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瓢事(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瓢事(散文)


作者:何叶 探花,2340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发表时间:2025-08-18 12:44:21

前些日子回东北,发现村东头的老柳树下,那几只有些年头的瓢还仍挂在树的枝桠上,风一吹,便晃晃悠悠地打着转儿。那些瓢,都是从各家各户的灶台上淘汰下来的,有的裂了缝,有的掉了把儿,横竖是用不得了,便随手挂在这里,任风吹雨淋,渐渐褪了颜色,显出木质的本相来。
   我家老屋现在也有一个老瓢,用了也有些年头了,上面还有一道裂纹用麻绳缝合着。把手也磨得油亮,瓢身却依然结实。还记得这个瓢是大爷在世时种的葫芦留下做的。那时候我常捧着这瓢舀缸里的水喝,大爷也经常去井台打水,一瓢一瓢地浇在菜畦里。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大爷的背脊弯成一张弓,汗水顺着皱纹流到下巴,又滴进泥土里。
   “瓢不怕旧,能用就是宝。”大爷总是这样说。
   大爷会做葫芦瓢也是和爷爷学的,过去那个年代,瓢在乡下人家,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事了。新葫芦下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几个瓢。需要做瓢的葫芦往往会选那形状周正的葫芦,拦腰锯开,挖去瓤子,晒干了,便是一只好瓢。手艺好的,能做出上下一般大的瓢来,盛水不洒,舀面不沾。手艺差的,做出的瓢歪歪扭扭,却也用得。爷爷做瓢手艺远近闻名,那时候家里院子里种了一架葫芦,葫芦熟了的时候,摘下来爷爷会推着车去城里的集市上卖。
   每次爷爷去城里卖葫芦,车前面都会挂几个自己做的葫芦瓢。一开始爷爷去城里卖葫芦,车前面的的葫芦瓢都卖完了葫芦也没人买。即使价钱很便宜,一天也卖不出去一个。因为城里人不咋认葫芦,觉得做葫芦馅吃麻烦还要去皮去瓤叉丝。葫芦卖不出去,爷爷愁呀!那时大爷也刚刚复员回家没出去干活,也跟着爷爷来卖葫芦,他就给爷爷出了一个主意。遇到有人想买葫芦说是回家包馅的,就负责削皮去瓤。爷爷觉得这个主意好。因此再去城里集市卖葫芦的时候,都会特意带上家里的削皮器和刀,遇到想买却嫌麻烦的买主,大爷负责削皮去瓤。有削皮去瓤的葫芦买的人就多了。在此期间,大爷还和爷爷学会了种葫芦做葫芦瓢,慢慢的他代替爷爷去城里卖葫芦,直到他后来找到了工作,但闲暇时也会做葫芦瓢,做好的葫芦瓢除了送给左右邻居外,其他自己家留下几个用。后来大爷病逝了,爷爷也不再做葫芦瓢。
   我们一家来承德时,曾带来两个大爷做的葫芦瓢,一个自己家用了,另一个奶奶送给了邻居王二娘了。西邻的王二娘做瓢也最是拿手。她做的瓢个个圆润饱满,舀水舀得满。我和母亲去过她家,她做的几个葫芦瓢,挂在灶台边,像一排月亮。王二娘的男人死得早,她独自拉扯三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艰难。她人很善良,经常把做好的瓢送给邻居。我家刚搬来那会,邻居都来家里添福,这家拿一把米那家拿几个鸡蛋,一条鱼。王二娘也来我家了,那天她背着一个大兜子,待人们都走光了,她从兜子里掏出一个葫芦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邻居都来我家送这送那的,她实在没啥拿的出手的东西,就拿了一个葫芦瓢。奶奶接过她手里的瓢,用手摸着不停地说她的手艺真好,就和我爷爷做的一样好。奶奶还和她说起爷爷去街里卖葫芦和葫芦瓢的事,王婶惊讶地听着从奶奶的嘴里得到了商机,那天她从我家走后,就把她做的几个葫芦瓢全部拿到了城里的集市上卖,也别说她拿的十二个葫芦瓢很快销售一空,她从集市回来还给奶奶买了一斤油糕,高兴地答谢奶奶,她说这回她的三个孩子能吃饱饭了。从那后,她开始做葫芦瓢去城里集市卖,挣出了生活费。
   “过日子就像用瓢,看着是个空壳,用着用着,就什么都有了。”这是奶奶经常说的话。
   东头的李老汉却另有一番瓢经。他家的瓢,必须要用老葫芦做,新葫芦做的他嫌“嫩”,不经用。李老汉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说话总带着几分玄乎。他说在关外见过铜瓢,在江南见过瓷瓢,但都比不上自己家里做的葫芦瓢这土瓢用着实在。他虽然在外挣了钱,最后还是回到村里。他说村里人实在,回到家心里才踏实。他还把挣的钱拿出一些捐给了我们村的小学。
   他对瓢的总结经验是,瓢这东西,就跟人一样,太过于光滑了反倒不实在,有点毛糙,有点疤结,才是过日子的样儿。他做的葫芦瓢独树一帜,会做各式各样的,有的像水壶,里面的瓤掏空后,上面还带一个盖。
   那时我们村里孩子上学,有的喜欢带个他做的那样瓢。夏天装绿豆汤,冬天捂红薯,瓢便成了书包里最亲切的物件。我们班的二愣子,有一回把瓢摔裂了,急得直哭。教书的张老师不声不响地从办公室拿出个备用的给他,那瓢上还刻着“学海无涯”四个小字。据说张老师这个瓢还是李老汉送给他的。二愣子后来考上了县里的中学,据说还带着那只瓢。
   村里人的友好相处与瓢有关的往事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年大旱,井水见底,村里人排着队等水。我家排在后面,轮到的时候,井里只剩些浑浊的泥汤了。母亲拿着瓢,一瓢一瓢地舀,耐心等着泥沙沉淀。村里几家打过水的乡亲都默默走过来,把自家打上来的一桶桶清水分给了我们。
   王婶家的小女儿生病那年,村里人你一把我一把地凑钱。钱放在一只瓢里,由村长捧着送到县医院。那孩子后来当了医生,回村义诊时,总会提起那年乡亲们用葫芦瓢装的钱,说着说着会泪湿眼眶。
   瓢也有瓢的脾气。新瓢总带着股生涩味,得用淘米水泡几日才好使。旧瓢用得久了,会记住主人的手法,舀水时仿佛与人有了默契。我家的那只老屋的老瓢,除了爷爷和大爷,别人使起来总不那么顺手。母亲说,那是瓢认主。那年大爷去世后的一个冬天的早晨,老婶正用那个老瓢舀水做饭,忽然“咔”的一声,瓢身上现出一道细纹,水便渗了出来。老婶当时就“哎呀”一声然后喊了句:“他大爷,他大爷做的瓢裂了。”她捧着瓢,跑进屋里有些怔忡,仿佛送走了一位老友。
   虽说这只老葫芦瓢也有些年头了,但大爷在世时一家人使用一直也没有坏的迹象,偏偏在大爷走后它却裂开了。葫芦瓢裂开后,老婶就用细麻绳箍了,放在橱柜里盛些干货。偶尔拿出来,还能闻到陈年的水气和饭香。老婶说,这是我大爷生前做的,留着它是个念想,绝对不能丢。
   如今回乡,村里人家很少再种葫芦,也很少有人家再用葫芦瓢,他们都用上了塑料瓢、不锈钢瓢,轻便光鲜,但老婶一直坚持在老院种葫芦老叔还会用葫芦做葫芦瓢,每次老婶下地都会拎着水桶,桶里放着葫芦水瓢舀水给地里的庄稼。老婶说,地里庄稼也喜欢葫芦瓢的水,因为葫芦瓢舀的水是甜的。村东头的老柳树上,还挂着几只旧瓢,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时光的钟摆。
   村里的老人也逐渐减少,李老汉也已经去世,王婶也随儿子进了城,大爷的坟头青草离离。唯有那些瓢,还记得他们手掌的温度,记得那些清贫却温暖的岁月。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我如今才渐渐明白。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只水瓢,能盛多少水,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踏实不漏。旧瓢破了,新瓢又来,日子便这样一瓢一瓢地过下去。
   柳树上的瓢在夕阳中投下长长的影子,一只麻雀落在上面,歪着头啄了啄,又飞走了。

共 27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笔下的葫芦瓢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凝结着家族记忆与乡土情感的文化符号。那些挂在老柳树上的旧瓢,在风中摇晃如同时光的钟摆,记录着乡村生活的变迁与人情冷暖。文中通过三代人与瓢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手艺的传承脉络,从爷爷的"远近闻名"到大爷的潜心学习,再到老叔的默默坚持。这些葫芦瓢承载着手艺人的温度,见证着生活的智慧。过日子就像用瓢,看着是个空壳,用着用着,就什么都有了。作者巧妙地将器物与人性相映照,李老汉认为瓢"有点毛糙,有点疤结,才是过日子的样儿",道出了中国人对"缺陷美"的生活体悟。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些质朴的葫芦瓢依然固执地挂在村头柳树上,成为对抗现代性遗忘的象征。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器物本身,而在于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与人情温度。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赐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8 12:44:3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18 12:44:50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