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曾经】种子的记忆(散文)

精品 【柳岸·曾经】种子的记忆(散文)


作者:宁星 秀才,1594.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发表时间:2025-08-18 14:04:47


   常常看到媒体上一些很温馨的画面——农家门边的墙上,挂着几串大蒜和红辣椒,或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我想,这“装饰”或许是晾干储存食用,或是留种子。俨然画龙点睛之笔,农家的烟火气顿时被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这种情景在泥墙木头房的老家很寻常,农耕时代几乎家家户户大门旁边的墙上都有挂着,但并非都是这些作物。
   我家老屋大门平排的墙壁上,即檐下,几根二三米长的竹杈(毛竹顶梢并留着一节节分杈)斜靠着,在它们之间横着一根竹竿,用以晾晒衣褥、或收获的农作物。有时父亲也在这竹杈上,或在墙壁上钉几枚竹钉,挂着老熟的蔬菜,八凌瓜、葫芦瓜、玉米棒子,或用稻草或棕榈掌叶子绑的一小捆豇豆,或整株的苋菜等。风干了,再把种子掏出,或揉搓下来。但更多的是一些结荚类的,油冬菜、大白菜、白萝卜等,却把它放到团箕上,置于门前的篱笆上晾晒。本来已老熟,再晒几个日头就彻底干燥了。于是,父亲就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对它们进行揉搓,取下种子。然后,双手端起团箕把那些壳屑杂质掀掉。就这样,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蔬菜种子。
   然后,用旧报纸按各品种一袋袋包装,并写上品种的名称;到了八十年代有了塑料袋后,就用其小袋装,再用一张小纸条,写上名称,塞进去,做记号。把一袋袋的装入小竹篮里,悬挂在高处的楼粱或柱子或板壁的钉子上。因为,在农家一粒粒微小种子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以防“小偷”的糟蹋。
   大概是七八十年代之前吧,大部分蔬菜的种子,均这样由村民们自己留种,如油冬菜、大白菜、包头菜、卷心菜、苋菜、菠菜、白萝卜、大头菜、豇豆、四季豆、葫芦瓜、八凌瓜、丝瓜、南瓜、大蒜葱等。但有的蔬菜不容易留种或难以育种的,茄子、黄瓜、西红柿、芹菜、辣椒等,就要到镇上购买苗儿栽。
   父亲从镇上买回来,往往已是下午或黄昏,记得一棵棵清翠的苗儿是用包菜叶(卷心菜)包裹着,用稻草捆绑。太阳未落山,先把它置于阴凉处的水池旁和水缸下等位置。黄昏栽苗,父亲经常叫我去帮忙,他各舀一勺粪水在两粪桶里,挑起,并拎着种苗;我扛起锄头等,一起去菜地栽苗了。叫我往植沟里分发种苗,而我却不懂,站直了,像扔飞镖一样扔进去。结果,被父亲骂了,接下去,就是“要轻放,手要捏住根部,不能捏顶部叶子……”的一番敬畏种苗的苦口婆心教育。
   父辈,包括祖辈们就是这样敬畏种子的,因为种子为庄稼“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他们懂得这一浅显的道理!
  
   二
   如今,购买种子很方便,种子店的货架上种子琳琅满目,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可购买。
   然而,老家有两种非常优良的粮蔬老品种却绝迹了,令人扼腕痛惜!一种是南瓜,一种是“光冬红”番薯。
   那时,老品种南瓜产量高,外观美,口味佳。南瓜无须娇生惯养,只要藤儿有地坎、山坡等位置的依靠,即使栽种于田头地角,也能蓬勃生长和收获丰收。至秋天,一枚枚月盘似的金色南瓜,便镶嵌在山坡、地坎处等阑珊的草丛里。它大的如脸盆,一股股弧形突起分布四周,形状扁圆,符合人们的传统心理:圆美,像月亮的“脸蛋”。那时我也要帮父母挑南瓜,若把扁担套过簸箕的提纽挑,那我不够高度,只好套过簸箕中间的篾夹处挑,几个大南瓜,就把我压得气喘吁吁。收获回来的南瓜,在房子里,堆成了“小山”。
   由于南瓜多,大部分用来喂猪,作为精饲料,每天在粗饲料中要加入几个南瓜切碎一起煮。
   南瓜也是家常蔬菜,嫩的炒南瓜丝,鲜嫩、清翠、爽口;老的切块烹饪,有很粉的,也有微粉的,有甜的,也有微甜的,但不会甜腻,浓淡总相宜,口味又好,这才是真正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南瓜。而且,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南瓜籽可取,切开南瓜,将瓤儿搂挖出来,捏出一颗颗籽儿,晒干,也可以作为南瓜留种。炒熟时,香气扑鼻,是我童年的乡土零食之一,常常塞满口袋。
   那时,老番薯品种主要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俗称“光冬红”,也叫光冬白;还有一种俗称“粉的”,包括叫“五一”的品种。光冬红的皮薄,淡红色,里面的肉雪白的,松脆、甘甜汁水多,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生吃。如果沉淀几个月,淀粉转化为糖分,再拿出来吃会更甜,味道像荸荠,甚至还要胜过。番薯丝干,全部用“光冬红”番薯晒成。晒干燥的番薯丝一根根乳白色的。
   并且,用“光冬红”制作的薯条,灰黑色的,似凝胶果脯;薯片被山茶油炸成金黄,特别香甜;用其熬制的“糖油”,制作出来的各种年糖浓淡总相宜,都是我童年最主要的零食!
   而粉的番薯一定要煮熟吃,粉粉的,像板栗。煮捞饭时,把切块的粉番薯沿锅边一片片码过去。当把放进去的水煮干燥时,那切块的番薯也被烤熟了。喷香、甜甜的、粉粉的,很好吃。如果现在稀饭配面包是早餐的标配,那么那时稀饭配烤番薯块是最理想的标配。
   番薯,不仅耐旱、耐土地贫瘠,而且适应性强,非常易于种植。那时在可以堆放泥土的斜坡山地上,也种上了番薯。番薯产量并不低,秋冬时节,用条锄在山地里,挖出“光冬红”番薯,一个个猪崽似的,一株有四五根番薯,共有四五斤,甚至十来斤重的很常见。
   爷爷年轻时,就有这两种粮蔬,不说上百年历史,起码也有四五十年吧。它们的基因一直都很稳定。但也像其它绝迹的生物一样,最终还是绝迹了,令人痛惜!
   因此,一些优良的老品种要保护好,像保护文物一样,让其代代相传;当然对于不好的品种需要进行改良,或研发出真正优良的好品种。这也是广大农民的愿望。
  
   三
   我老家地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地多农田少。因此,缺乏稻米,所以粮食中要添加一半杂粮番薯丝干,每家每天清晨烧捞饭时,放一半大米时也要放一半它(一篾爪篱)。但到了第二年小麦黄时,大米还是经常“青黄不接”——没有稻米了。然而,村民都在农村务农,可以说全民(农村)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而没有闲田;有化肥,如尿素、钾肥、磷肥、氨水等,也有农家肥、绿肥等各种有机肥;村民们起早摸黑均扑在农业生产上。可是,稻谷产量还是不高,最好的肥田亩产才六七百斤,贫瘠的农田只有三四百斤。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在于水稻的种子问题。一九七五年,袁隆平院士终于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老家于七十年代未得到推广,晚稻种植杂交水稻。它的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包产到户后,各农户逐渐改为种植一茬,单种“杂交”,亩产达仟斤左右。以后经过不断优化,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可达二仟多斤。
   插秧时,我也栽过杂交水稻,只栽一根苗或二根就可以了,因为它分蘖旺盛,植株高大。
   到了金秋,放眼望去,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杂交水稻,稻穗硕大而饱满、沉甸甸的,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的稻香,好一派美丽而丰收的景象!
   杂交水稻的稻米饭,比早稻米饭好吃,柔软黏性、米饭香、口味好。早稻米饭,沙粒性、粗糙、口味差。记得村民们常常把早稻米用作其它用途,如喂猪崽、鸡鸭,酿造白酒等;把杂交稻米留给人吃。所以,袁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佳,是真正优质的好品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为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顾老家种子的历史,我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关乎着庄稼是否丰收、农民的收入高低,也关乎着人民的饮食品质与健康,甚至关乎着国计民生!
  

共 28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中讲述农家门前挂的玉米辣椒,说到老品种南瓜,那南瓜大又圆,瓜背上有弧形纹。为已经绝种而惋惜。种子是农家人的命脉,笔者父亲是那样敬畏种子,把每年收起的种子包好,放到耗子找不到的地方。有很多不能留种子蔬菜,买回苗之后轻拿轻放,小心翼翼到太阳下山栽种。文中提到那些曾经的番薯,又粉又甜。加工晒干,在当时,那是最上等的零食。在当初八十年代水稻最好的田,也就是亩产六七百斤,而后,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亩产两千斤。而且比原来的老品种米好吃。插秧只需差一两根苗就成,回顾老品种历史,令人感受到品种的重要性。文章语言朴实,内容充实,叙述流畅,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引人共鸣,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公效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8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8-18 14:09:42
  祝笔耕心悦,创作丰收,欢迎赐稿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2 楼        文友:老百        2025-08-18 16:52:0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