多地投入到房地产,结果房地产的泡沫一破裂,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就随之衰退。再说我也看到了很多征地过程中发生的冲突的新闻,觉得这样弄下去会加剧社会矛盾。当然我说的这些话,周围人只会当成傻瓜来嘲讽。能够赚钱才不管别人的死活,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城中村的很多老房子被拆除,到处都是工地。门前的路很多地方也是在专修。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在发展。带着这样的思想,我离开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了。
过了半年,我乘寒假从英国回来。当时是半夜三更,我乘出租车来到路口。司机以路况复杂为由让我下车。虽然不愿意,但是也不想多跟他纠缠,我就下车,拖着行李走进这条路。当时我搬到这边有七个年头了,看着周围感觉似乎有一些变化了。其他不说这条路的路灯就多了很多,商店林立,还有排挡的痕迹来看,这边几个小时前还是很热闹。另一方面,我在伦敦待了一段后再看这里就感觉管理很混乱。那些杂乱无章的工地让人看着感觉经济的无序发展。因为是短时间,我也没有好好欣赏这条路,然后就到了短期留学结束回国,再次在这里生活。
当我留学的时候,父亲病了,动手术在家里休养。我就负责去买菜。母亲工作也忙,经常回来的迟,所以很多时候自己做饭。这样以来,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条路的巷子文化。不同于伦敦,这边附近没有大型的超市,加上父亲的交待,我通常去菜市场和路边的小店铺买菜。起初我是很不习惯,更愿意去像在国外一样去大型超市买菜。多去了几次,我也习惯了一些,也看到路边各种小贩们的面孔,也了解了一些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当然毕竟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买的菜经常不符合父亲的意,加上父亲心情不好,时不时发生争吵。当然我们两个争吵的原因不止是这件事情上,主要是在职业规划方面发生了矛盾。父亲是希望我去日本读研究生,然后在国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是希望自己去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两人互不相让,经常吵架。
每当我们意见不合而大吵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到外面散步,然后思考问题,让自己冷静下来。在散步的时候,我看到了夜晚的宁静。白天吵闹的工地到了夜晚也就平静下来,让大家获得短暂的休息。在这平静中,我心中也慢慢地平静下去,然后理智地思考问题。后来,我也就采取了折中的方案。我同意去读研究生,然后我想在日本学习和实践。当时我心想也许在日本可以创业。
等我想好后,我和父亲吵架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不过,我还是坚持散步。因为日本是四月份入学,我考上研究生后也等到三月份才前往日本。在此期间,我在散步中体验了门前的路的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门前的路也有不同的风景。当我考上研究生后,心里平静下来,感觉到了这条路还是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其他不说,这条路的管理变好了,垃圾会及时地去清理,路面没有再看到被压扁的动物,那些流浪狗和流浪猫也少了很多。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在各种感叹中,我再次踏上出国之路,来到了日本。这一去就是去了三年。除了中间短暂地回来一下,基本上都是在日本生活。这三年间,我也渐渐地习惯了日本的生活,以至于回国后有一段时间不习惯门前的路。
当我从日本回来的时候,门前的路也变了很多。电台原来的工地上盖起了大楼。门口的农田完全被围起来,好像有新工程。臭水沟的桥边正在修建一个像寺院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件让我感觉到难以接受的是竟然在这个臭水沟旁边有人开了一家幼儿园。我心想人家小孩子是在书香中长大,而这些小孩子将要闻着臭水沟长大。这不得不说明是一个悲哀。还有一个大变化就是原来路口的大厦从酒店变成了银行、证券公司、家教机构等集为一体的综合大楼。
当然在变化中还是有不变的东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菜市场旁边的小区。我看了一下这里从我搬过来开始一直都没有变。它还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到很多日本小镇、农村兴建怀旧社区,让游客们仿佛穿越到过去。我都跟父亲开玩笑说那里可以搞一个怀旧小区发展文旅产业。除了这片小区以外,那家面包店,还有文创基地还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