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带娃(随笔)
一
含饴弄孙是国人传统中的美好意境,它与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时光走过千年之后,而今带娃却成了当今老年人挥之不去的热门话题,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没有人专门收集整理,只是在街头巷尾中流传着,在那些网络热播中变形变量地吸引人的眼球。是情、是仇、是爱、是痛,只有当事人心中清楚。唉!今天就说说带娃这个中国人的绕不开的专利吧。
细雨蒙蒙的天气已经连着几天了,朋友梦芸是前天搭乘上海到小城的最后一个航班回来的,一连几天都不见到她的身影。显然是忙活两个孙子的安置和看管,还没有腾出手来,要不就她那个性格,早就该喝接风酒了。梦芸两口子退休几年了,生活过得安逸潇洒,儿子在上海工作,前几年一下子得了双胞胎孙子,喜气末消,愁事已至。儿、媳均有工作,看顾不了孩子,只得给双方老人做了个安排,轮流到上海照顾孙儿。得到指令可愁坏了梦芸两口子,丈夫有病是不愿意去的,那只有梦芸可选了,可梦芸不会做饭,去了带孙子,别的事情又做不了,尽管上海的房子很大,但两家三代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总不如自家过得洒脱。
好歹挨过了半年,早早就买好了返程的车票,然而回来的日子里依然得保持着提心吊胆的神经绷紧状态,只怕儿子电话说及孙子。其中也经过几次磕碰,儿子与母亲有过一次争执,但儿子只用了一句话——“你若是不管孙子我就不认你这个母亲”,就彻底征服了梦芸,纵有多么不愿意也只能屈从了,这句狠话也伤透了梦云的心。于是在家就拼命地享受自由,一旦儿子召唤,带上儿子喜欢的北方食品去上海报到,再苦熬几个月,掉十几斤肉,带着满嘴上火的大泡逃回来。欲罢不能,欲哭无泪。曾经雇过几次保姆,但儿媳不满意,只好让老者受苦了。孙子慢慢长大了,看管的责任也增加了,不仅要照顾好饮食起居、陪着游戏,还要教点什么。于是将孙子送回东北,平时上幼儿园,早晚还得看管。虽然轻松了些许,但儿子遥控盯得紧,不时有电话视频过来查岗,一经发现有点问题那也是相当不满。为此梦芸精神高度紧张,常常神经质地应对,生怕出现问题,儿子一来电话,心脏抽紧,心情骤然降温。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之中,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适,行为举止也出现了变形,甚至不慎摔断了胳膊。不曾想因祸得福,退出了带娃的生活状态,于是尽管过去很久,纱布总是在胳膊上吊着,并以此屡次搪塞儿子的要求。其心情较之过去好多了,除了放松身心之外,更多地还在研究如何推卸带娃的责任上较心斗智,兵法也都开始用上了。
二
有一同事去南方带娃,老两口子同去相互有个帮衬,一早上要预备早点,外孙上学了他们要给送午餐,晚上要做几个菜算是全家一个正餐。天天研究食谱,浸淫于美食制作,不仅厨艺提高了很多,把儿孙侍候得满意非常,自己也乐在其中,精神矍铄,乐此不疲,仿佛年轻了很多。女儿女婿也懂事,主动安排老人出游,时不常给老人送点小礼物,整出点惊喜,定期安排老人体检,看病,给老人增加一份安稳。老人被哄得团团转,并津津乐道把自己的带娃感受推介于人前,得意与自豪之情态坦然于众。
还有一类是轮换带娃,四个老人定期轮换,其中有的那份苦与乐心知肚明。于是上岗时积极隐忍,守时守点好好表现,离岗后拼命游玩,养生养心以备再战。在心理上是既怕有病又盼有病,怕的是有大病会拖累老伴孩子,盼得是有小病在忙累中得以片刻小憩。然而,因为儿、媳的素质形成了不同的带娃体验,也让身置其间的老人出现苦乐不均的感慨。
当然对于只能有两位老人可以带娃的家庭而言,不仅有身心上的承担之外,还有另一种情愫在其中。有一位好友亲家久病无力承担带娃之责,在孙女两岁之时,儿子又亡故。老两口一时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冷静下来之后,毅然决然要替儿子将孙儿们带大。于是两口子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做饭、送饭、采购、赶车、接送一系列工作安排得环环相扣、井井有条,只有在周日的时候可以休息一天。如此而来老两口身体相继出现了状况,但依然咬牙坚持着,每每通话,总是说个没完没了,要把沉重的压力全部释放出来。
三
同样是带娃,但对于不同的老人而言感受是不同的。有津津乐道的,有若即若离的,有痛苦挣扎的,有逃之夭夭的,也有拒之千里的。说起来亦是心得不一,甜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带娃中的学问挺大,这个问题不仅是出给老年人的,年轻人同样也是需要面对的。单位的年轻同事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许多假日带娃的烦恼,说孩子没有相像中的那么乖,沉浸在一件事中往往不肯变换花样,怎么说也不听你的。于是我给她回了一言:“看着他玩、陪着他玩、带着他玩、引导他玩,你越主动他才越开心,越会听你的。”由此可见,年轻人带娃尚且有烦恼焦虑,而且感觉负担沉重,老年人带娃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那么老年人带娃会面临哪些问题呢?整理了一下大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其一是带娃需要心理准备。面对自己的孙儿,带与不带、如何去带、在何处带、带得多久,都是要首先想明白,说明白的,并且要提前酝酿达成共识的。喜欢娃儿与亲自带娃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把握得好对三方都有利,把握不好会伤感情。没有这一条为前提,就搞顺其自然,往往会骑虎难下,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身体不好的老人尤其要想得清楚,量力而行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十分重要。想主动带娃的要调整好身心,去乐观地应对所有的难题,放下身段去感觉所有困难带来的乐趣,去包容遇到的所有缺憾。
其二是老人带娃是需要知识与技巧的储备。如今老年人那一套老的带娃经验多已不灵了,本来想像中自己轻车熟路的带娃技能,已经显得陈旧过时了。现在孩子们有了娃之后,通过网络或书籍做足了带娃的功课,他们觉得自己的带娃理念与技术更为现代,他们需要老人按他们的要求去履行带娃的职能。所以,如何缩小老经验与新要求之间的差距,如何让自己的传统做法、甚至“服务”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以老卖老,年轻人不买账,新技法新要求老年人又不认可,面对如此对立局面,作为老人的一方必须妥协,要主动学习新的育儿知识,掌握新的育儿技巧,以全新理念折服年轻人,这样才能取得了孩子们认可。若老人不主动让步,僵局造成的痛苦对亲情而言是伤痕,对老人本身则可能是致命的。
其三是带娃与伦理的博弈。本来带娃是娃儿的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老人而言只是在子女困难的时候伸手帮一把。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从早点找对象,早点结婚到早点生娃,大多是在父母的反复催促下完成的,他们把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当成了结婚生子的目的,有了娃那是为父母生的,子女们完成了生娃的任务,那么父母就当然应该承担带娃的责任。在这种逻辑下,老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不由自主地担当了带娃的责任。
究其根源问题仍然出自父母,孩子世界观的养成,源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承不承认还真由不得你啊。然而关键还不在这里,带娃责任重大,心理上的负担更重,孩子自从把娃推给你带的时候开始,父母带娃在孩子们眼里就只有过失而无功劳可言了,带好了是应该的,出了问题孩子的态度就可能与你的位置互换了。
四
那么痛点在哪里呢?在社会没有完善的托幼设施?在孩子没有责任担当?在经济状况窘迫?在父母亲情的驱使?等等,可能还会列举出很多,这些都是能够经过调整去改变的,只有对带娃的责任边界厘清,对儿、媳道德伦理水准有理性把握,才是解锁问题的钥匙。
首先,孩子们要明白自己才是带娃的主要责任人,老人能施以援手是必须报答的一份恩情。这个边界必须清楚,混淆或是糊涂了,都不会心情舒畅。老人也必须明白应当如何遵守这个边界,手伸得长了,管得多了,是需要在子女们能理解、知感恩的情况下才可以施行的。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亲情亦是如此,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出手才能体现父母之恩,守好这个边界是家庭情感维系长久的重要保证。
其次,父母在做出带娃决定时应当认真考量儿女伦理道德水平,带娃是一个需要相互体谅的事情,不要以为自己惯出来的孩子肯定会善待自己,也不要为孩子们求你带娃时的优良表现所迷惑,别让两句好话忽悠得你找不到北了。长期带娃,在娃小的时候老人通常会倍受尊宠,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难也都能克服,一旦孙儿们长大了,老人的负担轻了就到了收手脱身的时候了,不要拿着“应该”当理说,家庭之争中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旦到了讲理的时候,那就到了亲情危机的边缘。
其三,老人带娃在亲情投入的同时更要多一份理智。即你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管,怎么说。管理学上有一个忌讳的现象叫:爷爷管孙子,结果是爷爷累死、儿子闲死、孙子难死。带娃就是在考验老人的管理能力和技巧,不能以只要为孙儿好就是正确的为由而理直气壮。更多的是要学会拾遗补缺、建议商榷、发现提示、请示报告的本领,大主意让儿媳去拿,始终将自己当成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积极维护子女在带娃上的核心权威,切忌把自己陷入家庭问题的风口浪尖而难以自拔。
带娃是一个当下与长远结合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话题总会有全新的解决方式,也会有全新的时代特点。也许将来会如何如何,但眼下的日子还得实实在在地过,如何过得美好,各家都有各自的招法。得了,暑期将尽,新一轮带娃周期即将开始,朋友又要启程了,看着他们依依不舍的表情,看着他们自信而坚实步伐,看着他们欣喜企盼的神色,笔者仅以此文为他们送上一份祝福。
202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