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莲池香韵(散文)
一
庐山莲花峰下安一冢,中学课本吟其“爱莲”作,很少人提及他的籍贯——湖南道县,他浑身香韵,还在风景里活着。河北保定,本来和他毫无干系,他却在此笑吟《爱莲说》,栖身保定古莲花池。当举目这处公园“万卷楼”的匾额“绪式濂溪”时,我醉了,醉人的香韵来自千年之前的北宋。周敦颐,是天下莲花第一代言人,无一替代。
这匾额为康熙帝所题。(康熙十二年,1747年)“绪”意连绵,“式”即范式。“绪式”即效法的意思。在中国历史上,可称为“式”的,除此,便是颐和园诞生的“颐式”了。一个是人文思想的,一个是风景园林的。一个是皇家所造,一个是文人所遗。这个文人叫周敦颐,不熟悉他,但几乎无人不会吟“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号为“濂溪”,他把故乡的“濂溪”搬到了庐山的莲花山下,晚年定号。从此,濂溪淙淙而流,流到中华各地,也流进了今人的口头上。多少人,愿“濂溪泛舣”,“淹留濂溪”;以莲萼为饭羹,以莲下之水濯缨。无莲不生君子,无莲不生梵语佛事。
这就不觉得奇怪了,保定的古莲花池,也有一条“濂溪”,滋养了一园莲荷飘香韵,恒久千年。
莲,是江南风物,没有温情的水是养不活的。那首《西洲曲》写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是江南水乡的泛景,莲活在北方一城,是一个奇迹。
二
这古莲花池,始建于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元代保州(保定在元代称谓)元帅张柔平定冀中,成为一州主官,有了建景求安的心思,就寻觅了保定此处,看中了这“一亩泉水”,他毕竟身带塞北之气,将这处园林命名“雪香园”,从此以此为私家园林、张家宅邸。蒙古骑兵百万,射雕弓箭无数,马战的刀枪剑戟,琳琅生风,但从帝国传奇,变成文明国度,朝廷赞同这种具有“定城”标志的风景陈设。池,在水域单位里,都要排列在湾、塘、湖、淀的后面,一亩之泉,孕育一莲花池。且在池畔建“万卷楼”,不藏刀兵,搜罗典籍,这种文化态度的转变,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线索。由“雪香”到书香,其间有莲香、泉香的氤氲渗透,“四香”交织,成就了一所别具香韵的园林。建园的主人,一定未想到他把一亩风景的境界无限拓展,古今延续,香韵更浓。
“荷风送香气”,盛夏好赏莲。莲池之香,此时最浓,浓得撩不开。怪不得乾隆皇帝一生七次驾临莲花池,而在此处建行宫曰“莲池行宫”,据说,乾隆帝对属下建宫,并不阻拦,只一个理由——愿与“莲池书院”比邻。
浓绿堆垒,多情多意地抱住一莲池,哪见池水涟漪,把头垂低,从莲叶深处看一线水,都不能,莲叶把水藏得如此深邃!一亭从绿意中冒出一个顶尖,不见亭中人,难入绿围里,生怕惊动了绿意。白色的廊桥,弓着背,从莲池中间飘忽而起,莲池中有石板仄径,几多伞花起伏于莲叶绿波里,她们是为了给我一次眼缘,佳人美莲,都流香,流着满池,香韵是撞不开的。淡紫莲花点缀绿意之上,不与绿争,不与风语,我想把“静如处女”的说法换作“静如卧莲”。熏风来此沾莲香,翠盘擎晨露,红萼香韵里,襟袖之间,兜起一丝风,富饶爽清。池边刻“霞衣”字,霞衣,轻柔艳丽之装束,霞衣典出“霞衣不待缝”之句,莲如霞衣,染一身即是披霞也。如此意境,恰是读书的臻妙。于是,在经过500年之后,1773年,这里诞生了“莲花书院”,至此,莲香书香合一,有了更深的底蕴。一亩之泉,一池莲水,驮着最沉重最有香气一书院。
三
令我惊奇的是,乾隆帝并不给“莲池书院”名字题字,却是将书院的精神风骨提炼出来,写成匾额——绪式濂溪。终于,为古莲花池找到了游荡的灵魂。
莲花书院,出了多少才俊,建一册人物传记,都装不下,但说末代状元刘春霖,便知书院名气,一亩之水,哺育巨鳄,足以让人惊叹。
从小听到一个说法,竹声萧萧好读书,意思是读书有成的人,多在南国。看了莲花书院的历史,颠覆了这个观念,濂溪莲池也涵养读书人。
这让我想到距离保定不远的衡水中学。这个学校,书写着高考的传奇,我不知是否是古莲花池莲香飘到衡水,自古,燕赵大地多壮士,今天,应该再加上,燕赵大地书声香。时代,给了燕赵之地更多的机遇,曾经一个刘春霖,今天无数才俊走出。
一袭莲萼的香袭来,如果再退回50年,能让我自由选择游学之地,我愿在此寒窗十载,和泉莲相处日夜。
四
可能是职业的关系,我居然给这座“莲池书院”设计了课程。
千年的古莲花池,积累了精彩的素材,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我想,前几年就做“仿古”教学,只学中华文化,确切都说,就是把这些沉淀在莲池的历史,丰富的典故,精彩的诗词,读书成才的事例,纂成教材。至于科技基础的数理化,就后移,书院的一干河北古数学家、天文学家,郭守敬、祖冲之、张遂……先安心地在莲香书屋备课。一定要让莲池书院在此响起清朗的读书声,将千年的文化香韵传递下来。
开学第一课,课堂就设在莲花池畔,师生随意流连,婉转于莲水翠绿中,一句一跟读,就对池咏《爱莲说》,再写一篇“绪式濂溪”的文章,或者布置一个《香远益清》(《爱莲说句子》)题目,想想怎样把这里的莲香带到高远。
不要怕写错别字,将“濂溪”写成了“廉溪”,去掉了“油水”,更有说法。
第二课就牵领学生到大门,进行一次郑重的“入门礼”,有石刻,为乾隆帝亲题,曰“春午坡”,春末花秾,花光如泼,一坡花香,有谁盼归。这名字源自苏东坡“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之句,典出有据。乾隆帝甚爱门前景,咏诗“秀障当门春午坡”,学识之秀胜景观,踏门先明治学意。
五
曾经的书院,没有全国统编教材,那来这里教书的先生,就自编教材吧。就像今天的学校都要自编“乡土文化教材”。
第一本,就叫《皇帝诗纂》吧。别担心不能结集,光是乾隆帝写给“莲池书院”的诗就上百首,现存可查的就50多首,算诗纂的一部分,绰绰有余。
“必有取义耳,讵唯玩物乎?茂叔标净植,所爱寄芙蕖。”一池的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中不采蓬,唯取义。清格高韵是为“义”。周茂叔净植一池莲,我染莲心结蓬实。
“勖哉佔毕流,学为君子儒”。还是乾隆帝的句子,“毕流”即莲池溢出的细流,不必波澜壮阔,同样可造君子心。完全可作为书院的校训,镌于书院楼前风景石。
不仅乾隆,胤禛皇帝早踏足。以《园景十二咏》结诗,我觉得他的句子最能看得透莲花池韵:“云锦漙新露,馥郁共飘香。”
据说,保定莲池最生诗,江南莲塘也不及。光是皇帝赐墨的就那么多,也算是叹为观止了吧。
再集第二本吧。《爱莲集》,不只是《爱莲说》,当然可作为卷首篇。再将临池写咏莲的文章集成一册。唱一曲国风《西洲曲》,咏莲划舟歌唱白居易的《采莲曲》,“馨香为谁传”,邀李白一起采莲行韵。给个特写,唱《秋池一株莲》……
莲的价值情感取向,是高洁,柔美。读莲,去寻找个人情感的依托,洁身自爱。美德来自丰富的审美体验,我相信这一条美学法则。
第三集,就不要那么拘泥于刻板的编排了,编写一本《十二景集成》。莲池书院,独成风景体系,它的香韵辐射,可谓十里散香,经年流芳。浏览这些景点,我突然有个感觉——莫嫌水域窄,细流也洇漶。风景可以再生风景,就看风景是否具有意蕴。
“春午坡”比峰高,“万卷楼”香浓箱奁,“花南研北草堂”,怀诗圣茅舍而重影。
“高芬阁”,芳香有浓淡,此“芳”分高低;“宛虹亭”,亭不在高,投影如虹照莲池;“蕊幢精舍”,藏纳多少精蕊香朵……
鹤柴、绎堂、藻泳楼、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莲池生香名,搬来一处可醉半天。在莲池附近,建筑并非是心血来潮,要以堆叠取胜,怎么看,我觉得都是莲池生香之物,填充得再满,我觉得都是难以剪裁舍弃,就像一抹香来袭,赶不走任何一缕。
写尽芳名总漏香,不如池边频来往。留出每一景下的空白,学生们可以援笔写“香文”,吟诗填词,为赋作歌,各显特长。
第四集名曰《吾念吾师》。汪师韩、章学诚、祁韵士、黄彭年、何秋涛、张裕钊、吴汝纶……这些学贯中西的宗师大家,曾于此执掌教鞭,他们是莲池书院的人文财富。不知从前是否有“尊师节”,开学时,让他们从“师集”中翩然走出吧。
要感谢直隶总督那彦成,他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就专辑了《莲池书院法帖》,成一碑廊。我们不必再绞尽脑汁想书名了。褚遂良、颜真卿、怀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的真迹和旧帖,都芳集一廊。莲池款步,目视法帖,和大师来一次千年对话……不过,不能舍弃乾隆帝所题的“飞龙”二字,据说这是乾隆16岁所书,无论字迹,还是内涵,“宏图腾飞”之趣,赫然醒目。池小可容天上月——静谧空灵之境更有意境雅趣。池小也可助龙飞——茅庐生诸葛,草堂有诗圣。
六
乾隆皇帝,还是很谦虚的,我总觉得他的治国才能在他的治学之下,他的两句诗,完全可以题写在每一个结集的扉页——
学古堂前莲似海,临漪亭畔树如烟。
无水之地,心如水;无海之隅,“莲似海”。博学天地宽,才情山峰矮。
在中国诗词中,我最佩服杨万里,他是写莲荷高手,他不曾来莲池书院,好像隔空能见莲荷盛,我想把他的“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留给莲池,江南可允许?
没有莲池书院,我觉得在任何一处水塘观荷赏莲,都没有差别,怡情悦目而已。
因时代关系,爱莲的李清照都没有机会消受这莲香荷韵。她说“枕上诗书闲处好”,我都觉得,那时没有莲花池,她只能选择一个僻静处,闲来读书。她的词藻是不能安分的,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池莲叶响,一池芙蕖开,渡往何处?迷茫怅惘。在莲池岸,我突然生诗意——池上诗书静处好,朗朗读与莲荷听。
怎么都不能去掉这处风景名字的那个“古”字,古,就是根。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有古老的根。这个理解,也被“古莲花池”证实了。据说池中的莲藕从未断过种,未更换过藕根,藕断丝连的词语,不适合这里的藕根。一次投下藕种,千年青绿,“只此青绿”一语适合描写这里的古莲花池。所以,莲池香韵古远绵长,不绝如缕。
香凝一池住,芳达千年后。
2025年8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