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亲戚(散文)
人都有亲戚,各人也都有自己的亲戚圈子,包括七大姑八大姨,有些有血缘关系,有些没有血缘关系,反正一句话,都是亲戚。假如有什么大凡小事,主人都会通知所有亲戚前来参加。
父母在世的时候,我家亲戚多。母亲常说:“我在你们跟前,亲戚多的,三天两头都来看我,让你媳妇总要上锅灶做饭。”我一笑了之,这本来就是应该的。
父亲在世时,是冬天过的生日。我第一次给他老人家做生日时,通知了外甥、女婿和其他亲戚。因为是第一次,我给父亲操办了一个稍大的生日,还请了其他亲戚朋友。我告诉他们:“今年给老人过生日了,你们操心记下日子,明年就是这个时候,我再也不一一通知了。”
以后每年,我都提前做好准备,亲戚们也会互相提醒,生怕忘了似的。
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告诉我:“娃娃,亲戚要走动啊。亲戚越走越热乎,三年不走动,那就冷得跟‘杏儿茶’(一种茶)一样了。”
父亲虽然去世几十年了,但他老人家的话却历历在目,常常在我耳边响起。
父亲他伟大、高尚,虽然一个字不识,不知为什么,账却算得精明,谁都哄不了他。几起几落,在生产队当了二十多年队长,没有人不夸赞的。
有一次算一笔账,队上会计拿算盘还没打出来,父亲就用嘴算出来了,而且准确无误。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不知谁说了一声:“这真是神算。”
过去人们生活困难,走亲戚带的礼都很薄,女子出嫁送块头巾,儿子娶媳妇送顶帽子,正月走亲戚带两把挂面,村上的红白喜事,人们都行五毛钱情。反正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
有一次,我家有个可走可不走的老亲戚,两年都不来往了,他女儿出嫁,跑来告诉父亲,父亲二话没说,赶时间去了。后来父亲回来后说:“以后走亲戚,没钱的话,哪怕把裤子脱了卖了,都要去凑个情分。他能来告诉咱,咱就能去。”这话至今记忆犹新,在我思想上深深扎下了根。
父亲十分大度,在走亲戚的问题上,常常也跟母亲说,咱不但要把亲戚处好,也要给娃做出榜样。
那年十冬腊月,大雪纷飞,天白了,地白了,仿佛大地成了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门前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开着白嫩无瑕的小花。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上学,傍晚时,一位亲戚冒雪来到家里。父亲知道他冒着大雪来肯定有事,但他和父亲说话时,却不往正题上靠,最后父亲不得不直截了当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亲戚吞吞吐吐地说,他给娃娶媳妇,还差二百块钱。父亲说:“好,你等等。”
最后父亲说,家里只有一百元,而且这一百元他安排还有用处。他出门又借了一百元,让母亲取出家里的那一百元,一块儿给了那位亲戚。亲戚感动地说:“马上要给娃娶媳妇,现在钱难借,我跑了几家都没借到,才不得不厚着脸皮来你家,你真是给我帮了大忙。”那时候的二百块钱,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亲戚走后,父亲说:“他能来咱家借钱,说明他已经想好了,也相信咱能借给她,这也是看得起咱。”
父亲的厚道、为人,在村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亲戚、朋友都知道父亲的为人处事,他常常说“宁叫挣死牛,不要打住车”。
正如父亲说的,亲戚越走越热乎,特别是老亲戚,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爷爷奶奶那辈的亲戚,父亲格外看重。在我五六岁时,常跟父亲去走他老人家的舅家,舅家人也十分热情,去了给我压岁钱,还有我最爱吃的核桃、糖果、瓜子,吃饭时再给我找个小凳子。
在父亲这一辈,有他的两个姐姐、我舅家、还有姨母;下一辈有父亲的外甥、表兄弟等等。
后来到了我这一辈,有我岳父、媳妇她弟、还有媳妇她娘家的近门亲戚,以及我的两个妹妹。
父亲在世时,正月待客,三层人坐了满满五六桌,但我们一大家人都很高兴,我儿子、姑娘跑前跑后端瓜子、发烟、倒茶。
用奶奶、父亲、母亲和我媳妇的话说,客多了热闹,也说明咱人缘好。
我也爱走亲戚,这是自小父亲给我养成的习惯。在亲戚家换个环境觉得好玩,也能认识些新朋友,他们还会教我些新玩法。有时我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带上,给和我玩的小朋友,他们也会回家拿来好吃的给我。
记得有句歇后语叫“庄稼人走亲戚,直来直去”,说得真好。
一次,父亲带我去走亲戚,他老人家和一伙人坐在炕上闲聊、抽烟,我和几个小朋友上树玩耍时掉了下来。这可把主人家吓坏了,也把父亲吓坏了。他们知道后马上把我从树下抱了回来,亲戚家乱作一团。恰巧这亲戚的隔壁有个捏骨匠,把他叫来一摸,说不太要紧,只是把脚弯的筋扭了,没伤着骨头。亲戚和父亲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后来回到家里,母亲把我狠狠骂了一顿,以后再也不让我走亲戚了。
那时正好是正月,我在家躺了十多天,赶开学时脚好了,我给母亲下决心以后再也不上高爬低、胡乱折腾了。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也长大了,在父亲的教诲下懂了好多道理,更知道人情世故,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到了我这一辈,我更加知道该怎么走亲戚,懂得了待人接物。我每年两茬走亲戚的安排雷打不动。
除了正月亲戚定下的待客时间我准时赶去外,忙罢(收完麦子)我第一个去的是舅家,买的礼也适当丰厚些,用我们当地的话说:“舅家是根,是一级亲戚。”其次才是丈母娘家,其他亲戚也会抽时间,但一定要去。
父亲传承给我的走亲戚的美德,到现在我都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去年有一次,有个亲戚给孙子做满月,怕我破费,没告诉我。我从旁人口中听到后,准时去了,把亲戚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还半开玩笑地数落了他几句,他也笑了,说怕我破费,最后还笑着向我道歉。
现在人都忙,社会节奏也快,农村人越来越少,而且多是孤寡老人。村子里的红白喜事,特别是亲戚中的红白喜事,都去的人少了,但我只要知道的,不管在哪里、有多忙,都会第一时间赶回来参加,都会体面地带上东西或按礼节随礼,这也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份心愿。
前次我的一个老外甥去世了,我正在开会,没有在家,赶忙请假回去了一周,等把人安葬了才去办事。
日常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亲戚就是要互来互往、互相走动、互相帮忙。
我教育我的儿孙,要遵守常礼,回来后去走一走亲戚,看一下长辈,问候一下,这也是做晚辈的一片心意,也是人之常情。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