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灵感(散文)
写文章要有灵感,没有灵感、没有素材,写出的文章是空洞的,干巴巴的,既打动不了人心,从内心深处来说,也根本写不出好文章。
我写文章,只要看见一件典型的事,就会激起灵感。用“笔下如有神”来形容或许有些过分,但娓娓道来之下,用不了几个小时,一篇相对粗糙的文章就能完成。接着便是打磨、修改,自己觉得改好了,再请文友帮忙修改,直到修改完善为止。
记得那年大雪纷飞,天白了,地白了,房前屋后的树也白了,仿佛一树树梨花在寒冬里绽放。门前的公路上,偶尔有车辆慢悠悠地驶过;到了晚上,洁白无瑕的雪在街道路灯下,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天地间全被大雪覆盖。农人偷偷笑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谚语:“大寒一场雪,来年财不缺。”意思是来年粮食必定大丰收。
早上我早早起来,迎着纷飞的大雪,扫着门前的积雪,雪厚得要用锨一锨一锨地翻堆。忽然,我发现隔了一户人家的三婶家门前,有一群鸟儿在欢叫。我十分惊奇:大清早鸟儿来这儿做什么?抬头望去,大约有十多只大小不一的鸟儿聚集在三婶门前,三婶正从碗里抓出些东西,往门前的房台上撒去。小鸟似乎毫无惧意,争抢着吃的食物,有的甚至凑到三婶脚边抢食。再仔细一看,三婶房台的一侧放着两个不大的脸盆,里面盛着水。只见两只小鸟站在盆边,仰一下头喝一口水,再仰一下头又喝一口。
我看得入了神,踩着没过鞋子的厚厚积雪走到三婶门前。三婶告诉我,她觉得这些小鸟可怜,大雪封了所有地面,它们找不到食物,有些会被活活饿死,于是就拿出两三年前打下的几升高粱,昨天已经喂了一天。她老人家对我说:“只要天不晴,我就一直喂它们,旁边还打了水,让需要用水的小鸟来喝。”
我呆呆地望着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她消瘦的脸庞在寒风中显得更加消瘦,双眼却炯炯有神;头上戴着一顶毛线打的帽子,那帽子遮住了耳朵的一半;宽大的棉衣穿在身上有些臃肿,脚上蹬着一双宽大的棉拖鞋。
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最真实的灵感吗?我的心灵仿佛被震撼了。她如此伟大,无需用“高大上”的语言去描绘,可这份实实在在的善意,一次次触动我的心灵,催人泪下。
这是多么好、多么令人感动的灵感啊!
回到自家门前,我拿回扫雪的工具,随即写下了散文《三婶救鸟记》。
正因为我亲眼见到了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鸟儿在三婶脚边抢食,更令人动容的是,有些鸟儿竟站在三婶的鞋上,还抬起小小的脑袋望着她。三婶笑了,那样子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给婴儿喂奶,人与鸟的关系是那样融洽,那样的令人沉醉。
我在小小的屋子里奋笔疾书,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窗外的大雪,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这可歌可泣的场景。
外面的雪还在下,并且越下越大,用农民的话说:“那雪花像用杈扬着似的。”刚扫完的院子,很快又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我家院子的檐口上,有两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鸣叫,那叫声里带着凄凉、带着祈求,时不时触动我那颗善良的心。
我赶紧抓了几把玉米,撒向院子的台阶。小鸟急了,纷纷飞下来抢食,用“饥不择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后来,我把自己喂小鸟的事也加进了文章里。文章投出去后,没有几天,就被一家大型官方平台采用了。他们将文章修改后,以“爱鸟护鸟”为核心,后来还有几家平台纷纷转发。
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灵感?这就是灵感,这就是写作的灵感。
有一位读者看了我的文章后,加了我的微信说:“您写得太真实了,尤其是对三婶的描写,特别打动人心,仿佛三婶就站在我面前。”
灵感,是写作的动力。我常常观察生活、留意细节,尤其是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形象描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文章能否成功、能否吸引读者、能否打动读者的心,换一句话话,读者是最好的见证。
有时候写文章,我会感觉理屈词穷,写着写着就觉得没什么可写,既写不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也找不到好题材,更没有什么灵感。
有一次,我回家后在田地里闲逛——因为好几天没写文章,心里憋得发慌。走着走着,我看到村里有一位老人,不知什么原因,腰几乎弯成了九十度,正推着一辆小车,车上装满了捡来的烂柴和细树枝,车顶还放着一个大发泡网袋,里面显然装着树叶。
我走到她跟前,礼貌地让出那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想让她先过。
谁知她看了我一眼,竟叫出了我的小名。
我不禁大吃一惊:隔着两米远,她竟然能认出我,她眼睛这样好,还能叫出我的小名。
说实话,我的小名只有奶奶、父母会叫,村里的长辈偶尔也会叫,但毕竟很少。这十多年来,我再也没听过有人叫我的小名,今天一听,反倒觉得格外亲切。
我问她老人家今年高寿,她回答说八十二岁了。我心头又是一惊:八十多岁的人了,还能这么精神地拾柴。
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只听她说:“我这老不死的,活在世上有啥用?闲着没事就拾点柴、扫点煨底(指烂树叶等),冬天好煨炕。儿子和媳妇都不让我出来,我是偷偷跑出来的。”
简单几句话,却铿锵有力、如雷贯耳。我万万没想到,她的身体竟这么硬朗。我不由自主地问她胃口怎么样,她说:“早上吃一个馍、一碗拌汤,上午还能吃一大碗稠稠的面,一般晚上不吃。”
我又一次呆呆地望向她:她慈祥的面孔上,皱纹似乎更深了,仿佛一幅篆刻出的老人肖像;她干裂的双手青筋暴起,细细的手腕上,细小的血管隐约可见;上身穿着一件褪色的棉袄,看得出来那是儿子穿旧退下来的。
我又一次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她几次试图伸直腰杆,却都没能如愿。
这就是灵感,这就是素材,这就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素材!我突然想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
老人的思路还很清晰,见我拍她,连忙说:“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还拍那干啥?唉,活我这样的人有啥用,给娃帮不上忙,还拖累娃。”她说话条理分明,根本不像八十多岁老人的思维。
有了灵感,我立刻行动。回到家一看墙上的挂钟,已经上午十一点十分了。我赶紧打开电脑,认真地记录下刚才那感人的画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等我写完文章,再看电脑上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了。这时我才伸了伸懒腰,也感觉到肚子有些饿了。
正因为有真情实感,有现场的对话,我的散文《拾柴老人》很快就写完了。后来,这篇文章在“江山见证”征文比赛中,于2025年4月1日刊登出来,并获得了精品奖项。
我现在深深感到,灵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动力,有时随便走一走,也能发现灵感。只要好好去挖掘,就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