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金陵伤痕(散文)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南京是我们江苏省会地,是历史悠久,底蕴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白说曾经的金陵是“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南京的荣辱兴衰关乎着一方人的安康。今天、明天都将引擎着我们美好生活前行。
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山(今清凉山)设立金陵邑。东汉末年,孙权为巩固江东政权,于211年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在金陵邑旧址上,利用山体峭壁修造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其选址依山临江,扼守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形成“因山为城,因江为池”的险要地势。成为东吴水军基地和六朝都城防御核心,素有“石城虎踞”之称。
李白诗中还说“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的石城南京,曾经是宫阙巍峨,钟灵毓秀,云蒸霞蔚之宝地。如今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井繁华之盛景。然,越是发达的地方,越容易受到战争的摧残。就是这样一座人杰地灵、六朝古都之城,如同“红颜命薄”一样命运多舛。
在历史的长河里,建了又毁,毁了又建的石城金陵,光遭受大规模屠城的朝代,就多达四次。“候景之乱”、“金军南侵”、“太平天国血洗”、“湘军报复”饱经战火的洗礼,使无数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流淌着无数辛酸的血泪。如果说加上近代“蒋介石清洗”的第五次大屠杀,使国人感到悲催惨烈的话。那么,尤其被外国的日本军惨绝人寰的第六次大屠城(向多达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杀戮,又纵火烧城,十三万间的房屋悉数被摧毁),更多了一层耻辱和愤怒!
这些事件,千百年来给南京这座城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无法磨灭的伤痕。近日,在纪念中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了不忘国耻,为了国泰民安,全国上影了多部抗战影片。其中,在全球公影的《南京照相馆》就是一部反映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该片实际上是收集的包括日本兵拍的真实的大屠杀照片,而串起来的历史故事的纪录片。让世界人民了解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那天,正好是台风来了,城里的天空,乌云翻滚,我怀着重温悲惨历史的心情,去附近的“世纪影院”看这部电影。几十年不看电影了。还是小时候在乡间看的露天电影,且多数是战争片的。那些搏斗厮杀的血腥场面,我们并没有感到恐惧和害怕,也没有做恶梦。反而看多了,我们这些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的野孩子,从小心中滋生了英雄的情结,做梦也是做的英雄梦。
记得每次看完打仗的电影后,庄上的一帮玩伴就学英雄,模仿英雄的形象。让父母买军帽戴,买绿色的军装穿,不爱红装爱武装。用木板、木棍制作手枪、步枪。把木手枪别在腰皮带上,把棍步枪扛在肩上。把稻草人当作是日本鬼子,用刺刀戳。学着电影上的战士,用柳条编个圆圈戴在头上,趴在坝头上,把碎砖头或泥坷垃当手榴弹,朝河水里扔。嘴里还喊着“冲啊!杀啊……”电影上的台词。而就在看这部电影前几天,我在抖音上就刷到,有小孩看电影中那惨不忍睹的场景哭了。孩子哭吧!这不算是你脆弱,当你看多了,泪水就会化为坚强与力量,就会更爱自己的家人和祖国——这也是小真情流露出石城伤痕上的大光芒。
电影《南京照相馆》,是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聚焦于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避难所。影片一开始的镜头是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上海、苏州沦陷后,日军分三路向南京进逼。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怎奈由于守军的装备和兵力处于劣势,人员伤亡太大,没有抵抗得住而失守。
12月12日,天上日军飞机扔炸弹,地上坦克在洒满血迹的街道上开进城,慌乱的人们纷纷逃命。一名邮差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飞奔,为了给熟人找信,没有赶上逃命的卡车。就躲到那个“吉祥照相馆”里,冒充照相馆员工保命。日本鬼子走了,躲在柜子里的照相馆老板才出来,并收留了这个叫阿昌的邮差。后来,也收留了躲避屠杀的军民。在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他们意外地发现底片中,记录着大量日军屠城的血腥影像。
馆中留国殇,镜头载惨景,底片藏冤仇。其中有日军当众枪杀、刀劈比赛的场面。有把百姓集中到秦淮河边用机枪扫射,河水变成了血水。有开火枪烧人的,有把人装进麻袋里扔进江河里的,有将人活埋万人坑的。更有惨不忍睹的是日军强奸后将棍棒插进妇女下体里,将孕妇用刺刀剖腹,把婴儿挑在枪尖上,把小孩摔死在地上的等等惨不忍睹(有些场景导演巧妙地只用照片展示,考虑到多种因素,而没有演出来)。这骨山血海的场面,虽然年少时听我的军人爷爷描述过一点点。但,如今坐在屏幕前,看由洗照片人用生命保存的一本相册(从众多底片中选了三十多张照片,后又精选了十六张最惨的照片制作了相册),而拍摄的电影,却又是多么地触目惊心哩。
影院里,回响着枪炮声,淫笑声,哭喊声,惨叫声。那梧桐叶飘落的是滴滴秦淮河的血水;那失颜的霜菊是张张万人坑里痛苦的脸庞。可是,看电影的人沉默着谁也没有说话,平静处,仿佛意识到每个人的血液似江涛翻滚。空调里再强的冷气,也降不下心中升腾的怒火。当我听到“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快门按下只需一瞬,可有些影子,一辈子洗不干净”,还有金馆长和妻女分别时说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台词。当看到日军开着卡车,来装挖掘的城墙砖,逃难的守军刘守义,用墙砖怒砸,与鬼子同归于尽的壮举时,我也是眼眶里含满了泪水,不敢作声,生怕一说话泪珠掉下来。就如同父母永远离开我们一样的悲伤,还多了一份压抑在心里的愤怒。
电影结束了,有的人还看着无影的屏幕,有的人还坐在椅子上默默地沉思,努力平复郁闷的心情。走出影院,没有月亮的天空,乌云密布,雨水霏霏。灯光里,看宽敞整洁的道路、漂亮的高楼大厦、飞奔小汽车、人来人往的商场、灯火通明的小吃店,还有青山绿水、幸福祥和的日子……想,这段用血泪刻入民族记忆的惨痛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暴行的铁证,永远不容否认与篡改。正如电影里说的“照片能退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
人在做,天在看。八十年前的8月15日,是日军的投降日,自进入八月份以来,有记忆的老天就时常阴沉沉的,仿佛也有所感应似的。它警示我们:落后必遭欺凌,忘战必临危亡。我们今天之和平的日子,奠基于先烈血骨之上;民族之伟大复兴,承载着罹难同胞未竟之期。做父母的人,不要用手挡住孩子的眼睛,要给孩子们擦干泪水,用爱的话语抚慰他们的阴影。让他们要记住这段悲惨的历史,讲明好好读书,强大自己,才能维护和平的理。
我早年常去南京出差,曾步行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列车在脚下飞驰。仰望桥墩上雕塑的红旗,俯看滔滔不绝的江水。去栖霞山,看漫山红枫与古刹、银杏等彩叶交织的绚丽秋景。到莫愁湖,看诗意的春日烟雨;浮香绕曲岸的夏日荷韵;意境中的晚风秋水落芙蕖;风骨铮然的冬日梅雪。去秦淮河,游两岸明清的古建筑群、夫子庙,还有清凉门的石头城遗址。还有中山陵、雨花台、中华门、渡江门等。想想,这美丽富饶、风景如画的背后是经过多少的磨难啊。而遗憾的是金陵城,至今等不来入侵国一句虔诚的道歉。
如今,八十年过去了,金陵城的累累伤痕,并没有被岁月磨平,没有被亮丽城市建筑所掩盖,没有被滔滔的江水冲洗掉。而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个由血泪燃烧苦难烙下的永久伤巴,上面凝结着血性、骨气、仇恨。常摸一摸,每一次都能迸发出自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