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柴禾的记忆(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柴禾的记忆(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339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发表时间:2025-08-14 14:54:42

那年,我们东北一大家十多口子,挤住在老屋一起过日子。老屋院子的西北角有一座如小山一样的柴禾垛。这堆柴禾向来是大爷一手经营的。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却也自有一种秩序。大爷是名军人,他无论做啥都有一种军人的作风,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走路也是挺直腰板,即使劈好的柴禾也是码得整整齐齐。他常说:“柴禾要码得整齐,烧起来才顺手。”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大爷劈柴。他抡起斧头,手臂上的青筋便蚯蚓似的蠕动起来。斧头落下,“咔嚓”一声,木头便顺从地裂成两半。那声音清脆得很,有时竟会惊起了檐下的麻雀,吓得它们扑棱棱地飞走了。大爷劈柴时神情专注,从不说话,只是偶尔停下来,用袖子抹一把额头的汗,又继续劈下去。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投下的影子几乎盖住了半个院子。
   这些柴禾是大爷和老叔去深山老林砍的,柴禾的种类很多,有松木、桦木、杨木,还有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松木最好烧,火焰旺,且有一股子清香;桦木次之,但耐烧;杨木最差,烧起来噼啪作响,火星四溅,奶奶总嫌它脏了锅底。大爷却能将这些柴禾分门别类地码放,各有用处。冬日取暖用松木,烧饭用桦木,杨木则用来引火。这其中的道理,我也是后来才懂的。
   记得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早晨起来,院子里堆积了足有半尺厚的雪。大爷照例要去劈柴,我跟着出去,只见柴禾堆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像盖了一床棉被。大爷用扫帚小心地扫去积雪,露出下面干燥的柴禾来。他笑着说:“柴禾就像人,湿了就不中用了。”我当时不解其意,如今想来,这话竟有几分深意。
   母亲对于烧火很有经验,她总是习惯的先在灶膛里铺一层干草,再架上细小的柴枝,最后才放粗柴。她说这是“由小到大”的道理。火苗起初微弱,渐渐便旺了起来。有时柴禾潮湿,冒出的烟特别呛人,母亲便被熏得眼泪直流,却仍坚持着把火烧旺。她说:“火要慢慢养,急了反而会灭。”这话我记了许多年。
   柴禾堆也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我和邻家的孩子常在柴禾堆旁捉迷藏,那些错落有致的柴禾缝隙成了绝佳的藏身之处。
   秋收过后,田里的一些没用的秸秆,大爷和老叔会把它们砍下来,收拾利索,然后一捆捆捆好放在墙根下晒干,预备着冬天烧火炕做饭用。我和几个孩子喜欢在秸秆堆里打滚,躺在上面秸秆发出的“沙沙”的响声,构成了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之一。
   柴禾也有不够的时候。有时候我家住的这趟街会有卖柴禾的,他们大多是一些山里住的村民,肩上扛着一两捆柴禾,在大街上吆喝着,村里人柴禾存储不够的会买上一捆。但我家却很少买柴禾,奶奶舍不得兜里的钱。她说:“都长着手和腿呢?何必要花钱买呢?”记得有一年大旱,田里收成不好,秸秆自然也少。到了隆冬时节,家里的柴禾所剩无几。大爷便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上山砍柴。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了,山路崎岖,寒风刺骨。大爷走在前面,我踩着他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步一步跟着。山上的枯树枝被冻得发脆,一碰就断。我们捡了许多,捆成两大捆。回家的路上,大爷背着大捆走在前,我和几个孩子扛着小捆跟在后。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暖暖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柴禾抗回去能让我们全家人度过寒冷的夜晚。
   那年家家户户都烧火炕,又没有煤气设备。所以柴禾在那些困难年月里尤为珍贵。我家的邻居王大爷家孩子多,柴禾总是不够烧。大爷和老叔每次进山砍柴禾都会多砍一些,奶奶常让我们送些柴禾过去。大娘起初很不乐意,说我们自己家辛辛苦苦砍回来的柴禾,凭啥要给别人家呢?自己家还不够烧呢。她因此极力阻止,并对大爷发了火。别看平时大爷对大娘的话唯命是从,但这件事上大爷却行使了东北男爷们的权利。他瓮声瓮气地说:“柴禾大伙分着烧才暖和,再说了我们砍回这么多就是要帮助他们家的。柴禾湿了会发霉,多了反倒不好。”大娘还想说什么,奶奶立马对大娘甩去白眼仁说道:“我儿子做得对!我支持!做人就应该善良,乡里乡亲的都是一家人,就应该互相帮忙。这家我说的算,你反对无效!”
   那几年,每次大爷和老叔进山砍柴都会给王大爷家送去两捆。王大爷每次和老伴做了好吃的也会给我们家端过来一盘。大爷病重抢救期间,需要钱,王大爷把省下的养老钱都给拿了出来,给大爷交了抢救费。虽然大爷最终还是走了,但奶奶也让我们记着王大爷关键时刻的相助。如今王大爷家的小儿子成了城里的大夫,每次回乡都会来我家看望我老叔和老婶,还会去大爷的墓地祭拜他,他说他忘不了当年大爷和老叔送给他家那些柴禾的温暖。
   后来我们一家来到承德,住了楼房后使用煤气也方便多了,也不再接触柴禾了。每次回东北探亲,发现老叔依然保持着如大爷一样的码柴禾的习惯,只是那柴禾堆比以前小了许多。老叔老了,劈柴的力气不如从前,斧头举起落下的间隔变长了。但他仍坚持说:“家里总要有点柴禾,万一停电停气呢?”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住的这座楼的供暖出了问题,房间里变得冷冰冰的。我打电话给老婶,大爷说他们烧着柴禾暖和着呢,实在太冷了,不行就回去住些日子。老婶还说,我老叔今年准备不少柴禾呢,就等我们哪一天回去呢!那一刻,我突然很怀念大炉灶烧柴禾的那种日子,那可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热,不同于暖气片的燥热。
   前年我回东北去了老屋,刚一进院就看到老叔在码柴禾。那熟悉的动作让我一下想起了我大爷。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和老叔学起码柴。结果看似很简单的码柴,我却怎么也码不好。这时大娘走了过来劝我说:“别灰心呀,丫头。万事开头难,想想你大爷以前是咋干的。你就会了。”听了大娘的话,我想象着大爷码柴的专注,耳边响着大爷对我说过的:“柴禾要码得整齐,烧起来才顺手。”那天我耐下心来,在老叔手把手指导下,终于学会了码柴禾。
   通过码柴禾这件事,我也理解了当初大爷说话的含义。在今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困难不想坚持的时候,都会想起大爷劈柴以及码柴的专注。也会想起我的母亲烧火时不急不躁的态度,生活或许就像一堆柴禾,需要用心经营,静静地等待,这个过程或许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只要我们心存信念学会坚持,那一切美好温暖都会如约而至。
   我家的柴禾垛如今还堆放在老屋的老地方,虽然看着是比从前小了许多,但它承载的记忆却越来越丰厚。那是关于温暖、关于坚持、关于互助的记忆,如同那些耐烧好用的柴禾,在我生命的炉膛里持续燃烧着,散发着持久的温暖……

共 25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柴禾为线索,串起东北老屋的温暖记忆。作者用细腻文字描绘大爷劈柴码柴的军人作风,母亲烧火的智慧经验,邻里互助的温情故事。文章中,柴禾堆不仅是冬日暖源,更是童年乐园,承载着家族记忆与生活哲理。文中"柴禾要码得整齐""火要慢慢养"等朴素话语,蕴含着坚持专注、不急不躁的人生智慧。通过三代人与柴禾的故事,展现了东北人家勤劳互助的精神传承。那些关于温暖、坚持与互助的记忆,如同最好的柴禾,在时光炉膛里持续燃烧。文章以小见大,用寻常柴禾折射出深厚的人生体悟,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的佳作。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4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4 14:54:5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4 14:55:09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