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圈子文化(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圈子文化(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1240.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发表时间:2025-08-16 12:18:06

八九十年代,手写稿子时,骑着自行车,肩膀斜挎着一只帆布蓝包,包里揣着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誊写好的稿子。有七八页那么厚,兴高采烈往乡上的邮电局飞奔。一路,要风得风,一身的阳光,一树的鸟鸣。一坡一坡的野花,沙土道,南来北去的一辆一辆牛马车,有时还出现小毛驴拉车。自行车是当时环境下的主旋律,谁家有辆凤凰牌,飞鸽牌,海燕牌子的自行车,将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偌大个南河屯,哪个置办上摩托车,烧油的,一踩油门,吐出一股黑黢黢的烟,大家伙无不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成。父亲的这辆海燕带大梁自行车,八成新。二手货,本家二伯在大队当会计,牛掰,家底殷实。他想换新自行车,就把旧海燕自行车转手卖给父亲,听母亲说,我原先叫某某红,二伯说话有权威,来我家坐在大炕抿着小酒,夹着鸡蛋炒大葱,为我重新起了名字,小名是:清儿。那会子,我八岁了。没上学,小时经常闹病。腿上,手背,胳膊,屁股,针眼密密麻麻,常常是旧伤不去,又添新伤。二伯不知从何处学得会算命,他说,我的生辰八字,出生时间,推断我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我不清楚文曲星是什么梗,反正,遇事瞎琢磨,读书后,写得第一篇作文,被老师在课堂朗诵,表扬了一番。
   我开始按着书上留下的地址,朝一些杂志投稿时,已经读初中了。投出去就是播下一粒希望,我天天在等待,梦想开出惊艳的花朵。那阵子的编辑,主编,很负责任,也十分敬业。对不同基层的作者,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老房子的书橱上,至今保留着一大摞编辑与作者的互动书信。手写的书信,字里行间满了对作者的期待,一份责任与人文关怀。他们也没架子,委婉的指出文章不足,需要提升的方法。说心里话,当年的作者,编辑,生活条件很苦,没网络,电脑也少,彼此之间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烟火气息。
   我作品从见诸报端那天起,也迎来一部分读者的喜欢,其中有人民子弟兵,普通工人,在校教师等等,他们通过邮局,鸿雁传书,发来一封又一封书信。信中既有倾慕之情,又有对文学的虔诚与热爱。记得有一名军人,二十多岁,他几乎每个月都来三四封书信,向我讨教写作方式方法,讲诉他在部队的故事。一来二去,不知怎么就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一次,国庆节后,十月的大地,一片金灿灿,五谷丰登的景象。他在信里说,他休假,准备过来看看我。从他服役的秦皇岛某部队,千里迢迢,坐火车也得几天几宿。我断然拒绝,我不想见他,毕竟,我们素未谋面,我才十七八岁,对恋爱没那么热烈。我没给他确切地址他也没来找我,渐渐的断了联系。当年的报纸,杂志编辑,认真负责,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情怀。对业余作者,甚至初学写作的人,均给予耐心的指导。即便是一封封退稿信,也能在内心世界掀起一波又一波浪潮。文学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不含一丝渣滓,也没什么暗箱操控。白云苍狗,泥土黑瓦、草木繁花、文学的江河,不被污染。水质干净,一目了然。刊登的作品,实打实的硬朗,没水分。也不存在圈子一词儿。文学领域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帮结派,华山论剑,出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大体来说,应该是互联网盛行后,文学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形成一个又一个圈子,中短篇小说圈子,长篇小说圈子,小小说圈子,散文圈子。圈子一立,协会也紧锣密鼓搞起。散文有散文的山头,小说有小说的平原,诗歌有诗歌的派别。加入协会,成了会员。有各种待遇,至少在发表上,优先关注?有了圈子,大大小小的笔会,座谈会,研讨会、改稿会、交流会等一浪高过一浪,声势浩荡,排山倒海。缺席,不去,就融不进圈子。祝酒词,恭维词儿,情商必须拉满,不能短板。各种会散场后,免不了吃吃喝喝,不尽兴的话,音箱打开,播放歌曲,一首接一首,谁唱?你先来,唱得声情并茂,气氛就活跃了,被烘托得恰到好处,你一首,我一首,五音不全不要紧,重在参与。一个个的在酒楼的某一个雅间,鬼哭狼嚎,声嘶力竭。也有的唱得不错,激情澎湃,一听就知道这个人有故事,不经历情伤,唱不出那般深沉的音律。协会最初,也是纯粹的。纯粹到就是文学,只谈文学。后来啊,后来。性质变了,邻居城市的作协,互相来往,交流,坐一起畅谈文学,谈着聊着,拉近感情,称兄道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来,兄弟姐妹,我们这一组作品,你看着安排?!杂志在第某年的第几期,便堂而皇之的刊发出:某某作协的几篇文章。先不说文章如何?次一点不碍事,不是说在江湖混,迟早得还上。前些日子在一个文学群,一文友把一个链接扔到群里,链接打开,原来是国内某省级大杂志与另一个省级杂志,编辑与编辑互发稿子的真实凭证。
   感慨江河日下,人心不古。圈子一词,褒贬不一。帮派意识浓厚,你没资历,没背景,又没人民币,对不起,这个圈子你挤不进去。大家不难发现,有不少大杂志大报纸,目录上总是那么几个熟悉的名字,某某杂志发表了,转身又被某某杂志选摘。文章真的厚重?你品,你细品。相互攻击,也屡见不鲜。比如,某某知名作家,在他擅长的领域很有权威,你不小心得罪对方,好,他会让你作品被封杀,在他说得上话的杂志,报纸,拉黑你。只要他不死,你就一直在门外徘徊。小小说界更是丑态毕露,其中几个期刊,国刊,成了他们私下交易的自留地,想发谁的小小说,来,看你表现。不给事,你靠边站着。一些刊物让读者作者订刊,一样的写作者,不一样的待遇。订刊也没发表的机会,谁还傻乎乎的订?某国刊的小小说一栏,被这么几个人承包了。你会说,我是不是上不了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一个人说葡萄酸不好使,属于一面之词,十个人如此说,一百个一千个人也如实说,就问,你说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近几年,纸媒不景气,严重缩水。普通的作者转换做自媒体,建公众号发文章,发爆款文。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底层作者,想在大杂志大报发一篇稿子,难于上青天。不另谋出路,岂不是把自己的诗歌与远方埋葬了?
   一个人的圈子很重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句心里话,有的圈子,我挤不进去,我不去硬挤。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不好吗?写得文章,投出去,能发表就发表,不能发表,回头给约稿的人。独木桥不好走,我们不妨改变路线,不走旱路,走水路。靠交易互动发出去的作品,丢失了原生态的美,少了自然投稿的那份美好心境。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摸着良心过河,用双手和汗水赚取的果实,最干净,最甜。
   大概是二零二二年冬季,一个武汉的文友,偷偷告诉我,她在某杂志发了一篇小小说,托人上的稿子,花了她八百大洋。据她说,委托人和编辑三七分成。我不仅摇了摇头,你有米,不缺钱,那就砸钱发表呗。这种事儿,不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她那篇小小说,我读过,很普通,没嚼头。经济滑坡,刊物生存艰难,或许,这也是刊物负责人的下下策?我只知道,除了某某文学院签约作家,畅销书作家,以及网络签约作家们,我们一个庞大的业余作者群体,出路令人堪忧。所幸的是,大多数作者只是业余爱好,不是主业。把文学当主业,没有三把刷子行不通,死路一条。第一把刷子,你得有真才实学,作品出类拔萃,大有鹤立鸡群那种显眼包。这样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文章,哪个编辑也扛不住。第二把刷子,强大的人脉资源,也就是圈子。你身边缺乏文学领域的人物,也是一个死穴,走不动,根本走不动。有了人脉资源,你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人,想发哪家,动一动嘴皮子,就开了绿灯。第三把刷子,你是主编和编辑,至少一本杂志抑或报纸在手,掌握着此纸媒行业的生杀大权,妥妥的,你的文字尚在襁褓中,就有人预定,内定了。你的女儿,儿子再粗俗不堪,也有人当掌上明珠。还有一个,你得有作家的父亲母亲,继而你顺理成章的做了文二代,文三代。你文章不必太好,孬点也中,你有金刚钻,所以,文学界也不是净土了。既然上天没给你这个恩待,那就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写字,做人,做事。文章可以不发表,但不能没骨气。坚决不跪着祈求发表,人得有气节,文章也是。远离软骨病,不发表,我们照旧吃饭,发表又没多什么?高兴三秒,三秒之后,该干嘛干嘛。没什么炫耀的,一篇文字而已。上了国刊,老祖宗也看不见。最多你在他坟前,说一说,风能听见,雨能感知,地下的人,哪里能知道?
   凡事看淡,看透,没必要较真。你想一想,知名的杂志主编,作协主席,文学院签约作家,都抄袭,你奈他何?像一棵大树,根部坏了,烂了,能救活吗?你不彻底清理清理,将恶劣环境肃清一下,什么好树苗栽下去也会成了歪脖子树,根不正,梢不正,结个葫芦歪歪腚。每一个圈子,都不干净,鱼龙混杂,内心干净的人,只能是圈子外,进不了圈子,人家不带你玩,你不按游戏规则出牌,没人和你同频。
  

共 34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文学领域“圈子文化”的变迁,情感真挚且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主题深刻,洞察现实:文章紧扣“圈子文化”这一主题,通过回顾八九十年代纯粹的文学创作环境,与当下文学圈子中种种不良现象进行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文学领域从质朴纯粹走向功利复杂的变化,批判了当下文学圈子存在的拉帮结派、权钱交易、论资排辈等不良风气,表达了对文学回归本真的深切期盼。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洞察,引发读者对文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内容丰富,以小见大:作者以自身写作投稿经历为切入点,从早期投稿时编辑与作者间的良性互动,到后来读者来信交流,再到详细阐述文学圈子的形成、演变及种种乱象,如各类笔会的变味、刊物发表的不正当操作等,内容丰富详实。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以小见大,全面展现了“圈子文化”对文学领域的广泛影响,使读者对主题有更直观、深入的理解。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叙述。先回忆八九十年代投稿的经历,展现当时纯粹的文学环境,接着叙述作品发表后与读者的交流,自然过渡到对文学圈子形成及变化的描述,最后针对圈子乱象发表看法并表明自身态度。段落之间衔接紧密,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了解“圈子文化”及其影响。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作者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在描述过去投稿场景时,如“骑着自行车,肩膀斜挎着一只帆布蓝包,包里揣着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誊写好的稿子……一路,要风得风,一身的阳光,一树的鸟鸣”,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文学创作时代。在批判当下圈子乱象时,语言犀利直白,如“你没资历,没背景,又没人民币,对不起,这个圈子你挤不进去”“文章真的厚重?你品,你细品”等表述,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与可读性。情感真挚,态度鲜明: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纯粹文学环境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文学圈子不良风气的痛心与愤慨。作者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文学圈子中的功利化、商业化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同时明确表明自己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如“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不好吗?写得文章,投出去,能发表就发表,不能发表,回头给约稿的人”,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导向。文章不仅是对文学圈子现象的记录与批判,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作者以生动的叙事、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展现了散文文体的多样性与表现力。其对不同时代文学氛围的营造、人物情感的刻画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剖析,都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这篇散文对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以及文学行业从业者都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要坚守初心,不为功利所诱惑,保持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呼吁文学界反思现状,净化环境,让文学回归其本质,真正成为传递思想、滋养心灵的艺术。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8-16 12:18:54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作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