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玉米楼,村庄里金色的云朵(散文)
在东北,家家户户的小庭院里,或在院门口外,都会见到一个个玉米楼的。高高的玉米楼,里面总是储存着金黄色的玉米,一般都是带着玉米棒,还没有脱粒的,那颜色金黄耀眼,很是鲜艳醒目。与房顶上的红瓦相对,再有升起的袅袅炊烟,一缕缕灰白烟雾升腾,与碧蓝的天空,飘着的白云,小院里生长着各种花儿,红的黄色紫的蓝的姹紫嫣红的一片片一簇簇,还有村庄里一棵棵青翠的树木,一畦畦小菜园绿油油油绿的,景色好似水墨泼出来的,新颖,又别致。
尤其是,到了冬季,雪花一飘,银装素裹的村庄,到处晶莹的雪白,天空瓦蓝瓦蓝的,金黄的玉米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靓丽,一串串的辣椒挂在玉米楼外,或是人家的窗棂旁,门旁边,会让你感觉走进美丽的童话一样。
玉米楼,因为当地人称呼玉米苞米或是棒子,因此,玉米楼也叫“苞米楼子”或是“苞米仓子”的。远远地看去,优雅得好似“空中楼阁”,虽然不能说它精致,但是,它却别具一格的美,也很妙的。它的下面以木桩支撑着,上面似一间木房子。
我习惯叫它玉米楼,我也最是喜欢玉米楼的。那时,住在连队里,几乎家家户户住房都统一的一个样子,红砖红瓦,庭院却是差不多的杨木小杆儿围成的。房子是红红的,庭院的围墙确实原木的颜色,看上去一红一原白色,真是美丽,好似一位很懂打扮的女子,红衣配上原白的裤子,或是倒过来也可以,原白的衣服,配着红红的裤子。总之,就是那么的鲜艳又好看,协调而且令人耳目一新,谁看了,都要回头看了又看,夸赞一番的。
其实,更加美丽的就是庭院里的玉米楼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搭建着一个玉米楼,样子也是几乎一样的,因此显得越加的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起来。
我家的玉米楼就在庭院的角落里,紧挨着院门和院子东边的篱笆墙,墙上爬满了喇叭花儿,淡淡的粉色,绿叶间,一朵朵犹如一只只小喇叭,风儿一吹,好似要吹出音乐来。墙下有一片片的步步高和波斯菊,还有金黄色的菊花。这是父亲和母亲一起建造的,我和弟弟当然也算是参与了呢,帮着递递拿拿的。虽然,属于越帮越忙的那种,但是,我们就是停不下来,总是想帮着做点什么的。当然,一般都是提前由母亲提出建议来,规划出一张图纸来,也就是大概建一个多大的玉米楼,需要什么材料,多少材料。
其实,建一个玉米楼,并不需要去买什么材料的,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好了。其材料大都是来自附近山林中的杂树,用一些稍粗且笔直又结实的几根杂木做立柱,父亲忙着,母亲自然也在忙着,他们一起干起活了,相当默契的。但是,母亲要求比较严格,总是一遍遍,在一边检验着工程,无论木料还是建筑上用的各种材料,都是选了再选的。
立柱立好了立得坚固又结实,之后,就要用葵花杆子来作为玉米楼的围墙了,达到最佳通风效果。一杆杆统一的颜色,自然的褐色与景物遥相呼应,因为来自自然,反而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大约在距地一米多高处加横撑铺仓底,再层层向上加仓壁,母亲故意留出一个小小窗口来,要阳光照进来,无遮无拦地照在玉米楼里来。因为,我喜欢在玉米楼中写字看书呢,妈妈因此格外注意玉米楼的采光。
因为玉米楼离着地面一般都要有半米以上,由此,就可以防止老鼠和家畜家禽偷吃糟蹋粮食,又避免距地面太近使粮食受潮发霉,玉米楼底部也具有很好的通风效果的。那么篓顶更要把功课做到家的,防止漏雨,这是很关键的,一般的都是用石棉瓦呀或是铁皮瓦也有用玉米杆苫房草的,防止雨雪浸入渗透,而且必须宽度达到,这样才有利于通风。说来也是很奇怪,玉米楼或许搭建很有科学性吧,竟然,很是坚固耐用,狂风吹不歪,暴雪压不跨,暴雨也侵不倒,有的玉米楼,连续几年都能用的。
父亲说,从前满族人搭建玉米楼,顶盖一般都是用桦树皮,或是兽皮呢。他们对玉米楼,尤其看重的,因此,玉米楼,在满语里叫做“哈什”。满族有祭仓神的习俗的,还记得,家里只要一搭建玉米楼,左邻右舍的邻居就会来帮忙的,有刘爷爷和张叔叔还有小隋叔都不叫自来的。
人们忙一段落,父亲就坐正在新建的玉米楼下,稍做休息,边吸着烟,边与几个来帮忙的邻居聊着天。说东说西的,也就聊起了玉米楼。母亲总是端出好茶来招待着人们,也与人们聊着天,说着年景,还是很不错的,村庄里的庄稼都收得差不多了,玉米也都收完了,还有大豆谷子高粱都收回来。
每次,当玉米楼建好,玉米一上楼,人们的心儿就落了地,不再担心什么了,因此,村子里还有顺口溜:“玉米离地‘上楼’,农户减损增收,无论春冬雨雪,农民心头无忧。”
说起玉米楼,其实,也不只是储存玉米的,也会储存一些别的粮食的。尤其说到玉米楼,说起满族的“哈什”。他们在年三十这天要祭仓神“哈什”的。这在他们是很庄严又隆重的祭祀呢,其祭祀仪式很特殊的。在仓房门前摆上供桌,供桌摆两摞馒头,一摞五个馒头,三个馒头打底,上面上底朝上,一底朝下,俗称“馒头供”而且,他们还有填仓节呢,这节日,是正月最后一个节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五,传说这天是仓王爷的生日。因为“填”与“添”“天”同音,所以也被称为“添仓节”“天仓节”。东北满族人民称其为“添哈势日”,“哈势”即指仓房呢,也就是玉米楼的。
其实,咱们我们东北人在过年时,也是有一些习俗的。记得,每年,一到了农历正月二十五,就要有活动了,因为这一日定为“填仓节”。在这一天里,最重要的一项就说祭“仓神”。每次祭“仓神”时,奶奶都是一脸的庄严的,很是严肃,她老人家,用她一双近似与泥土一样颜色的手,先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米饭中间垂直插一双筷子,摆在仓房里或是玉米楼里,再洗洗手后,虔诚地上香,以此来祭祀。不用说,用意都是一个,就是祈求风调雨顺,来年大丰收,粮食满仓。
过年时,不仅屋里要打扫要装饰一新,就连玉米楼也要装饰一新的。先是将玉米楼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把大红的“福”字贴在上面,再将火红的春条,自然上面写着“五谷丰登”人寿年丰”“连年有余”的红色春条及五颜六色的“挂钱”贴在上面。雪花飘飘,纷纷扬扬的白雪,好似一只只蝴蝶在翩翩飞舞着,金色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雪白的大蒜头,还有一些褐色的干豆角茄子干挂在屋子外,与红红的福字春联,呼呼啦啦相呼应着。还有各色的小孩子扎起的粘着彩色花花绿绿彩纸的高高的树木,这树木是用来挂大大的红灯笼的,就竖立在玉米楼旁边,显得格外喜气,与玉米楼并立在庭院里。尤其是,满满的一玉米楼的玉米,寒风呼啸,纷扬的雪花里,有种“满村尽带黄金甲”的气势,令人欣喜不已。
我家的玉米楼建造起来,储存粮食,当然是首要的,然而,父母也知道,我喜欢玉米楼,不仅仅是可以储存粮食的,我喜欢在里面读书写字。从很小时,我就喜欢坐在玉米楼里读一些简单的字,什a[阿]o[喔]e[鹅]i[衣]u[乌]ü[迂]……什么大小上下天地人……或是读母亲教给我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等到玉米全部出售完了,玉米楼更成了我的小小天地,一些伙伴也喜欢来里面玩耍,唱歌跳舞做游戏,或是有人当老师有人当学生,一个在教,好几个坐成一排当成学生来上课。
其实,那时候,真的很小,没有到上学的年龄,但是,我们很渴望去上学。
当玉米再次收获上楼时,不用说奶奶父亲母亲望着金色的玉米满满的一玉米楼,脸上都露出了无限的欢喜与满足。
一个个玉米楼,好似金色的花朵金色的云朵落在了村落间,屋前屋后到处都是。
每次想起,感觉中,那一个个金色的玉米楼,一直珍藏在了人们的心底里,那就是一个个金色的希望,永远不升起,升起在咱们农人的心里……
