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麦香满仓(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麦香满仓(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956.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发表时间:2025-08-18 05:57:52
摘要:喜欢闻小麦的香,喜欢麦香满仓。满仓这个说法,是最富诗意的词,一点不土气。


   我猜,我也记得,早年的村子都有几个叫“满仓”的男人,这个名字,比“狗剩”、“狗蛋”好听多了。这是农耕时代最富诗意也最现实的理想符号,这名字很响,数一数,我老家叫“满仓”的男人或许是沾了名字的光,都不愁娶媳妇呢。
   建国前的单干,打长短工,贫穷的农家没有仓,有的至多是一个囤,比仓小,不值一提。建国后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我们胶东这地方的农家平房几乎都有一个仓。如果没有,生个孩子也不能叫“满仓”。《说文解字》解释,仓,谷藏也。古代有两种,曰“仓廪”,有方和圆之分,大小不论。满仓,一直是农耕时代最饱满的生活理想,院子里一个“仓”,屋子里一盘“炕”,一仓一炕,代表着农人的温饱。至于还有“一牛”,那是安逸之后的愿景,一仓一炕一头牛,几乎代表了生活的全部。
   其实,在我的老家,仓,还有一个最为生动的意思,包着麦粒的壳儿,也叫“仓”,大约和谷仓形似,故称。麦粒在孕育,在壳儿里灌浆,饱满,一粒麦子慢慢地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仓”。一旦完全成熟,那就叫“满仓”,这是丰收的代名词,说出来,仿佛鼻息就闻着麦香了。
   作为人名,男子夏生,或秋生,都可叫满仓,只是姓氏不同,在我们村,王刘姓多,重名也多,于是就分出一满仓,二满仓;大满仓,小满仓……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文化,乡俗的,重复不都是麻烦,总能说起一个“满仓”想到另一个“满仓”。现在的男孩子,喜欢的字是轩、骏、熙、霖、伦、博……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隐含着家长对孩子往来的希冀。金木水火土,缺什么都不再请什么风水先生看了,只要不缺理想,那就可以弥补缺憾。
   所以,那些叫满仓的生日就变多了,除了阴历记生,还有就是小麦满仓也要过一次,秋收脱粒入仓,也要过一次。实际上是相当于过了个“农耕节”。
   还有一个节日,几乎只有叫“满仓”的人过。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叫“填仓节”,是迎接农耕的时节。过年到了尾声,提醒人们要开始春耕了,春耕为何,为填满粮仓。搞大社时,农民不爱过这个节,是要上山干活的信号,就是正儿八经要调动好劳动情绪了。农耕的节日,包括二十四节令,其名字,都是一个个催动人们勤奋的符号,这生动地显示了勤劳谋生的信念,例如“立春”,我老家人就有这样的解释——人要站在春天的地里。谁也不会说这个解释是多么幼稚,是望文生义。其实,“立”就是开始,季节轮换之肇。催耕,不误农时,永远是农人的定律。
  
   二
   特别喜欢小麦青青的日子,站在高处一望,麦穗半垂,夏风勤吹,有重量感的麦穗,形成沉重的浪,翻卷着,就像慢镜头,连绵逶迤,仿佛是表演。最喜地里种麦,好像种下最香的希望,口舌禁不住蠕动,勾起味觉,撩拨着心思。
   不敢薅大田的麦穗,跑到自家的自留地“间苗”,生怕父亲看出端倪。如果责备教训,理由就是太密的地方需要间一间,就像春地间苗。理由很勉强。脱了外衣,将灌浆饱满的穗子放在衣服上,搓完一抖,飘去仓壳,囫囵地往口里塞。
   父亲还是发现了,嘟囔一句——糟蹋粮食。可能他懂得孩子也亏嘴,吃上个白面大饽饽,那是过年的待遇。
   搞社的时候,人们对小麦季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改善生活靠小麦,鱼肉不敢想。1974年我高中毕业,马上当了会计,赶上了麦田估产的事。小麦植株根部泛黄,黄叶下垂时,小麦穗子,微绿带黄,公社干部就进村了,监督各队开始估产。
   山地里和沃土块的小麦不同,要数一数小麦穗子上长多少粒,要取地头地中几个点,任意取一株,根据一穗粒的多少和饱满度,估摸出一块地的亩产,800来斤,那是顶天的产量。要亩产超过千斤,那是大跃进的虚报,老百姓当作了笑话。掐下一穗,在手心里一搓,麦仓脱落,吹口气,仓儿飞走,剩下沉甸甸的麦粒,绿中带黄,往口里一塞,嚼着,品着,原始的麦香让人醉,那个年龄,我还是贪玩,得到这个机会,我觉得是为了将就我的这个口欲。想起我们那些孩子在小麦满仓时,眼睛扫视着周围,迅速薅下一株,此时我可以堂而皇之地吃满仓的麦,感到很幸福。中午饭就省了,怕母亲问为何不吃饭,我只能说活不累。满仓的麦粒很香,很有粘性,在嘴里可以团成“糖瓜”(麦芽糖),吃出特别的味道,嚼着劲道,那股香气,不愿马上吞下,在舌尖上来回地翻卷。估产也走神,想起小时候嚼麦粒粘蝉的趣事。
   胶东人不叫“蝉”,也不大使用“知了”这个通用名词,分了三种,小而黑的叫“蠽蟟”,身上长着绿矾色的叫“嘎啦”,所谓的“蝉”叫作“马勒猴”,个儿很大。农人说,蠽蟟叫,麦满仓。这话启发了我们,于是就薅满仓的麦穗,反复在口中咀嚼,嚼出的麦团,粘如胶,吐出来,往杆子头上一缠,就是逮蝉的神器了。爬上河柳,息声憋气,不敢有半点疏忽,趁着天热蝉声嘶力竭,慢慢地靠近,从柳枝柳叶的孔隙伸出神器,迅速触碰蝉身,这个办法比用马鬃套蝉方便快捷。有时候,蝉很机警,当靠近,稍微一犹豫,蝉就“哇啦哇啦”噌地一下窜高飞走,蝉受惊,撒下一股尿液。后来懂得了,那不是尿液,而是蝉吸纳在肚子里的晨露,是为了降暑的,被我们惊吓而出。那时,我们就发现,蝉和苍蝇不同,蝉遇到危险来袭,一头窜出,苍蝇则是后缩而逃。逮住“马勒猴”,在山坳出点火烧烤,一把满仓的麦粒,吃一只马勒猴,特别的美味不可形容。关键是,听大人说,吃烤蝉能根治尿床的病,那时可能孩子们都有这个丢人的事。满仓的麦,露头的蝉,丰满了一个季节,日子虽苦,尚有趣味。
   这是孩子们的智慧,那些大人们也都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不责怪。
   估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关键是隔不了几个晚上,公社的喇叭就开始播报全公社各个大队的小麦预估产量,队长、大队长,听着自己的产量,是第二天农活间歇时的最好话题,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那时,估产也不准,还没有“千粒重”的概念,也没有统计局……
  
   三
   收割小麦时节,麦粒已经满仓,但还带着孕育的气息,如果不在场地晾晒,依然能吃出那股“满仓”的味儿。
   母亲最懂得孩子的口味,脱下麦粒,就上磨推碎,是介于磨面粉和推豆浆之间,饱含水分的麦粒,被石磨压扁,马上掺水搅拌,烀成玉米饼子样,没有麦麸,没有细面粉,就是原装的麦香。出锅时,是一股鲜香,样子泛褐泛黑,咬一口,劲道无比,我老家人叫“吃伏”,大概是吃一顿,让身体强壮起来,为了度过到来的盛夏,那时的人,身体营养不足,几乎都瘦弱,三伏易病,不病也“酷夏”,所以,这顿满仓的麦面饼子,就像一副可医百病的万能药。我觉得,那年份,小麦太金贵了,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大饽饽,新麦下来,一定要报复性地整一顿。那时,没有哪家女人说这样做是不会过日子。我常常想,所谓的“尝鲜”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
   一颗麦粒,就有一个“仓”。多么奢侈!想想我的乡亲如此看待麦粒,一定有着尊重的情感在其中。就像每一个萝卜都有一个坑,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家,每个人都有事情做,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和认识。一粒麦子,要在仓中孕育饱满,要满仓,每个人在一个家庭中都要享受家的温暖,每个在岗位工作的人,都有一份责任。在中国的农耕世界里,从来就不少深刻。朴素的农耕生活,同样可以诞生哲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让弟子在一块麦地找到一株最大的麦穗,悟到了取舍的生活智慧。中国的农人,在自己的麦田里,一样有自己的哲学。
  
   四
   我去年去山东栖霞县的“牟氏庄园”,看到牟家的账房和库房紧连着,账房放着“廪”,用来衡量粮重,库房则是排满了仓,连着十几个,代表的是牟家各个时代,仓上贴着红纸黑字,一个“麦”字,各种写法,让我一下子觉得这个字代表着最香的艺术。壁上还挂着一把金黄的麦穗,不知年月,农耕崇拜,藏于一穗。“仓廪实”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愿景,古今一愿,千年不变。踮起脚跟,抓一把仓顶的小麦,不知是不是新麦,或许是陈年的麦,进入粮仓,就有了深远的意义,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都是农民的血汗,这仓廪真的是沉重啊。
   农业所有制的改革,经历过无数时代,只有在今天,仓变成了手中稳重的饭碗。
   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把农耕的概念带来。最恰切的是在股市上的应用,也有“满仓”一说,即重仓持股。我总觉得,这个转变是农耕文明到城镇化经济的迁移,是一种融合。
   我还是喜欢一部电视剧叫《满仓进城》,那个叫“满仓”的人,特别幸福,和知青景梅有一段奇遇。电视剧里的“满仓”还是没有脱离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厚道,质朴,老实,可靠……农村的“满仓”最终得到了城里的丈母娘的认可。最美的价值观,是完全可以突破地域时空和局限的。这个人骨子里是最接受农耕观念的,就是走出农村,也念着老家的麦田里的事。
   一仓殷实,“惟吾‘粒’馨”。
   有时候想自己的名字,如果当年父母有更大的希冀,说不定给我一个“仓”字,让我得到激励,去努力装满知识,做一个更充实更饱满的人,成为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
   人生如“仓”,不能空着……
   人生的成就感满满,无疑,是人生的巨大赐予,虽被死亡带走,但也是带着完满的人生意义而走的。不然,失败感就居于上风。人生成就满仓,那些挫折、坎坷、困厄、失落,都变成了点缀。可以反观,而不值一提。
   想到我教高中学生的时候,他们喜欢说自己的年龄是“花季”、“雨季”什么的,我说高中是人生的关键期,是“满仓期”。
  
   2025年8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的名字,每每都有象征的含义。作者小时候的村子里,叫“满仓”的男人很多,沾了名字的光,都不愁娶上媳妇。一仓一炕一头牛,几乎代表了那时生活的全部。在作者老家,“满仓”,是丰收的代名词,作为人名,男子夏生,或秋生,都可叫满仓。那些叫满仓的生日就变多了。有一个节日,几乎只有叫“满仓”的人过。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叫“填仓节”,是迎接农耕的时节。其名字,是一个个催动人们勤奋的符号,生动地显示了勤劳谋生的信念。作者特别喜欢小麦青青的日子。掐下一穗,数麦粒估产后,在手心里搓成粒,放在口中嚼着品着,麦香醉人,幸福之至,有时,连午饭都省了。还有,嚼出的麦团,粘如胶,吐出来,往杆子头上一缠,就是逮蝉的神器了。满仓的麦,露头的蝉,丰满了一个季节,日子虽苦,却趣味盎然。收割小麦时节,麦粒已经满仓,母亲最懂得孩子的口味,脱下麦粒,就上磨推碎,做一顿满仓的麦面饼子。咬一口,劲道无比,所谓“吃伏”。 一颗麦粒,就有一个“仓”。如同每个在岗位工作的人,都有一份责任。中国的农人,在自己的麦田里,一样有自己的哲学。作者去年到了山东栖霞县的“牟氏庄园”,看见库房里排满了仓,顿觉小麦进入粮仓的意义,仓中有粮,心中不慌,仓变成了手中稳重的饭碗。 一仓殷实,“惟吾‘粒’馨”。人生如“仓”,不能空着……作者希望做一个努力装满知识,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希望所有人的人生,在关键的节点,都是满仓期。通过小麦满仓的往事回忆,作者将“仓”字解读得淋漓尽致。文章新奇的视角,独到的见解,令人读罢,“满仓”而归。精彩佳作,力荐各位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18 05:59:01
  说到这个“仓”字,很多人自然会和粮仓联系起来,但老师的文,没有被原始的词义所拘囿,而是纵横捭阖,信笔由“思”,将仓和人生联系起来,也因此,文章不仅弥漫着麦香,也充溢着生活的气息。人生如“仓”,不能空着,我们要努力活得充实,回首往事时,为没有虚度年华而满面微笑。感谢老师赐稿东篱,顺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1:00:53
  仓,可能在东北那更显眼,屋顶有仓,院落里有柴火垛。仓是农民看着最放心的东西。所以请韩老师编辑这篇,我是觉得韩老师有着深厚的农村生活经验。我们这在搞大社的时候,分粮火烧,放在家里就行了,单干了粮食多了。我了解的“仓”最初就是麦仓,即麦壳儿,想起自己刚刚高中毕业就当会计,估麦产,到农户里估猪,很有意思的。我觉得也是,人生应该追求不断收获,收获的定义不同,退休了,休闲的日子也是收获,我们收获的日子多几天,那就是幸福长短的问题了。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韩老师对小文的深刻理解。远握,问候秋安,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18 06:37:38
  清早看到老师的文章,又受到触动。活到老,学到老,老师就是一位生动的榜样,勤奋耕耘,把快乐带给周围的人。虽然我不熟悉老师讲的土地粮仓的生活,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我是懂的。我以为,“仓”字也寓意着人生要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才能有收获。期待老师的美文!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1:05:39
  晨读已经成为寻梅老师在江山的习惯,真佩服。谢谢寻梅老师给小文的精彩留墨。写文章成为退休之后的一个习惯,这样保持对文章的敏感,收获不一样的精神食粮。寻梅老师还在工作中,也投入江山,精神感人,我工作时,还没有这样的精力呢。胶东经历内蒙古很远,两地习俗不一样,通过文章我们互相了解,拉近了距离,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老师说得对,填满自己的仓,人生追求勤奋充实,没有错。远握,问候秋安,继续期待寻梅老师的佳作。老师写的采蘑菇的父亲,非常成功,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佳华        2025-08-18 09:30:20
  还别说,我们村就有叫满仓的。我的理解,之所以叫满仓,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希冀,在农村,类似的名字不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老师将仓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整篇文章就有了哲学的味道。无论什么样的仓,我们都要带着满仓的希望,尽情的装......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1:14:40
  民俗的,也是最纯粹的。可能在过去的农村,叫满仓的每个村都有,重复,正说明这个名字好,是丰满的理想。突然想到估麦产的往事,就写了这么一篇。谢谢佳华老师拨冗精彩留墨,特别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枫桦        2025-08-18 09:51:28
  我们这里也有叫满仓的,却没有麦子,大概不管什么粮食装满了就都叫满仓!很喜欢文章结尾那一句,人生如仓,不能空着!满仓的人家,生活是惬意的,手里有粮,心不慌,中国人都知道这个理!好文啊!有饱腹的感觉!那是满满的幸福啊!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1:19:01
  是啊,我从大连走去内蒙古,听说也看到,东北那没有小麦,有玉米和水稻,可能叫麦壳儿是麦仓,就不甚明白了。可能世界上最小的仓就是麦仓了。东北的仓子大,院子里是柴禾垛,房顶是粮仓,看着感觉踏实。好好生活,就必须不断往自己的仓里添加,这是人生的真实意义。我们都是从农耕走向城市,脱离了农耕,但农耕的思想没有丢,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份情怀和动力。特别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谢谢为小文精彩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江南樵苏        2025-08-18 17:45:49
  为怀才抱器老师的佳作点赞!顺祝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7:48:07
  谢谢樵苏老师留墨,磨目了。一段乡土特别的风情,留住而已。期待你的佳作,谨祝老师在东篱收获创作的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18 19:05:15
  麦香满仓,这文题就透着浓浓的麦香。读罢全文,不仅麦香缭绕,而且精神香息漫溢,墨香弥漫于字里行间。作者从自然界的粮食满仓,写到人生如“仓”,不能空空如也。的确如此,空了,即生命虚度,枉来世上走一遭。这是一篇蕴意饱满丰盛的文字,富有哲思,催人奋进,作者将所见所思有机联系,笔法灵动,情趣、理趣相融,启迪智慧!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谨祝快乐!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19:24:01
  麦仓,可能是胶东一带农村特有的一个词,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诗意,仓廪实,一直是我们农耕的理想,人生也需要装满自己的仓,是知识,是财富,是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奋斗。还可以往仓廪里装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躺倒,就是退休了,也还找点事做,就像我们,在江山,从原来的一个空壳,几年时间也装满了自己的仓。也有意思。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8-18 20:45:41
  “满仓”的人名成就一篇美文,田间地头的希望,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这满仓里。文章以小见大,引经据典,层层剖析,给人的感觉很美。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20:48:33
  是啊,满仓,是一个美丽的词语,也有诗意。不能不想到我们的人生,一辈子都在收获,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生活很美,只要我们却挖掘,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鲁紫苏        2025-08-18 21:36:09
  这满仓满囤的名字,我婆婆村上就有起这名的,当然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寄予了对粮食的无限敬畏和向往,甚至还有叫"圈儿”的,开始听发音,加之儿化音,我以为是“娟儿”,还纳闷,老男人怎么会起这么个女里女气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圈,牛圈的圈,严肃地很哩。果真有粮食有牲畜,仓廪实,知礼节,物质得到满足了,社会就发展进步了,老师对吃青麦粒儿的描摹如此动人,勾起馋虫,计划哪天也吃点青麦粒儿,满嘴麦香,人生不缺吃的,也是挺幸福的事儿。问好老师,祝您快乐。
……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18 21:45:1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名字,曾经,满仓,满囤,满圈,都是理想,过去读着这个名字,感觉土气,其实,这份农耕情怀,一点不土气,对,这些人已经是60几岁以上的了,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吃麦粒,是经历的事,感觉香味至今还在。去尝鲜吧,明年趁着麦熟,别忘记了。谢谢紫苏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