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柳岸·曾经】昨天那事(小说)

编辑推荐 【柳岸·曾经】昨天那事(小说)


作者:悉达多老怪 布衣,1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发表时间:2025-08-15 15:30:41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一个几百年的江南老村子的消失过程。

【柳岸·曾经】昨天那事(小说) 屋外的街灯透过窗帘,依然能散落在床前书桌上。早有倦意的人,却因睡前翻阅了阿林先生的那本《江城古村与古民居》而久久不能入睡。那是一本描写家乡的书,如今全都远去。然而只要触碰到这本书,家乡里的许多事,犹如昨天刚刚才发生,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久久难以忘却。
  
   一、一场虚惊
   几年前一个夏日的夜晚,怡接到老家新哥的电话:“拆”字上墙了。她心惊不已,彻夜不眠。第二天清晨,又接到老妈的电话,没想竟惊动了九旬的老妈。本就准备回老家的怡,更不能怠慢。事情怎会如此?没想此后的半年里,是她回家最多的一年,有人说她回家比到新市口还多。新市口,繁华的都市中心,一年去不了两回。
   怡的老家位于江城东乡,那日她火车、汽车,只身一人急急赶往老宅。一进大门,顺着正在前堂屋的老哥手指方向:只见南边小天井旁,三房人家厢房上一个刺目“拆”字似血般殷红,让她倒吸一口凉气。在老宅稍转片刻,见五房人家的房子也有“拆”字,北边一排厨房墙上被印上“拆”字,书房外墙上也接连写着两个红红的“拆”字。凡是宅门里交了的房上,都被写上了一个大大“拆”字。
   政府是百姓的靠山,虽然告示没有盖上政府大印,但百姓们相信:政府不会乱来。在那片民风淳厚的土地上,也没人敢伪造政府告示。为了城乡一体化,为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电视也看到听到过,想不到这么快就到眼前了。告示上还说,提前交房有奖,安置时还能优先选好房。难怪好多人家交房了,特别是本来住房就不好的人家,正好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宅门里本来许多人家已不住在里面,特别是早年就远离故乡,生活在外的人家,就此将房子直接卖给政府,很方便。然而唯有新哥住惯了老房子,自打出生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一辈子都住这里,到哪都不习惯,他不愿意离开老宅。怡家虽然也是早年就在外边,祖屋空了多少年,父亲在世时,就将祖屋拜托老哥照看。怡也认为,这是祖上留下的,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必要卖出去。上世纪八十年代,父母将小镇街上的门面房低价卖了,但老宅里的祖屋一直没卖,就是要留个念想。祖屋没了,根就没了!怡家虽然没人住了,但有老哥老嫂在,他们就是老屋里的守护神!更何况,政府都挂牌保护,还有什么理由不留着它呢?
   听老哥说,外面人家的房子交了,就将门窗敲掉。老宅里人家将房子交后,村里就派人写上“拆”字。就等老宅里人的房全交完后,再拆房。该房是“文保”单位,难道也要“拆”吗?
   70年前土地改革时,县政府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行政村就有权利来拆吗?难道数月前区里才颁发的“文保牌”不算数吗?
   情急之时,她想起朋友老万,相邻尧镇的一位文化站长。当年在老家时,在该镇一所小学校里曾与他有数月的相处,多少个夜晚听过他口若悬河无多的滔滔不绝,是他的忠实听众,此后一别几十年断了音讯。近几年,在一位酷爱东乡传统文化的友人无意引荐下,再次相逢依然如故,何不向他请教其中缘由?说来也怪,那位引荐她与老万几十年后再重逢的友人是个真正的外乡人,如今却是城里晓有名气的地方文史专家,东乡与他本是八杆也打不着的地方,可他却走遍东乡每个村落,比怡还要了解东乡,让怡没有理由不再次好好回首自己的故乡,更何况自家的老村与老宅呢?
   午后,搭上农村公交车,前往十里多外的尧镇。
   怡生活在老家时,父亲就曾在这个小镇的中学里,度过一段无奈的时光。从老宅前去父亲所在的中学,曾是机耕土路,不知步行来回走过多少趟,每次总觉路漫漫。如今曾经的机耕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大道,公交车一二十分钟就可到达。没想就在这一二十分钟里,却发生让她心悬一线事。
   人在车上,突然接到老哥从老宅里打来的电话:村里派人来拆门楼了!“天哪!门楼拆了,老宅还有何意义?”早一阵宅里曾有人想拆卖,被怡家姐妹一通电话就阻止了,如今村里派来人拆,谁能阻止得了?慌乱之时,情急之中打开手机上刚刚结识不久的一位本地文友,没想他回避了。也难怪,在这股浪潮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急急下车,来到尧镇文化站。一幢很气派的四层楼宇,没想到小镇还有如此气派的文化站。已经发福的老万正在办公室里挥毫泼墨,怡可没有这份心情去欣赏,一鼓脑将老宅所遇之事全都道来。他不急,依然笑嘻嘻地边舞笔墨边听她的唠叨。听完后,停下笔,慢慢悠悠地说:“别听你老哥瞎嚷嚷,既然是文保单位,怎么可能呢?真有事,我帮你过问!”
   一句话,让她半信半疑。他虽然仅是小镇文化站长,多年的基层深耕,对地方的许多做法岂是怡所能比拟的?虽然仅是文化站长,却是地方上的一位名人。他琴棋书画皆通,若有再高的平台,相信会做得更好,然而最让怡所信服的莫过于他有本事“找钱”!他能用自己的特长,向企业、向政府找钱,有了钱不仅创造性的发展文化,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本来就不矛盾。他所创办的“东乡民俗文化展”,曾吸引了省内多位知名民俗学者及城里媒体记者的关注和好评,也曾成为许多孩子的教育基地。曾办过企业报的怡,当年最头疼的就是“钱”,没本事要钱,结果逃之夭夭,改换门庭。尽管他时常会在她面前显摆,但能将小镇文化站变成“四星级”,岂能不甘拜下风?
   事情总会让人意外,就在文化站里又接到老哥电话:“他们跑错地方了……。”原来,是要拆另一处门楼,瓦工们听错了。也许在他们的心中,唯有怡家老宅有雕花门楼,只因那是村里人都熟悉的地方。她终于松了口气。然而,她还想将墙上的“拆”字弄清楚,没心情与老万聊天,随即搭乘公交车赶赴区里相关部门。
   早在三四年前,曾去过那里,大约十多里路外。它位于一条南北向约四五条车道宽的大道西侧,坐西朝东的大楼如一条即将起航的巨轮。那时周围还没有“左邻右舍”,但楼前就是公交站台很方便。记得那年去时正值七月流火时,但大楼后面有座大花园,不知名的黄花正在阳光下怒放;大楼对面的路东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木与花草,修剪的井然有序。当年怡还在老家种地时,那里则是一片连绵的小丘坡地,水稻、黄豆、山芋各式各样的庄稼因地制宜交叉生长着。
   不到半小时的车程,来到大楼前。虽然没有进出的“证”,在门卫房登记下也就进去了,来到“文管办”的房间。
   仅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客气地听着她的诉说。
   “不会吧,对文保房应当保护。”小伙子露出质疑的目光。
   “你看,这是我今天刚刚从那房子里拍的图。”怡拿出手机,翻出所拍的一系列图片。
   “别急,我们已发了文,拆迁中要进行保护。”小伙子看完所图片,安慰她。他就手从面前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份“镇新建函[2013]13号”文,原来是早在7月3日专门发给该镇政府的函,比该镇拆迁公告提前十天。该函要求该镇在拆迁过程中对“柳路村柳桥赵氏牌坊、98号贻国堂两处专门文保单位及柳家桥173号乐善堂、175号树德堂等砖雕门楼”,在拆迁中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见到这份公文,怡的心终于放下了。
   “我多复印几张,你拿回去贴在墙上,帮着宣传。”小伙子正准备忙着复印,门外走进一位中年男子。
   “你怎能将文件给她?”瞥见怡手中的公函,中年男子向小伙子训道。
   “看来是位领导。”怡心中一惊,不想让小伙为难,迅将手中准备细看的公函还了过去,好再之前已收起一份。
   有过文件管理经验的怡,此时则不想与眼前这位领导发生争执。倘若这位领导早来一步,自己必定不会看到这份公文;倘若这位领导迟来一步,公文将会贴在老宅“拆”字旁。两种假设,会给怡带来不一样的心理反映,也会给老宅的后续故事发生不一样的过程。
   事后得知,那位清秀小伙子是江西人,刚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毕业不久,没想到他与怡的父亲竟是校友,只是前后相差了几十年。家中兄弟二人,父母同时供两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为了早点就业才中断了继续读博士的念头考入这个职位。他喜欢到研究院、所去做学问,机关工作不是他的理想,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果然,没多久他真的离开了那个岗外,去了另外一个外地方。
   虽然有那份“保护函”,但拆字仍在墙上,让她和她的家人放心不下。几天后,直接用短信向区里一位局长咨询,随即收到他的答复:“我已安排人到现场处理了。”没想到第二天,又收到他的一封短信:“上午镇村领导已现场办公,明确房屋要保护,并与原住护商量安排一人值守,墙上的字也铲除。由于我们工作不到位,给您带来烦恼,敬请谅解!”这位局长明确、快捷而恭谦的作风,不仅让怡彻底释然了,同时对这位没见过面的局长产生一份敬意。
   没多久,墙上的“拆”字被抹去。
   生活总是起起落落,在拆迁的浪潮中,不知老宅还会给她带来些什么?
   为了一个“拆”字,怡虚惊一场,此后却为了一个“修”字,让她放不下老宅,成为老宅的另一个守护者,成为沪宁铁路线上的常客。一场虚惊,也让她与陌生的坤成为朋友。
  
   二、回乡偶遇
   如果没有变故,他们的生活将沿着各自轨迹向前,怡不会认识坤,更不会有什么交往。
   坤,是家中的老幺,父亲在上海工作,他与母亲及哥姐们随母亲一直生活在老家。许是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家里生活并不宽裕。早年因为受到一场意外事故的伤害,让初中没毕业的他进了镇办厂。镇办厂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他在村里的地位,也为自己后来办厂奠定了技术、市场基础,开拓了眼界。改革开放后,他办起自己的五金厂,并参加村里事务管理,成为副村长。他性格耿直,许是耿直让他对许多事物的处理总是很“顶真”,成为遇事不平总会管的人。
   怡,仅是当年回家“务农”几年后,老家则与之渐行渐远几乎忘却。直至父亲的故去,才使她再次回到老家。
   父亲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曾是她评判异性的一种标杆。但他走的太匆忙,没有留下一句嘱咐的话,也没给她留下思考的余地。虽然那时父亲已八十开外,但他从来没有闲着,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来不及,因为他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她不懂,有哪些事情让他那么着急,然而老家则成为她无法割舍的地方,因为那儿有父亲的骨灰,那儿曾是父亲永远眷念的地方。为此,每年清明时节总要回老家。
   父亲是个有信念的人,也是个历经坎坷的人。虽然身背沉重的十字架生活几十年,然而对工作永远兢兢业业一丝不勾苟。他曾是村里年青人的榜样,后来则是村里人所敬重的人,然而他却总觉得愧对村里人。不知是什么样的情感,也不知他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想了解他,则要了解他的故乡,为此老家成为她牵挂的地方。
   父辈早就离开老家,但老宅里的祖屋一直没有放弃。父亲在世时,厢房漏水,她受父亲所托回老家请新哥帮忙料理;老宅里曾有棵百多年的小叶黄杨,有人要强卖,受母亲所托回老家了解,虽然没有阻止黄杨树的流失,但从此凡是有关祖屋的事务无形中落在她身上。
   本与村里人渐行渐远,然而命运将他们相识,且相通相连。
   “告知书”颁发第二年的一天,她到村委会了解相关情况。进入一楼办公室,许是陌生人的介入,里面的人注意到她。有位坐在一旁椅子上的男子,放下正在看的报纸,注视了一会问道:“你是怡?”
   “是的。”她没多说。
   “我也是柳桥村的,我认识你。”他继续说。
   “哦。”她不好意思,不便多说。
   毕竟离开村子好多年,对许多人与事陌生了。回到老宅,向新哥描述一番,新哥猜道:大概是坤。
   又一年,村子已开始拆除。她又回老家,快走到“洋桥”时,见到也回村子的他,交谈后方知他就是坤。这座跨越在柳沙河南北两岸的公路桥,被村里人称为“洋桥”,因为它有别于村里其它许多木桥、石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紧张的备战形势下,国家从玺山脚下开建了一条贴着山脚盘旋的“国防公路”。该路到了老家的北山头则陡然离开山脚,跨过山前的围山河后,穿过该村如毯沃土再越柳沙河,与小镇上通往城里的公路相连接,为此而建造了这座柳沙河的“洋桥”,它不仅是小镇上的第一座公路桥,也改变了村里许多生活习惯。
   柳桥村枕山面水,是个潮乡。水多桥也多,上位于村东北角的石桥,曾是柳沙河上最美的一座桥。它与旁边的“牌坊”相互映衬,是该村的标志,且享誉一方。多少年来,那儿被村里人称作“桥口头”,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全村人出行上街必经之地。
   自从有了洋桥,原本只能从东边“桥口头”上街的人们,好些人就能从西边上街;特别是从外面坐车回来的人,总是从西面进村。随着小镇街道向西南移动,东边老桥也渐趋洇灭,“洋桥”则取代老桥,官方修志时将其命名为“柳村一号桥”。村里人的出行线路也渐趋从东边改到西边,村口位置也到了西边“洋桥”下,以至老宅的后门也常被不明就里的人误为是“大门”。是年,洋桥已成危桥,限制汽车通行,几年后它被重新改建,成为一座更加宽畅的大桥。

共 22404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以江南古村柳桥村的拆迁为背景,通过在城市化进程,一个几百年的江南老村子的消失过程。新哥、华、怡、坤等村民的经历,细腻展现了拆迁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无奈:村民或在懵懂中签约,或因质疑补偿、眷恋故土成为 “钉子户”,在与地方政府的对峙中,有人被迫躲避威胁,有人坚持上访维权,有人在威逼下妥协,最终古村消逝、村民离散,留下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作品既揭露了拆迁过程中程序不透明、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也饱含着对乡土文化消逝的惋惜与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命运的悲悯,字里行间满是对拆迁运动价值与意义的深沉叩问。精彩佳作!力荐文友们共赏!【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8-15 15:33:12
  小说以 “碎片化纪实” 手法增强代入感。开篇以 “夜不能寐” 的回忆视角切入,通过九个章节串联起拆迁中的关键事件 —— 华的深夜避难、怡的文保维权、坤的跨省上访等,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拆迁叙事链。
回复1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8-15 17:43:41
  感谢老师如此快的给该文作充分肯定,柳桥村虽然没有了,能在此留下她的离去过程,也是一种欣慰。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5-08-15 15:34:35
  欣赏佳作!感谢分享!
回复2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8-15 17:45:16
  感谢老师鼓励,将继续努力。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8-15 21:46:07
  本文原有第一部分,可参见
   宁静的夜_江山文学网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847827.html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老百        2025-08-16 11:22:39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8-16 15:15:31
  感谢老师的厚爱!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