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家】善待迟发的芽(散文)
班上有个女孩徐伊澜,个子挺高,长发,胖脸,圆乎乎的,有点呆萌,讨人喜爱。
她坐在教室的最后排,常常紧闭着嘴巴,不爱说话。下课除了上厕所,就爱呆在座位上,不合群,似乎没有一个玩伴。上课时,眼神常为呆滞,眼珠难得一动,从来不拿笔,压根没学会做笔记,如坐云雾之中。开学一个月后,翻开她的课本,还是崭新的,跟刚发的没有区别。作业大多及时完成,错误率挺高,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偶尔冲到60分以上,也是排在班级倒数之列。拿到惨不忍睹的试卷,她脸色平淡如常,不喜不悲,像无风的水面。
徐伊澜虽然偶尔不做作业,但总体来看,绝不会无事生非,乖巧懂事,对于我这个班主任而言,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当老师,固然喜欢优生,但对于不惹事的孩子,也格外青睐。如果班上都是此类,我就可以翘起二郎腿,躺在椅子上晒着太阳,高枕无忧。不过我知道,对于老师而言,这种想法绝对是不称职的,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拯救孩子,而不是推卸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任他们自生自灭。
私底下,我曾找到徐伊澜聊过,也曾打电话给她家长。徐伊澜在我面前,只是像根木头,将牙齿咬得紧紧的,一个字未吐,任凭我说得口干舌燥,也撬不开她的嘴巴。徐伊澜母亲说她在家喜欢呆在房间里,半天都不出来,玩着自己的游戏,见了客人更是躲起来,许久不见踪影。面对现实,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我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只好任时间的河水流淌,静待转变的良机到来。
又一节语文课,我站在三尺讲台上,讲授新课《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理解作者的观察技巧”是教学难点。当多媒体屏幕呈现“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我顿了顿,抛出问题:“同学们,当你们看到‘不几天、后来’等时间词语时,想到了什么?”也许是这个问题偏难,孩子们怕答错,给自己造成难堪,都选择沉默不语,双手藏在抽屉里,压根不敢拿出来,怕我点到名字。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轻微的呼吸声。
在我再三地激励之下,才有一位学习成绩不错的女生轻声地嘀咕,像蚊子叫一般:“作者看爬山虎已经好多天了”。我一直喜欢鼓励学生举手,而不是自言自语,所以我装作没有听见,继续询问。这时,徐伊澜怯怯地半举起手,有点低,手指半蜷着,眼神中透着一丝渴望,也隐藏着种种的不自信。我的眼角瞥见了,敏感地捕捉到这有利的时机。我仰起脸,镶上笑容,身体前倾,举起右手,伸平手掌,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示意她回答。徐伊澜站起来,小声地说出刚才那位同学的答案。我稍加分析、点出长期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后,重点夸奖了徐伊澜的优异表现,轻轻鼓起了掌。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也积极响应,掌声持续了二十多秒。
当然,背后有学生唱反调:“这是她的答案吗?明明是别人的。”我未置是否,只是加重语气,强调了她举手的勇敢,并拿其他同学的不自信来进行对比,衬托出她的优秀。这时,质疑声没了,由衷的赞叹声再次响起。掌声后,徐伊澜坐下,一张小脸蛋成了一朵花,笑得是那么开心,笑得是那么幸福,笑得是那么畅意。
第二天,我提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接二连三,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徐伊澜又举起了手,我同意后,她回答,声音比昨日大了许多,虽然答错了,我还是夸奖了她。第三天,偏难的问题,徐伊澜依然把手举起。第四天,徐伊澜半站着,靠在桌子上,手举得最高,竖在那里,像个高标,在整间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出,像头顶的太阳耀眼。
改变不止在上课时。下课后,徐伊澜也融入了女生的小集体,与她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玩游戏。你看,她居然拿着一根绳子,拉着别人的袖子,叫别人一起去玩。跳绳时,她主动蹦起双脚,跟同学比拼,赢了后特别开心,输了丝毫不气馁,再接再厉。
上厕所,也喊个伴,声音高高的,在吵闹的教室里格外响亮。同学们看到她,都捂着嘴偷偷地笑,连被喊的同学都连忙阻止:“轻点,马上就来,别喊那么大声。”徐伊澜嘿嘿一笑,很自然地牵起对方的手,转身就走。
遇上不懂的问题,她小跑到我办公室,敲开门,追着我询问:“老师,这题目,怎么做?我想了好久,都没有想出来。”我认真回答了她,她似懂非懂,拿笔做了记录,才转身离开。虽然重新遇到这个问题,她依然不会,但并不影响她的“好学多问”。
某次,班上同学打架了,教室成了战场,桌凳跟着一起遭殃,她勇敢地上前,主动劝架。同学不听,她立刻跑到办公室,喊我这个班主任,及时制止纠纷。回家后,作业也能及时完成,虽然错误率一直很高,但至少态度是端正的,书写是工整的,看她的字痕迹很重,显然是用了点力气。
从种种迹象看来,她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仰着头做得更好,看向更远的天空。学生一旦有了梦想,有了追求,落后就一定是暂时的,总会迎来改变,换来不一样。我相信她,正如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春天到了,万物竞发,有些享受雨水的滋润,早早地探出了头;有些躲在角落里,但萌发的心是一样的,只是晚点,只是在等待着更艳丽的阳光。每个学生就是一颗芽,我们辛勤的老师,就是那阳光,更要照顾这些迟发的芽,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