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间胶囊(散文) ——张壁古堡
5月19日,我们一行48人,游览山西介休市龙凤镇张壁古堡的地道,是从可罕王祠的东厢房里钻进去的。
可罕王祠,建在张壁古堡的制高点南堡门附近,里面供奉着隋末将领刘武周。
据导游讲,这个入口设计很隐蔽,是1994年修缮祠庙时,才意外发现的。
入洞前,导游领着我们观看了入口处的立体模型,模型展示了地道的三层结构。第一层,在地下2——5米之间;第二层,在地下8——10米之间;第三层,在地下17——20米之间。三层地道,S形走势,网状结构,曲折迷离。犹如现代立交桥,上下之间,互相贯通,又与地上城堡四通八达。地下地道,地上城堡,贯通一气。
看了模型,有旅友问:“这是抗日时期挖的地道吧?”
小王导游马上说:“不是,是东晋时期就有的。”
有旅友就惊叹:“啊!这么古老啊!”
一个旅友接着慨叹:“这地道,真神秘!”
进去之后,游走在深邃而蜿蜒曲折的地道里,更感觉神秘。
层高最高处,两米多一点儿,最低处,我这差一点不到一米七身高的人,还得低头弯腰。最宽的地方,两个人可以勉强侧身而过,最窄处,一个人,都得侧身才能过。
狭窄的地道里,大老远一个灯泡,闪着昏黄的光芒,光线昏黄,地道里就显得黯淡。黯淡的地道,更让人感觉诡谲幽玄。
游走在第一层,看见地道一旁,有好几个宽阔的马厩土洞。马厩里,木马槽,拴马杆,一一具备。第二层,有好几个哨位土洞,还有一个将军洞。洞旁边,有两个威风凛凛的将军雕塑,腰佩剑,一个手持长矛,一个手持大刀。洞内,有弓箭刀矛,有卧榻,还有一长条案,案上,铺着虎皮。洞壁上,有灯龛——放着油灯盏,有传声孔——将军可以由此往上下发号指令,还有瞭望孔——将军可以由此瞭望上面军情。底层,有洞穴——可以储存大量粮食。
在三层里游走,都可以看到,地道的墙壁上有些许小孔,景点导游说,“这是通气孔,用来保障与外界的空气流通。”
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景点导游又说,“这是用来放置油灯的。”
每一层,都有几个水井,贯通上下三层。据景点导游讲,堡内现有水井6眼,每眼井的井壁上,都开有洞口或洞门。洞口,可以用绳索和水桶取水饮用。洞门,需要时,搭一块木板,可以进入另一条通路,抽掉木板,通道就断了。在最底层,景点导游让我们仰头朝上望,只见,圆圆的井筒,直达地面。站在井口旁,凉风习习拂面,这是外面的风通过水井吹拂进来的。水井,还兼做了通风口。同时,上面的光亮,直射下来。一口水井,兼有三项功能。
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通风和排水问题,通过气孔与地道连接,水井又作为通风管道,排水道和淹水道,设计科学,保障地道内既水源畅达,又免除被淹没的隐患。这样,地道长期保持干燥,才不容易塌陷。
游走三层地道,还看见不少哨位,陷阱,伏击坑,射箭坑,瞭望孔。整个地道,兼具攻防,藏匿,逃生等军事功能。进退自如,攻防兼备,藏逃俱可,灵活多变,最多可屯兵万人,具有多项军事功能。景点导游说,“据专家考证,这么庞大复杂的地下工程,一定不是民间建造的,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说的‘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设施。更奇特的是,地道设计,还暗含‘六壬奇门’之术。”
“六壬奇门”之术,我知之甚少,只是略微知道是古代根据九宫八卦三奇六仪八门九星阴遁阳遁等学说用于指导排阵布兵建造军事设施修建城堡及宅院。导游这么一说,我更感觉神奇诡秘。
出口,更让人感觉神奇诡秘。走出地道口,蓦然发现,地道出口,竟然是一口黑漆大木柜的柜门。大木柜,就在一家民房的东居间里。里面,还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张茶几,几把椅子。这家民居,就在西场巷。
据说,张壁古堡地道有很多进出口,古堡中心古戏台左侧偏殿有之,一些民居和窑洞有之,村西悬崖平台有之,最远的,位于村外绵山山脚,用于紧急撤离。说其四通八达,真是恰如其分。
出了洞口,从西场巷开始,游览地上城堡,游览之间,深深感觉到,地上古堡,不仅同样神奇诡秘,也是一座精心设计和构筑的地上防御体系。
地上张壁古堡约有十米高的夯土城墙,城墙上的垛口,雉堞,瞭望孔,好几个城门,城门里的“瓮城”,还保留着。
在一处院落里,我看见了古代兵器,大刀,长矛,短剑,弓箭,火炮,狼牙磙。亲眼看见这些冷兵器,不由感叹:“地上古堡,也是一座军事城堡啊!”
作家冯骥才说,“地上星象布局与地下万米地道结合,这种立体防御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极致智慧。”他的话,是对张壁古堡军事防御体系特点的精准概括。
城堡的主街,连接南北两个堡门,长约300米,是龙身。街道中间,是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两侧,是青色长石条,红与青,形成鲜明对比。景点导游指着红色长石条说,“清朝年间,为了谐调风水,兴盛文运,堡中居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三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这三列红色长石条,象征着龙脊。这条街,也被称为‘龙脊街’。”
南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
北堡门,与南堡门不在一条直线上,靠曲折蜿蜒的龙身连接。虽然地势低洼,却修筑高台,使龙尾高峻而敦厚。高台之上,修筑砖石结构的堡门和瓮城,顺着龙身的走向,城门朝向正东偏北。
北堡门建筑群,与南堡门建筑群,首尾呼应,气韵贯通。一座古堡,就是一条龙,龙文化,在这里,得以具象化诠释。
主街南段,有空王佛行宫,还有二郎庙三清庙真武庙等。关帝庙,建在主街中段,象征武德守护。整个古堡,总共有21处寺庙殿堂,分布在古堡各处,体现“神佑防御”观念。而且,21处寺庙殿堂,与二十八星宿中的二十一个相互对应,还有三个戏台,一棵古槐抱柳等,又与其他星宿对应。宗教文化,星象文化,融合一起。
不仅如此,除了主街形如龙身,背有龙脊,东西六条小巷,也与主街垂直,形成“丰”字形布局,既暗合星象布局,又暗喻物阜人丰之意。景点导游,一路指点着不同景物,一一向我们讲解所对应的星象,告诉我们,“张壁古堡又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
同行旅友听了,纷纷点头,啧啧称奇,更觉得神奇诡秘。
空王佛行宫,殿顶上的龙头走兽花卉雕纹,是明代三彩琉璃制品,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熠熠光彩。宫殿前,有两块蓝宝石琉璃碑。蓝宝石色彩,晶莹闪烁;龙纹雕刻,精美细腻;碑上文字,清晰可辨。景点导游说,“这两块蓝宝石琉璃碑,是天下一绝,世上无二。”
这两块天下一绝的蓝宝石琉璃碑,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制作过程,也肯定十分繁琐,实在是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制品的绝佳作品,能保留至今,为张壁古堡的神秘,又增添一道奇诡之符。
在南堡门的可罕庙游览时,景点导游向我们介绍:“正殿屋檐部分,有罕见的‘唇瓦’,有考古学家认为,是宋代作品‘一支眉’;又有古建筑学家考证,是宋辽时期的‘花边瓦’。屋顶上,本来是琉璃脊筒,元代重建时,更新为灰陶脊兽。正脊中央,依然保留金黄色琉璃饰件,设置年代不详。”黄色,本是皇家专用颜色,登大殿,又需踏过九级须弥台阶,可见,可罕宫殿,颇具帝王宫殿之尊。
漫步张壁古堡的主街和小巷,触目所见,其民宅建筑,与平遥古城里的大院和祁县的乔家大院还有灵石的王家大院相比,虽不如它们那般豪华气派,却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晋商建筑风格的大院。
“近嘉会堂”,是典型代表。广亮大门。走进去,四合院,“囍”字形结构,“窄院高墙”风格。窄院,为的是减少日照遮挡。高墙,为的是防风沙。遵循“负阴抱阳”原则,主屋位于中轴线,厢房对称分布。厢房,单坡顶,为的是雨水内流。一前一后,两进院子。
如今,这里被作为“婚俗大院”——又被称为“喜院”,展示晋地婚俗文化。
大门,有高低两道门槛,新娘跨过高门槛,象征“迈坎”——寓意着去邪气,保平安;又寓意着进新家,做新娘,迈过婚姻之坎。大门里面,有“囍”字砖雕影壁,寓意“开门见喜”。
院里有“喜堂”,是新郎和新娘拜天地的场所。陈列着花轿,烛台,供桌,真实还原“一拜天地”的场景。
洞房里,炕桌铺红绸,悬挂“百子帐”,窗贴剪纸,剪纸中,有“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还有新娘的“藏鞋”,“咬苹果”的道具。
嫁妆陈列室里,展示着晋商婚嫁的“三金三银”——如金镯银锁。还有不少典型的晋地风格的木器家具,如“描金柜”,柜子上有很多金色线条勾勒的动物和花卉图案。还有红毡——新娘从“喜堂”走到“洞房”,脚不沾地,必须有专人传递红毡,一路铺展。
一一看去,我觉得,晋地的婚俗文化,比我们鲁西南老家的婚俗文化,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精细。
张壁古堡的民宅,其房屋,门楣考究,砖雕,木雕,石雕,都十分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很多影壁墙,都有形象细腻的砖雕。其中,张礼维家的“福”字影壁,最有代表性。影壁墙中间,硕大的“福”字,整体是行书,打眼一看,却仿佛“活”字。左边的偏旁,活像一条龙。右上第一笔,笔画形似鹤首。右下“田”字,是楷书。景点导游,一边向我们指点,一边说,“这个‘福’字,寓意生活健康,鹤首有年,田生禄财。”
村中的樨头,多以浮雕形式出现,其内容,有故事人物及动物花卉等等,雕刻繁复精致,寓意丰富。
石雕,主要是柱础石,大多为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单层式,不过,其中也不乏造型复杂的双层式。景点导游说,“大户人家,要用双层柱础石,而且,其雕刻复杂精致。一般人家,大多是单层柱础石,雕刻也简单一些。”
一个柱础石,也能让人看出宅院主人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
窗栅有多种样式,方格纹,亚字纹,雷电纹,一码三箭样式极花,不可胜数。
雀替和花板,也雕刻着花卉鸟雀海浪福寿等,多采用浮雕,刀工也十分细腻,形象也十分逼真。
精美的雕刻,内容的多样化,不但使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得以展现,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山西人爱吃豆腐,不少家庭,都会做豆腐。在一处院落里,我们看了豆腐坊。有水井,水井上面提水的辘轳,厨房,还看到了做豆腐的铁锅,石磨,豆腐模,纱布袋,压榨器等工具,对豆腐制作工艺,有了简单了解,也对张壁古堡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有了具象化的观感。
作家冯骥才又说,“张壁的庙宇群(如可罕王祠、空王佛行宫)和晋商民居,保存了从宋元到明清的民间信仰、商贸习俗和建筑技艺,是研究北方社会变迁的‘时间胶囊’。”时间胶囊,这个词,用得好。张壁古堡这个时间胶囊,把从东晋到明清的时光颗粒,一一囊括其中。
张壁古堡,不仅仅神秘诡奇,更是处处有历史底蕴,在在有沧桑神韵。正如冯骥才所说,张壁古堡“不仅是建筑,更是一部刻在大地上的历史”。
是的,张壁古堡,是烙刻在黄土高原上的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