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中卫三味的生活哲学(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中卫三味的生活哲学(散文)


作者:秦力 秀才,2230.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发表时间:2025-08-11 19:14:06

中卫三味的生活哲学
   秦力
  
   沙坡头的流沙被朝阳镀上了金边,黄河水裹挟着贺兰山的岩屑,打着旋儿流过沙坡头,在青铜峡拐出一道浑厚的弧,远处的腾格里沙漠似乎变成了红色的缎子。不多的行人,密密麻麻的行道树都沐浴着金黄色的阳光。此时此刻,黄河水反映不了我的影子,而旭日早把我的脸幻化成流沙的样子。我圪蹴在黄河堤坝上,望着绸缎一样的沙漠和河水,沉思着:大家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卫三味养百年。”我能想到,大清早的中卫城,最先苏醒的一定是那口明代留下来的大铁釜。这会儿,铁釜在泥灶上已经咕嘟作响,蒸气携着肉香漫过了枸杞田,香味飘进了我的口鼻。我起身,朝着中卫城的方向深深地吸了一口。于是,黄河臂弯的街巷里浮动着三缕勾魂的香——封缸肉的醇厚、蒿子面的清韧、扁豆面的温润,在烟火蒸腾间酝酿了千年滋味,浸透了我的五脏六腑,也浓缩了黄河臂弯里中卫古地的千年沧桑,成为了黄河上游一段独特文明的鲜活注脚。
  
   封缸肉:时光腌渍戍边魂窖藏风骨惠今人
   俱往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光是人物,就是那秦汉戍卒的盐罐、西夏牧民的铜釜、明清商队的陶甑都会被黄河卷进漩涡。可烹煮封缸肉的老灶台上至今坐着一口黑铁釜,粗粝如贺兰山风化的岩皮,肚腹里却沉淀着两千年的火候。
   我在中卫那天,朝阳斜斜地越过长城残垣,在香山岩画剥落的图腾上投下碎金。街头巷尾的陶缸静默如戍边老兵,像藏着西夏王陵的秘匣,腹中封存着最具风骨的岁月——深红肌理的大肉或者羊肉与粗盐、沙蒿籽、甘草片层层相叠,覆以滚烫的脂油凝成雪色封印。这封缸肉,原是丝路驼队穿越腾格里的干粮,如今仍是农家婚丧嫁娶的压席重器。我看见沙坡头的老厨师掀开缸盖,肉香霎时撞醒半条老街,油亮如敦煌壁画里飞天的裙裾。他说:
   “肉要封足一百天,像黄河水熬石头滩,熬出个刚柔并济才叫地道。”
   早年间,中卫普通人家的房檐下,都有几口粗陶缸如列阵兵俑。人们用八眉黑猪肋条肉或者滩羊肉抹椒盐、蘸茴香,叠入缸中压青石,老辈人说,这手艺蕴含的智慧,依稀可追溯到蒙恬北击匈奴时期,随着大秦军队的粮车传来的——当年将士们远征漠北,缺盐少酱,便以陶瓮腌肉,埋沙抗腐。然后交给岁月,于是岁月用盐霜为锁,朔风为钥,百日窖藏才能启封。其原理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胡窖肉法”遥相呼应。今人剖开琥珀色脂肉,犹见明长城烽燧戍卒的军粮智慧——彼时将士以陶瓮藏肉,埋沙抗暑,竟得意外珍味。
   看着铁釜炝炒时,封缸肉片蜷如古卷。我眼巴巴瞅着釜底翻腾的肉片,不自觉地伸长了脖子。主人家看我如此,笑着说:
   “急火烧不出百年味。秦先生稍安勿躁。”
   我一眼不眨看着锅中肉片绯红如初,仿佛三百年前贺兰山下的烽火仍在肌理间游走。我眯眼叹道:
   “这肉片写满了中卫城的历史哩!”
   是啊!当今冷链鲜肉奔袭万里,可我就是尝不到封缸肉的独特味道。所以我觉得任何鲜肉也不如中卫这缸中岁月凝就的咸鲜味道。真空包装的“非遗”封缸肉进了京沪超市,铝箔袋映着二维码,扫码能看见老师傅抹盐的短视频。青年人笑谈“赛博腊味”,却不知那青石压着的,是贺兰山的朔风,是丝路驼铃投下的斜影。不信你看:砂砾地头新支起的露营帐里,红男绿女们正用真空包装的封缸肉佐酒。此时,上千架无人机掠过枸杞产业园的红潮,幻化成封缸肉的模样。哎呀!封缸肉的古法竟在摩登时代淬出了新光。
  
   蒿子面:蒿香入馔追驼铃青纱揉碎江南梦
   如果说黄河是中卫的血脉,蒿子面便是血脉里钻出的韧草,黄河给予中卫人的恩典。每当三月柳芽抽绿时,黄河滩涂绿雾升腾,中卫人提篮到河滩,专采沙蒿嫩芽,指尖染得碧青。
   旭日漫过明长城残垣,蒿子面的清香便缓缓漾开。中卫人用蒿叶捣汁和面。面要三揉三饧,碱水须是青铜峡的老碱块。随后擀杖翻飞如敦煌飞天舞练,面皮霎时变作半透月光,擀出的面条透着一脉青碧,像极了左公柳的新芽。叠起刀走龙蛇,切下的细丝根根能穿过绣花针眼。下锅如游龙入水,又似银鱼窜跃,浮沉似黄河浪里的羊皮筏子。捞起时满屋子荡着草木清气。再浇一勺羊肉臊子、油泼辣子、岐山陈醋,撒些晒干的沙葱碎。正应了“一碗三鲜九回香”的古谚。传说明代庆王府的厨娘逃难到此,教会了百姓以蒿代菜。1958年修包兰铁路,工地支起八口大锅煮蒿子面,陕西来的技术员老张连声赞叹:“美得很!比俺咸阳槐叶面还要筋道!”如今中卫街头面馆,店家挑一筷子面,总要唱似的吆喝:
   “蒿香醒魂哟——解乏解愁!”
   如今硒砂瓜田边的非遗工坊里,年轻人直播擀面:手机支架插在麦草垛,背景是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面团在梨木案板、枣木擀杖间翻卷。
   “家人们看这面条多漂亮!”播主抓起面条对着镜头甩出弧线:“咱们中卫蒿子面,一根拉到西安市!”
   屏幕刷过,我忽然想起岑参“白发轮台使,胡琴羌笛歌”——千年丝路驼铃,还是化作了直播间的点赞声。过了时令,蒿子面绿得透亮,因着沙坡头沙棘丛里的苦蒿籽。揉面时掺一把细磨的蒿粉,案板上便漾开塞上三月草浪。《诗经》“参差荇菜”之咏,在此化作“沙蒿离离作玉丝”的巧思。中卫城各个面坊里,案板吱呀声应和着岩画上的狩猎鼓点。掌勺师傅说,他的祖上也是随王维“大漠孤烟”诗句迁来的陕西人么!哎呀呀,乡党好啊。
  
   扁豆面:碗底家常盛日月扁豆苍黄煮生活
   最是家常味,偏有沧海心。中卫黄河南岸沙地,扁豆紫花每年都要和阳光相伴。这耐旱作物曾救荒年,现代却成了“中卫咖啡”——紫皮扁豆文火熬蓉,稠粥覆上油泼葱花,朴素如腾格里沙漠的梭梭树。
   而流行最广的还是扁豆面。它最是拙朴。扁豆需选用沙地旱种的雀舌豆,先用文火煨至酥糯起沙,豆褐汤黄,恍惚如俯瞰黄土塬的沟壑纵横,成了胭脂汤的模样。随后手擀面条扑通跳入,旋成悠悠兰叶。盛在青花瓷碗,倒半勺滚烫的胡麻油。“哧啦”一声浇在韭叶面上,油星溅出北宋灵州商栈的炊烟——党项人用扁豆换汉商的粗陶。炊具碰撞间,催生了这碗金汤面。老厨师絮叨着:
   “这豆啊,是宋朝屯田兵带来的种子……”
   话音散在蒸汽里。昔年战事频发,将士们用头盔当锅煮豆面,豆香缠着杨柳新枝漫过戈壁。今晨我在硒砂瓜田边的小店吃面,穿工装的小伙呼噜噜喝完面汤,抹嘴笑道:
   “饱了!光伏板安装队还等着俺哩!”
   窗外,万亩蓝色光伏板在沙地上铺展如海,紫铜色的扁豆花在田埂摇头晃脑。
   扁豆面也很慈悲。困难饥馑年月,沙地里的扁豆秧子倒比麦子精神。豆子磨粉掺进高粱面,搓成指头宽的“捻疙瘩”,下锅咕嘟半晌,汤稠得能立住筷子。黄河古渡的老船工都记得,1960年粮站断供,正是扁豆面救了半城人。李家把豆面捏成小鱼形状,哄孙子说“吃了能游过黄河见毛主席”,孩子竟真攒出力气活了下来。现在日子好了,扁豆面反成了稀罕物。广场边的老店里,大铁锅熬着扁豆汤,白气氤氲中,老食客们咂着嘴念叨:
   “这是咱中卫人的观音土,甜苦交杂的命根子哟!
   一餐终了,碗底余香里,尽是贺兰山月照过的千年烟尘。
   我用筷子蘸面汤在桌面胡乱画着:
   “瞧这扁豆曲线,像不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邻座先生接过话茬:
   “咱这扁豆煮着生活,盛着日月。吃了扁豆面,心里就装下了旱码头三百年商道了!”
   是啊!古时候驼队经中卫赴西域,行囊里豆面炒面最抗饥寒。今天高铁穿沙而过,中卫人捧保温杯啜饮豆香,古今生活哲学在唇齿间交汇了。
   外卖骑手在店门口跺脚催单:
   “258号快超时啦!”
   厨房里老厨师却慢悠悠点一勺辣椒:
   “急甚?扁豆熬时辰短了,对不住黄河改道养熟的黄土。”
  
   今早,吃遍了中卫三味。三味当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学呢?迎着朝阳,我又一次走上了黄河堤坝。面对越来越高的太阳,我的大脑飞快地运转着:封缸肉承袭着秦汉风骨,如同陶缸默蓄春秋,藏着铁马冰河的悍勇,它要教人“藏锋守拙”啊;蒿子面于市井里续写着丝路新章,沁染着中卫沃野的灵性,喻示着“野草成金”,展示了沙地人民化瘠为沃的精神啊;扁豆面纵是旱魃肆虐也能奉献温饱,它始终依煨着家的温度,煮出了塞上人家的韧劲,诉说着“至简至坚”的千古真理。三味交融于大铁釜中,恰似黄河泥沙俱下却终归澄澈。难怪千年风霜以后,中卫人还是笑道:
   “好日子不在急火,在文火慢炖的功夫里。”
   食客散去的小馆,封缸陶瓮静立如史官。梁实秋谈吃讲究烟火人情,余秋雨跋涉为寻文化基因,秦力笔下一碗面里煮着乾坤。而中卫三味的玄机,便在那缸手作的老盐卤里——它腌着时光的咸鲜,也发酵着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生活哲理:走得再快,总有些滋味,要交给陶瓮与季风去成全。
   沙坡头游人如织,黄河堤坝上行人多了起来。我想:千年一叹,三餐不朽。中卫三味已经烙进了宁夏人的骨血。封缸肉是沙暴中的坚守,蒿子面是石缝里的生机,扁豆面则是黄河给予的慈悲。封存时光者得不朽,俯拾荒芜者得珍馐,熬煮艰辛者得回甘。这黄河铁釜煮沸的,何止三味?分明是中卫人民永不冷却的生活哲学啊。
  
   2025.8.11日下午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共 36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中卫三味为味觉锚点,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肌理中编织出黄河文明的鲜活图谱,堪称味觉叙事的典范。作者将封缸肉、蒿子面、扁豆面从饮食符号升华为文化载体:封缸肉的百年窖藏,是戍边史的味觉化石,粗陶缸与二维码的碰撞,暗含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蒿子面的青碧丝缕,牵起丝路驼铃与直播点赞的时空回响,"一根拉到西安市" 的吆喝里,藏着西北人的豪迈与智慧;扁豆面的家常滋味,熬煮出屯田记忆与光伏时代的接续,碗底曲线与贺兰山岩画的互文,更显巧思。文字如黄河流水般兼具浑厚与灵动,历史典故(《齐民要术》《诗经》)与生活场景(露营佐酒、外卖催单)自然交织,比喻通感信手拈来。最终落点于"文火慢炖"的生活哲学,让饮食叙事超越味觉体验,成为解读中卫人精神密码的钥匙——在铁釜翻腾的不仅是三餐滋味,更是一部用烟火写就的生存史诗。推荐加精!【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11 19:15:00
  这篇散文以中卫三味为线,串起历史与当下。封缸肉藏着戍边魂,蒿子面续着丝路情,扁豆面熬着生活韧。文字兼具厚重与灵动,古今场景交错,味觉里见文明密码。“文火慢炖” 的哲思,让三餐滋味成了中卫人精神史诗,余韵悠长。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