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读后感)
心血来潮,随手翻来一本三毛的书就看,不带任何目的。三两天时间终于读完,烙印在心里的感触是:三毛是个脆弱又勇敢的人。
荷西逝世的那段日子,三毛是极其脆弱的。她写思念像白蚁啃噬身体,直至心变成漏风的空屋;写疯魔般想挖出爱人的白骨相拥;写爱是含着玻璃渣的蜜糖,痛到窒息也不松口。昔日耳边的誓言,终成了撒哈拉夜风里不知归处的絮语。想念是会呼吸的痛,三毛把脆弱留给了爱人。
后来,三毛选择直面痛苦。她回见旧时友爱的朋友,出门远行疗愈自己,卖掉装满回忆的房子,最后带着半箱书回到台北。她在书信中向家人倾诉:“虽说中国是血脉,西班牙是爱情,而非洲,在过去的六年来已是我的根。这儿有我深爱的海洋,有荒野,有大风,撒哈拉就在对岸,荷西的坟在邻岛,小镇已是熟悉,大城五光十色,家里满满的书籍和盆景,虽是一个人,其实它仍是我的家。”
这份对生活的眷恋,藏着她走出阴霾的勇气。人如漂泊的候鸟,爱似宜居的群岛。荷西的爱、父母的爱、朋友的爱带她走出谷底,三毛把勇敢留给了自己。
谈及三毛,人们困惑又争议:为何这位将生命过成诗行、热爱生活的女子,最终会选择自杀?
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她写道:“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回望她的人生,在漂泊中分离、告别、在路上。她在广袤天地间流浪,领略世界的壮阔无垠;也在细水长流的岁月里,邂逅刻骨铭心的爱情。爱与痛交织,欢笑和泪水并存,她将生命的浓度拉至极致,这般酣畅淋漓的人生,于她而言或许圆满。当生命走向终章,那所谓“更幸福的归宿”,或许正是跨越生死界限,与挚爱荷西重聚的彼岸……
书的最后,三毛在暮色中与吉屋做了最后的告别:“这才觉得空空的来,空空的去。带来了许多的爱,留下了许多的爱。人生,还是公平的。看看手表,是时候了,我将所有的窗帘在夜色中拉上,除了向海的那面大窗。”那面大窗,是海子笔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亦是三毛留给自己的“新”人生。
三毛的故事告一段落了,而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合上书,推开昨夜因骤雨紧锁的窗。不知何时,雨已停歇。阳光穿透云层,将金丝般的光芒倾泻而下,在潮湿的枝叶间、泛着水光的窗台跳跃……
亲爱的三毛,我开始重新期待像你一样生活。
作者:刘美汐(笔名∶鏴鎐)辽宁省沈阳市沈抚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