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烂柯千秋事,《书画》一卷藏(书评) ——读《诗画围棋》的围棋文化秘密
品棋诗,赏心悦目;欣棋文,各有态度;观棋画,浅显易懂。老少咸宜,是为最有品味的书香。
在《诗画围棋》一书里,每一个解读者,每一个书法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围棋”的奥秘。所以,在《诗书围棋》卷内,每一盘棋局都是三个以上的“棋手”在博弈。
说三个人以上在棋局里,是有缘故的。
第一人当属诗人,这些先辈棋迷诗人用诗的语言在描述“棋之诗”。
在诗的意境里,棋,棋局,棋子,对弈的人等都成为诗人们的秘密。这些诗人兼棋迷有李世民、孟郊、王建、黄庭坚等等,更收录有超级文人棋迷杜牧、白居易、欧阳修。他们的棋之诗被多人解剖。
第二人当属解读作者,这些活生生的现代棋迷,用自己解读围棋,这是“文之棋”。
最典型的当属职业棋手王元、古力、俞斌、华学明等,以及围棋文化棋迷何云波、王乃琨、何春银、王厚恩等。此书由当代围棋文豪王汝南、聂卫平、常昊等做序。这三序更是高屋建瓴,从顶尖棋手的围棋理念和围棋文化方面对这些“经典”的开源,读之胜十年功,更能关注围棋,酷爱文化。
所谓第三人,则是书法家(画家)棋迷对围棋的理解,这是“书之棋”。
或者稳健如魏碑体,或者流水不争先的行草,或者看书架构。比如张维忠、兰保景、胡为民、雷鸣球等等。之所以罗列这些名字,是因为无论是书法家、棋手,无论何种职业,何种职衔,他们都在关注“围棋文化”,期待围棋在AI新时代会绽放出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品味来。
围棋文化博大精深。
围棋作为娱乐的道具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并且引领,或者改变着围棋文化发展的方向。“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文人的日常,“琴棋书画”被独立出来,成为“时尚”。
历史上最典型的当属苏轼的围棋观,其“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论让“谦逊”的文人棋迷有了再战的勇气,可惜,此书没有棋迷解读诗圣杜甫的围棋故事,也没有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文豪苏轼围棋“成败论”,殊为遗憾。也许,没有让更多的围棋诗呈现“围棋的魅力”本身,就如“没有下完的棋局”一样,让我们对博大的围棋产生更多的、更深的崇敬吧!
棋与诗的结晶朗朗上口,传唱千古,毋庸置疑。诗的复盘,最现代的言语表述,至少给读者开了一扇窗,窗外的风景是不是“清簟疏帘看弈秋”(杜甫),让诗的妙趣照进现实,实现念头通达,初心如此。而书法的点横竖撇捺,运笔与浓淡中,棋的芳香扑鼻而来,又隐隐入画,让棋局更加“扑朔迷离”,恍惚是“雾里看花”般的静美。
王汝南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围棋文化名家,他的序重在追本溯源,开篇引用了魏徵的“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并且数度引用了古典诗人围棋名言佳句,显得棋道和文道,诗趣与情调的高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秉持了“诗书”文韵和棋道之高雅。隔着书页,书香与棋韵,高深妙趣,犹如欣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围棋的力在这里被淡化,但是王先生的棋力却是让我们肃然起敬也。真可谓《诗书生古趣》也,有种鸣金收兵,刀枪入库的自在安逸,真返璞归真也。
聂卫平的序,则是上位者高瞻远瞩之态,围棋功勋历历在目,是中国当代围棋的标准性丰碑。围棋文化和普及事在人为,所以,他开篇说:“让更多的人享受围棋的快乐”。当然,作为棋圣,同样是胜负师,所以他在序言里嗟叹:“在于理趣,在于颐情”很难,道出高手高处不胜寒之外的弦外音,“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在序言里,对“胜负心”有了全新的解读,快乐的围棋也只有他才有资格提出,他说:“对局不如观棋,观棋莫若赏画”,岂不妙哉!当然作为棋手,他无憾;作为围棋人,他期待围棋“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聂老,早年在新浪围棋我曾歌曰:
起手中国流,布局三连星。
大飞守玉柱,长考关古今。
秘织锦绣囊,罗网始微信。
权衡非成败,乾坤关棋运。
常昊的序,贴实且枚举周全,考量全局,棋路清晰且暗藏玄机。正如他的棋风。比如枚举了52围棋界名人的赏析是“精彩的解读”,赞赏55位书法家欣然为围棋诗泼墨行书,是“诗书成墨宝”的美事;肯定了李熙先生将王乃琨编写的26个围棋文化小故事的“画说围棋”。他是中生代围棋文化的领军人物。
在序言里,他剖析了中国围棋长盛不衰的缘由。他说围棋本身就是“智和美”,他还说围棋是一个强大的“文化载体”,更诞生五彩缤纷的“文化磁场”效应。
由此切合本《画说围棋》总编苏恩本的初衷:弈秋入诗,棋艺如画,行书走笔,智慧和美。最后他总结说“围棋是智慧和文化的完美融合”。所以他的序言题目就是《围棋文化,光耀千秋》。
陈秋雄先生用三篇赏析解读孟郊诗人的《烂柯石》,可谓禅精竭虑。
烂柯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观园内最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的,自古烂柯是浪漫的,是成道的,是属于棋也不属于棋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自古歌咏烂柯者汗牛充栋,唯有孟郊的作品是虚幻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游戏和生活,生命永恒时代精神的契合。最后评论家总结出:“一方天地,超脱现实,恣意挥洒,精神补给”等关键感悟,难能可贵也。
王元是职业围棋国手,他赏析诗人王建的《看棋》一诗。作为棋迷,我看得最多的不是王元先生的对弈谱,而是央视里的王元讲棋。作为棋道高手,后来专业于看棋讲棋,颇有味道。我的许多粗浅的围棋技艺大抵来自于先生,和先生当年主编的《围棋天地》杂志。他当然看得出门道,我们只能在大厅之外隔着高高的门槛。但是他讲得津津有味,我们乐见其成,至于感受犹如他在此赏析里说的“弈者与观者,水平层次有异……”最后他善意地释放出观点:“围棋的功能性特质”。所以,他的解读“简明易懂,回味隽永”,棋迷值得多读。
曾经的国手围棋九段俞斌先生解读诗人杜牧的《重送绝句》(一灯明暗覆吴图),颇有意思。他的标题是《“闲人”自有闲人福》。围绕“闲人”跌宕开来,升华而出。作为顶尖职业棋手,他从诗里判断杜牧的棋力,应该算定论无疑。其中他谈及到“绝艺”二字与当下阿尔法狗的“绝艺”围棋软件,颇为有趣。这些鉴赏让我们棋迷对围棋与文化,围棋与技术,围棋与时代有了全新的“共鸣”,最后,九段总结说:“回想起来,在诗中的一切,也都是在抒发自己坎坷的一生……世道之中,平静自己的心情。”意味深长!
戴滨辉先生洋洋洒洒解析了杜牧的另外一篇著名的围棋诗,《送国棋王逢》。文本工,内容紧,条例清。其中联系时政和杜牧诗境,旁征博引,典故精彩,可读性强。当然,有国手成为“汽油”不知是国手的幸事呢?还是诗人的幸运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浪漫才子,琴棋书画诗书茶,天涯何处为家。有国手朋友属偶然,还是必然?
围棋,在当时正以更多“隐和喻”的方式,成为士大夫之流的“不可还说”的道具。正如黄庭坚写的《弈棋二首呈任公渐》一样,用诗作干谒一样,或者“同工之妙”也。
其实对于杜牧“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才是他布置的大棋盘。围棋纵横十九路,路路通大道。棋道之外,何不如此。不过,作为读者,对“浮生七十更万日”的计算方法不一致。按照先生的说法,是到七十还需要一万天,这诗人的终点是“人生自古七十稀”。而我作为棋迷,从长寿的角度,则是从七十起步,再加一万天,大致“长命百岁”了。
李见辛在赏析里提及“用世之心归雅正,天下不过一盘棋”,很贴切地剖析了李世民的围棋缘由。
……
当然,一首诗,我们只能隔着“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揣摩,一局棋我们也只能事后复盘聆听高手的剖析。所以,一篇篇的解读姑且如此,正如每一个读者心底的“林黛玉”都是不一样的美。
更多的赏析文和围棋诗,读者自会解惑……
在书尾有本书策划人周志斌先生的《慕道赋》和唐天翼先生的赏析。虽然此乃江南的一家棋社,但是秉承棋之道,文之韵,雅之趣,开办得有声有色。辞赋内容有唐先生的解读可谓精妙,在此不多言。
先生的辞赋一文,妙语横生,典故明确、结构天然,活脱脱一个当下的“围棋文化民间大使”也,让我们很好的了解“慕道棋社”,当如天下棋迷向往的“天地间”。
我也是此天地间的网络棋迷,虽然没有谋面对弈,但是棋坛风云、围棋列强,棋迷故事,体现了江南围棋人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担当。在辞赋里,我最欣赏先生的“寸心洁白,六尺小巷情谊浓;捉对趣谈,品味人生智慧深。”“棋逢对手,锦绣年华谁与共?将遇良才,棋牌书画慰平生。”前者代入感强,暴露了棋迷的年龄段。那时候没有网棋,也无法手机对弈,棋迷难得一日闲,难得一局棋,所以“棋逢对手”伴随着围棋成为永远的记忆。本书的赏析者、书画者,甚至是作序的棋坛“大咖”都是相应了周将军的号召,也唯有将军才有这样的气魄,虽不是纸上谈兵,但也是黑白博弈鏖战天下,也是运筹帷幄厉兵秣马等待号角的召唤。
历代文人围棋取趣,当代将军围棋厉兵。
总之,《诗画围棋》字里行间是诗也是文,是棋也是生活,是今日和古人的精神对弈。书里翰墨是黑是白,是行云流水,也是禅精竭虑,点横竖撇捺,着着都是杀招……画里是故事,人物因为棋而鲜活,棋因为鲜活的人而生动;棋局悠悠,彩色的画稿着墨渐行渐淡渐无声,而棋局永恒……
临了,本人不才,恰逢和“慕道棋社”的王乃琨有缘,所以才入选了一篇网文《雪地棋局拳拳心》,此别开生面的解读文,系读文同的《送棋僧惟照》。最特别提及的是本人是重庆云阳人,也是一位棋迷。
在这一卷书里,有云阳棋迷张锋撰写的《纹坪天地广》。此文赏析了大唐云阳籍的诗人李远的《过常州书怀寄吴处士因呈操上人》,其中原诗:“星光乱点侵银汉,雁阵斜飞度碧空”等句,其中涉及到星布局,双飞燕,大斜挂等围棋术语,不愧天下出名的“超级棋迷”。而本书执行编辑王乃琨先生在“画说围棋”内专门撰写了文案,是为《李远棋迷》,其“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销一局棋”成为棋迷围棋的最好借口。
最后,来一首古风横吹。
书斋岁月短,枰中日月长。烂柯千秋事,《书画》一卷藏。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